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杂志的Morgan Meaker介绍了中国电池巨头CATL的创始人曾毓群。目前CATL是全球电动汽车的主要电池供应商,特斯拉和宝马等品牌都使用它生产的电池,这归功于曾毓群对技术和商业的了解。然而,未来也充满了竞争,不仅来自警惕中国影响的外国厂商,也来自中国政府本身。
电池巨头宁德时代(CATL)的总部,耸立在中国沿海城市宁德的上空。在不熟悉的人看来,这座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滑梯,从城市图景中冉冉升起。事实上,它是一个巨大纪念碑,标示着公司的存在理由:锂离子电池组。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CATL,但你肯定听说过依赖其电池的品牌。公司提供全球30%以上的电动车电池,客户包括特斯拉、起亚和宝马。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54岁的曾毓群,英文名为“Robin Zeng”,已经迅速成为行业的王者。内部人士形容曾毓群精明、直接,甚至是不友好的。
在他的领导下,CATL的估值已经膨胀到1.2万亿人民币(1790亿美元),超过了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的总和。这笔财富的一部分是建立在拥有中国大陆、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采矿项目的股份上,使CATL对已经紧张的全球电池供应链有了更紧密的控制。
这样的规模给了CATL巨大的影响力,使公司能够对挑剔合同,并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给客户。瑞士洛桑IMD商学院的创新和战略教授马克·格雷文说:“他们基本上能够支配条款。”
他补充说,CATL推动客户签订长期的、为期五年的协议,而且不愿意为不同的汽车制造商定制电池。
到目前为止,这些决定已经帮助曾毓群变得富有,而且是非常富有。他在福布斯2022年世界最富有的人名单中排名第29位。在彭博社2021年世界顶级绿色富豪榜上,他仅次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马斯克可能会登上更多的头条新闻,但曾毓群拥有几乎同样多的权力。
但曾毓群不是马斯克。他避开了众人的目光,很少接受采访。
内部人士指出,在曾毓群工作的环境中,声名远播可能会阻碍而不是帮助他的业务。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在北京的东北亚业务的前负责人罗威(Bill Russo)说,“在西方,个性崇拜的领导风格是被重视、鼓励和赞美的东西。在中国,这很危险,”他现在经营着上海的咨询公司谋拓商务咨询,“你不可能大得过政府。”
汽车制造商也开始警惕CATL有多大的权力,因为他们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电池为其车辆提供动力。
曾毓群进入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可以追溯到2010年,与当时担任宝马采购经理的赫伯特·迪斯的一次会面有关。现任大众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迪斯开始了一项国际任务,劝说生产手机电池的公司转向电动汽车。他尝试了欧洲公司,包括德国的博世。但他也找了当时正在经营日本电子公司TDK的子公司的曾毓群。
迪斯在2022年5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重述了这个故事,他描述了曾毓群最初的反应是不屑一顾,曾毓群说,他不可能制造这么大的电池。
但是,故事的结果是,迪斯关于电池的请求生效了。2011年,曾毓群带领一群中国投资者收购了TDK电动车电池业务85%的股份,他们称之为CATL。宝马是其第一个关键客户。曾毓群在2020年告诉德国的《商报》:“迪斯将我们的公司带入了汽车电池业务,我为此感激他。”
迪斯可能激发了CATL进入电动车市场,但多年来,曾毓群赢得了一个能够既了解电池又了解商业的创始人的声誉。据北京媒体《中国汽车报》的前编辑邢磊说,当曾毓群在21世纪初买下一项美国手机电池专利时,他自己努力改进电池设计。IMD商学院副研究员冯云飞说,当宝马同意使用CATL作为电池供应商时,曾毓群逐条阅读了800页的要求。
曾毓群对技术细节的关注至关重要。当CATL开始生产汽车电池时,另一家中国公司比亚迪被认为是市场领导者。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CATL体现了技术优势。当时,比亚迪使用磷酸铁锂电池,而CATL使用镍、锰和钴的组合,即NMC。
邢磊说:“NMC有更长的续航能力。当中国在2015年推出电动车补贴时,具有更长续航能力的电池得到了更多支持……这让CATL受益匪浅”。
补贴是CATL成功的一个关键部分,许多分析家指出,中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公司发展的关键。这项政策旨在促进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战略性高科技行业。根据招商银行国际部的估计,在2009年至2021年期间,约有1000亿元(148亿美元)的补贴被发放给了汽车买家。
因此,中国消费者因选择电动车而不是内燃式汽车而获得税收减免,但前提是这些电动车包含用中国制造的电池。这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对CATL电池的需求,也推动了试图进入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的国际公司的需求。
在补贴的鼓舞下,曾毓群努力筹集资金,以便公司能够投资于自己的供应链,并将现金投入研发。据伍德麦肯兹全球储能团队的研究分析师凯文·尚称,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CATL在2018年6月上市前筹集了超过2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他们能够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投资,从采矿到材料制造到电池组制造,甚至到回收。”
