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这家加拿大华裔创立的东南亚轻食店,如何熬过了疫情寒冬?

文|佐溪

Sherry在台湾出生,12岁移民到加拿大。作为餐饮品牌Basil Box的联合创始人和运营负责人,她经常穿梭在加拿大的几个大城市,打点拓店的各种事宜,包括挑选新鲜虾子,找到对味的东南亚食材。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一切戛然而止。Sherry自嘲,自己从之前没时间陪孩子,到天天陪着他们。

在这两年间,她悉心照顾的另一个“孩子”Basil Box经历了一场寒冬,被迫成长。

Basil Box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Peter对加美财经表示:“创业以来,关于疫情的一切都让我们倍感挫折。但疫情没有打败我们。相反,我们对未来很乐观,我们会越来越强大。 ”

Peter和Sherry  本文图源皆由受访者提供

蜜月旅行的“第一个孩子”

2014年,新婚夫妇Sherry和Peter从加拿大飞到泰国和越南,开始一场蜜月旅行。

Peter从小在加拿大长大,作为一名华裔,他对亚洲美食充满好奇,计划中的海岛蜜月因而变成了一场“大开眼界”的亚洲美食之旅。尽管有大肠猪血汤这样“好奇变惊吓”的经历,但更多时候,他们任凭感官被异国风味所征服:穿梭在东南亚繁华的街市,他们被烤地瓜、炒河粉的香气环绕,目力所见,是香料摆满街,是农民坐在各色蔬菜前向他们招手,商贩兜售各种小吃,挑动味蕾。


这次旅行之前,Peter是加拿大中餐自助品牌Mandarin的区域经理。常年驾车奔波在路上,他时不时地为能快速找到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发愁。为了去海岛想减肥的Sherry,在加拿大也没有找到一款健康不油腻、好吃又便捷的食物。

在泰国街市遭遇的味觉和视觉冲击就这样成了Basil Box的灵感来源:从米饭、面条等主食开始,添加新鲜的蔬菜、肉类等蛋白质以及独门酱料,辅以秘制的腌黄瓜等小配菜,再来一杯招牌的泰式冰茶或是罗勒籽绿茶,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东南亚风味餐盒。

Peter观察到,当下的年轻人希望有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掌控感,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选择用这种混搭(mix and match)的方式来呈现传统东南亚美食。他对加美财经说: “(我们的顾客群体)总是会想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是一批对饮食有要求的人,还有些人吃素食,有些人不吃有面筋的食物。”

回到加拿大,综合了本地食材和东南亚进口食材,Peter和Sherry终于在几个月的研发之后调配出了熟悉的好味道。2015年,Basil Box在密西沙加Square One购物中心的第一家店大获成功,在2016年他们又在多伦多市中心开了两家店。


实际上,面对20-45岁、平均午休时间只有30分钟-1小时的白领群体,Basil Box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了消费者选择。Peter说,为了保证效率,通常他们给到顾客蛋白质的选择有4种,蔬菜是5-6种,店里的烤箱在烤红薯、青豆的时候,员工可以在一旁的煎肉台上炒青椒,同时还可以烫玉米,这样既确保食物新鲜,又保证出菜速度,不耗费过多人力。

Basil Box的店面在高峰期可以保证60分钟内接待225位顾客,平均每位顾客17秒出餐。Sherry告诉加美财经,他们在设计菜单的时候就会考虑怎样可以让两台机器同时工作,厨房动线设计也需要方便、快捷。

在追求健康、自主和效率以外,Peter眼中的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也对环保有着高要求。Basil Box使用的餐具是从甘蔗纤维中提取的,饮料包装选用无吸管式杯盖,外卖自提只提供纸袋而非塑料袋,整体包装成本提高了45%。

创业前三年,Peter和Sherry在多伦多、渥太华开了10家Basil Box,第四年,他们在温哥华、卡尔加里、埃德蒙顿有了分店,所到之处皆是金融街(Bay Street)等人流量密集的闹市区。这些区域租金昂贵,也让更多顾客接触到Basil Box,帮助其建立了品牌。

正当他们想要开始下一步扩张时,新冠疫情来了。Peter说:“这些店铺曾经是我们的优势,现在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挑战。租金依然昂贵,客流量却没那么多了。”

兵荒马乱的三个月

2020年3月初,疫情席卷而至,曾经遍布Basil Box的多伦多变成了一座空城。

Basil Box位于央街(瑞尔森大学附近)的旗舰店   

Peter和Sherry在10天内做出了创业以来最艰难的决定:将200个员工缩减到只剩下他们二人。Sherry 说:“疫情刚开始,因为不知道情况会怎么发展,只能暂时把所有店都关了。当时买菜都成了问题,我在家带孩子接单,他出去送货,像回到创业初期。”

她回忆道:“那时候店都关了,隔一天Peter早起就说我要去公司。我说,店都关了你怎么还要去公司?他说不行,我一定要去公司坐镇。”

