据彭博社报道,10月,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近两年来首次陷入通货紧缩,因为新一轮疫情和封锁拖累了需求,且一些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滑,迫使企业降价。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10月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3%,相比之下,9月增长了0.9%。下降幅度略小于经济学家预期的1.5%,这也是PPI自2020年12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1%,比9月份2.8%的涨幅有所放缓,低于2.4%的预测值。核心通胀率(不包括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为0.6%,基本持平。
仲量联行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预计PPI的下降趋势将继续下去。“我们认为,随着国内需求的疲软和出口需求的软化,中国可能开始与迫在眉睫的通缩风险进行激烈的斗争。”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价格今年一直受到抑制,其他国家的央行已经多次提高利率以对抗通胀。中国的需求受到了持续的房地产市场危机以及反复暴发的疫情和封锁的严重打击,这些都削弱了信心。
数据公布后,中国基准沪深300指数扩大跌幅,下跌0.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的疲软部分是由于去年的比较基数较高,当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因疫情后需求旺盛和供应紧张而反弹。PPI在2021年同期创下了26年的高点。
不过,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也是一个因素。据彭博经济社报道,10月份水泥、钢筋和铜的同比价格跌幅加深,而包括石油和煤炭在内的上游产品价格大多收窄涨幅或扩大跌幅。
同时,今年的消费者通胀率一直很低,因为疫情暴发和防控措施抑制了从运输到服务的所有需求。“二十大”前后严格的流动限制和10月份新一轮封锁可能是需求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说,10月初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是拖累当月消费价格增长的因素。
即便如此,食品价格仍然高涨,10月份猪肉价格加速上涨至51.8%,这是今年以来的最高涨幅。中国生产和消费的猪肉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为了给不断上涨的国内价格降温,中国一直在出售国家库存的猪肉。
国泰君安国际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这些软数据表明政府仍有支持经济的空间。由于房地产低迷和新冠疫情,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经济学家预测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仅增长3.3%。
“由于这两个通胀指标仍然疲软,表明国内需求减弱,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有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的空间,”他补充说,最近推出的特别债券配额(通常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是“财政支出很快将会加速”的一个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