随着CATL的发展,公司正向中国以外的地区扩张,在本国以外的第一家工厂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德国中部的图林根州开业。在预期中,曾毓群已经亲自与德国汽车行业接触。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说:“如果你给他写邮件,他会很快回复。”
杜登霍夫三年前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遇到了曾毓群,当时CATL的创始人向他抱怨他的公司在德国没有得到政府补贴。杜登霍夫说,CATL在欧盟对电池制造商的补贴还没有最终确定之前,就决定在德国设立公司,这意味着公司无法申请支持,“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问题”。
杜登霍夫说,德国的汽车产量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都多,很快就意识到与中国公司合作的重要性。他说:“业界都知道中国非常重要。如果你不与中国公司保持联系、开展业务和联合研究,你就不会处于领先地位。”
但在其他地方,汽车行业对CATL的影响力越来越警惕。
全球半导体的短缺使汽车公司对供应链瓶颈有了高度的认识。这促使他们与CATL的竞争对手达成交易,或尝试建立自己的电池厂。这一趋势让曾毓群的投资者感到担忧。在竞争对手比亚迪表示将“很快”向特斯拉供应电池后,CATL的股票下跌了7%。
CATL的另一个客户,通用汽车公司,正在计划与韩国LG能源解决方案公司合作建立一个新的美国电池厂。丰田公司正计划在北卡罗来纳州开设自己的电池厂,而福特公司正在肯塔基州建造两座电池厂。
罗威说:“长期以来,汽车行业的政策是,他们从不进行单一采购,因为这给了供应商太多的权力。这对CATL这样的公司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将会有更多的竞争。”
格雷文补充说,CATL的“要就要,不要拉倒”的态度,也促使汽车制造商考虑与小公司合作,这些公司可能经验不足,但更愿意定制他们的产品。
但是,让行业摆脱对CATL的依赖并不容易。尚说,汽车制造商将发现很难以足够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电池,特别是没有CATL的规模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下。
在担心其权力地位的行业的压力下,CATL已经在2020年和2021年之间将研发人员的数量增加了一倍,达到1万多人,还一直在确保新的锂供应,4月份在中国南部的一个矿上花费了1.3亿美元。同时,公司已经创造了新产品来解决现有的行业问题,在2021年7月宣布计划开始生产钠离子电池。
这种突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钠是地球上第六最常见的元素,这种电池将缓解汽车行业对锂的依赖,而锂最早在今年就可能面临严重短缺。
但可能让曾毓群崛起划上句号的,最有可能不是全球汽车业,而是中国本身。他的崛起恰逢中国亿万富翁的动荡时期,去年的政府发起的科技监管风暴,使中国一些最赚钱的公司损失了数十亿美元。中国政府指责科技行业助长了中国更多的不平等,而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马云则成为被打压的代表。
这位亿万富翁有自己的电视节目《寻找非洲创业英雄》,并主演了自己的动作片《功守道》,但在发表了批评中国监管机构扼杀创新的演讲后,他的地位大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的IPO被取消,并被罚了创纪录的28亿美元反垄断罚款。
根据彭博社的亿万富翁指数,自去年这个时候以来,马云的财富已经被抹去了约100亿美元。
针对马云的行动,部分可以归因于中国的“共同富裕”运动,一个减少贫富差距的计划。尽管自去年以来,对科技业的压力有所缓解,但推动共同富裕的工作仍在继续。6月,中国的银行被告知要控制高管薪酬。马云的倒台表明,共同富裕”的追求将如何影响中国的亿万富翁,他们也代表着北京的另一个权力基础。
作为中国日益增长的电动车亿万富翁队伍中最成功的一员,这使曾毓群有可能成为目标。格雷文说:“曾毓群比马云更有钱,但他绝对没那么多话。”
尽管如此,CATL已经面临着对其行为的软性斥责。2021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对CATL的融资“过度”提出关切。中国对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的打击,可能会对整个世界的绿色转型所依赖的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过去十年,中国生产了世界上44%的电动车,以及世界上约80%的锂离子电池。在短期内,这一份额预计将上升。
有人担心,中国政府宁愿用中小型企业的网络取代CATL和其他电池巨头。但专家们对CATL所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存在分歧。邢磊说:“马云所做的和曾毓群所做的,是完全不同的。”但
罗威认为CATL的风险取决于,曾毓群是否能继续平衡他的政府关系和他的公众形象。
CATL可能在帮助中国发展其电动车霸主地位方面至关重要,但最近的科技打压提供了一个警告,即如果这个产业开始与更大的政治野心发生冲突,中国政府可以突然重组行业。已经有迹象表明这可能会发生。2015年,由一家国有航空航天公司和一个区政府控制的企业共同成立了中创新航(CALB),这是一家国有企业,也专门从事锂离子电池生产。此举可能使CATL与国企本身发生冲突。
这两家公司已经发生了冲突,CATL指责中创新航侵犯专利权,并要求赔偿5.18亿元人民币(7740万美元)。就在中创新航准备今年晚些时候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之际,法律纠纷愈演愈烈。在其招股说明书中,中创新航称自己是中国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公司,在全球排名第七。
但是,一家国有公司开始争夺中国电池生产行业的控制权,这种情况维持多久?罗威说:“过强的主导地位是一个瓶颈,而这是行业和政府都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