Peter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房东打电话、发邮件、留言,希望可以延缓或者减房租。但在疫情初期,房东自顾不暇,也有太多电话要接,“所有人都不晓得怎么办”。

“头几个月很彷徨,房东寄账单来,其他账单也寄了过来。”Sherry说,等到政府补贴方案出来后,房东终于开始陆续回复他们,商谈房租。

但他们还是被迫关闭了阿尔伯塔的两家店。这两家店是2019年的12月,也就是疫情前的三个月开的,而政府没法给这种新店补贴。Peter说,当时他们认为至少需要两年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只能选择放弃。


幸运的是,在关店的一个月后,Basil Box的3个员工就发来消息,问他们什么时候重开店,并对他们说,“我们并肩作战,我一个人去上班、我替你开店”。

就这样,这三个员工住在哪儿,他们就先重开附近的那家店。到了4月中旬,央街上的第一家店重开了,过了一星期,奥克维尔和皇后街上的两家店也陆续重开了。

刚开业时,一家店一天的营业额不到200加元,员工一人上班、开店、关店,只能缩短营业时间,忙的时候,Peter会去帮忙刷碗、送货、送餐。

Sherry回忆道:“那段日子很无助。整个加拿大都不晓得怎样应对,光是戴口罩都要争执很久”。当时,就在Basil Box北约克Yonge & Sheppard分店不远的Whole Foods超市,有人就因为戴着口罩被人攻击。

“那时我们的员工也想戴口罩,但又害怕这种暴力事件,因为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一条马路开外。”Sherry说,当时她和Peter也很纠结,一方面他们希望顾客进店时能戴上口罩,但又不希望员工被攻击,最后只能让员工选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并为他们提供口罩。


庆幸的是,Basil Box在创业初期就入驻了Uber Eats等送餐平台,也很早就开发了自己的订餐App,并采用客户积分制,这让他们可以更快地转变到线上,并和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Sherry说:“有很多追随我们的顾客都给我们发消息、加单,替我们加油,给我们动力。”

到了5月,Basil Box的所有门店终于陆续重启。对于几家在城区之外、家庭顾客为主的门店,他们还延长了营业时间。

不过,两年间疫情的反复仍旧不时地对Basil Box造成冲击。

Sherry告诉加美财经,目前Basil Box不少门店的收入相较疫情前下滑了七成多,一些区域的门店,例如金融街下滑了90%多。“RBC的那栋楼目前的人员回归率还不到10%,那家店太困难了,随着疫情的变化开开关关了好几次,开店浪费食物,找员工也很困难,等到培训好员工了,政府又封锁了。”

为了减轻租金压力,在征得房东同意后,他们把店面一分为二,分租给了一个奶茶品牌。Peter说:“我们原来的店面还挺大,但是疫情让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店面,因为大部分订单都是外卖或者自提,即使疫情过后,我们也不觉得会有太多人在店里堂食。”他告诉加美财经,包括北约克Yonge & Sheppard在内的门店已经取消了堂食区域。


疫情导致的供应链紧张也渗透到了Basil Box的日常经营中。Sherry说:“供应链瓶颈对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很多食材都是进口的,包括泰国香米、用来腌料的香茅、香菜等。”

有一阵,Basil Box在温哥华的分店收到了很多顾客的一星差评,评论说东西不好吃、没味道。Peter和Sherry就马上飞到温哥华的店里,研究一番才发现是供应商把罗望子(一种酸酸的水果)这种重要的食材替换成了另一种,却没有提前给出清晰说明。他们赶快去当地找货源,找不到,就只能重新调配新食谱,加入新鲜的柠檬汁,再综合其他味道,才重新推出这款菜品。

Sherry说:“不同品牌的椰奶,味道都不一样,不同品牌的面条、河粉,口感、煮的时间长短也都不一样。”但在供应链紧张的情况下,供应商往往只能有什么货就发什么,而只要厂商一把货换掉,他们就要临时做出应变。一旦发现菜品有问题,就只能先下架,等到他们亲自去试过没问题以后,才能重新上架。

“没有打败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疫情对Basil Box在大学校园、市中心的门店造成了影响,却也给了Sherry和Peter重新评估产品的机会。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新趋势,就会自己在家尝试新口味,辅助店里的年轻厨师一起研发新菜品。

到了夏天,他们组了一个五人小队,租了一辆车,去各地参加餐车节活动,呈现不同的菜品,还拿到过冠军和季军。入冬后,他们结束了餐车活动,开始在一些门店尝试新品。

现在,Basil Box的菜品选择比疫情前翻了3倍。Sherry告诉加美财经,Yonge &Finch的分店菜色最多,新的菜品一般都会在这里研发、试卖,再带到其他门店。


针对疫情带来的消费需求,Basil Box也在拓展不同的产品线。

Sherry发现,人们长时间呆在家里,反而倾向于吃得不那么健康,于是他们就推出了“疗愈美食”(comfort food),在一些非市中心的门店,也就是家庭集中的区域,卖一些泰式炸鸡薯条、炸春卷、泰式炒河粉、东南亚版肉汁奶酪薯条(poutine)之类的“让人幸福感满满的食物”。

Peter说:“疫情中,外界的不确定性越多,人们越想要一些确定性比较强的东西,包括能让他们吃下去感觉更舒服、更开心的东西。”

现在,这种“疗愈美食”作为点餐时的配菜(add-ons)已经占到Basil Box收入的三成,也使得其在城区以外的几家店都取得不错的收入。Peter说,他们还会继续增加在这方面的投入。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线上推出了冷冻食品。Sherry表示,他们原本计划进入大型商超的渠道,但因为人员短缺没能继续。“我们不希望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开始,而是想等到一切稳定、人员齐全之后,全力开启这一块。”


现在,Basil Box从疫情前的17家店变成了16家店,其中包括了最近新开的“幽灵厨房”(一种数据驱动的共享厨房)。

在此之前,Basil Box就尝试过在自己的门店做“幽灵厨房”,卖一些新菜品和小甜点。但受限于门店只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可触达的人群不够广,他们就和一些专做幽灵厨房的公司合作,在一些停车场等人烟稀少但有大量外卖需求的地方准备食物,通过Uber或者SkipTheDishes配送。

Sherry说:“这些公司有较多的数据,比较清楚哪些区域会有较大的订单量。这种厨房一般都是货柜屋改造的,我们和其他3、4家食物品牌共享这一个厨房,租金很便宜。”

疫情也让作为创业者的Peter认识到,和用户建立连结、保持粘性异常重要。

Sherry告诉加美财经:“每天晚上孩子睡了以后,(我)就不能和Peter说话了。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刚开始我不知道,就问你在干嘛?他说,我在回复review(评论)。”

疫情以来,Peter白天处理公司和门店的事情,晚上会花好几个小时去看Instagram、脸书、谷歌和Uber上顾客的评论并进行回复,里面有关于配方、过敏、卡路里方面的建议。和其他餐厅一样,Basil Box也免不了接到投诉,他需要花时间去调查清楚。

“Instagram上有很多和我们有关系的标签,他都会去搜,只要有他一定都要回。”Sherry告诉加美财经,之前他们聘请过第三方公司来处理评论,但每次Peter去检查,都会发现有遗漏的标签未能回复。

Peter说:“我们还是很小的公司,没有很多钱来雇佣第三方公司来专门做这些。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如果你是顾客的话,公司创始人直接回复你,会让你觉得这是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用户也会更加珍视。”

加拿大拓店计划继续,酝酿美国和亚洲市场

Basil Box在加拿大的拓店计划仍在继续。Peter表示,目前Basil Box在加拿大有4个加盟店,他们正在寻找对优质食物有要求、理念和价值观都较为一致的加盟商。 

Sherry说,在加盟商的选择过程中,双方需要做很多了解。“Basil Box就像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们还没有第一个孩子就已经有了Basil Box,所以很想要做好,而不是追求速度、赚快钱。我们希望50年、80年后,Basil Box还会存在,也许随着时代的改变,菜单和出餐方式会改变,但品牌是长久的。”


下一步,Basil Box计划进入美国市场。Peter观察到,和加拿大不同,混搭、客制化餐盒(build your own box)在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不再需要做太多消费者教育,但Basil Box的东南亚口味在美国却是新的。

也因此,在进入美国市场的初期,Basil Box较大可能会选择直营的方式,在证明其模式可行之后,再寻找加盟商。

Peter说道,在北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会有很多竞争,包括Chipotle、Freshii在内的品牌,都有着讲究高品质、新鲜原材料的理念。“我们经营的亚洲食物还没有出现直接竞争者,市场上更多是西式色拉或者墨西哥等其他口味的品牌。”


在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后,Basil Box还会考虑进入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

“我们非常想要开拓这块市场,但可能口味得做调整。”Sherry告诉加美财经,创业的前三年,他们的华人顾客并不多,习惯了麻辣烫、火锅的华人往往会觉得他们的菜系偏淡。当他们把店开到约克大学之后,发现中国学生会在“重口味”之外开始选择这种没负担的食物。

然而,尽管后来又把店慢慢开到了北约克等华人较多的区域,他们仍然发现,华人吃Basil Box“比较有目的性”:夏天要来了,要减肥,就吃上三个月。

“可是我们想要做的是融入到他们平常的生活。”Sherry说,为了触及更广的人群,他们也在开拓菜系,比如最近他们就推出了一款蒜头炒饭,配上肉和酸甜口的腌黄瓜,受到华人群体的欢迎。

Sherry透露,Basil Box目前也在筹划融资,以进行下一波的扩张。她说:“原本我们以为(融资的前景)不是那么乐观,以为大家都要投资科技行业,可是从我们接触的很多人来看,这块的市场还是有的,大型餐饮企业都在寻找合适的品牌,收购到旗下作为众多品牌之一,一些投资机构也在寻找好的投资标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考虑的。”

Peter说:“每个人都需要吃,好的快休闲餐饮(fast-casual)品牌也会永远存在,投资者正在抓住趋势,以寻求未来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