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从马云到滴滴,现在是在线教育,中国监管风暴的三条线看明白了吗


根据中国顶级财经媒体财新网报道,中国针对教培行业监管的“双减”文件已进入落实阶段,报道中称北京在内的多地市级地方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已经确认收到相关文件,正据此开展监管工作。

尽管新东方等公司称还没有收到正式通知,但是大势如此,早一天还是晚一天收到通知,已经关系不大,资本市场立即做出反应,中概教育股暴跌。

从几家教育公司的声明来看,似乎还心有侥幸。实际上,当下的中国政府,非常强调执行力,不乏有落马官员的通报中,执行力成为原因之一。此前中国最高领导人既然已经发声,地方只会加倍执行,否则落个执行力差的评价,相关主管部门,不管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是承受不起的。

这是中国自蚂蚁金服开始的科创行业监管风暴中第一条主线:听话,强执行,否则,就有可能变成政治问题。

这也是理解滴滴事件的出发点,理论上,滴滴在美国上市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事前应该也与主要的管理部门,尤其是金融证券监管部门有过沟通。但是既然名义上并不直接分管的网络主管部门已经打过招呼,整个政治风向又不倾向于大公司去美国上市,滴滴还坚持上市就变成了不听话。

而当下中国,不听话,无论官还是商,都已经成了最大的不讲政治。

只是不听话,可能还无法全面概括滴滴事件,必须说到另一条线:大科技公司背后的利益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成为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标志就是大量美元基金投资于中国互联网企业,但是这些美元基金要进入中国这样的关系社会,当然也需要找关系,往往是与有官方背景或者能“搞定”官方的基金和个人形成密切合作。

在华尔街日报关于蚂蚁金服IPO被叫停的一个报道(华尔街日报:官方调查蚂蚁金服利益链条后,决定叫停IPO)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种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这届中国政府对此又是什么态度。

滴滴事件中也不例外,其投资人中,不光有西方基金巨头淡马锡、DST、GGV,软银和老虎基金,同样有博裕基金的身影,考虑到柳青此前的高盛背景,和她进入后滴滴在募资上的高歌猛进,这种“东西”合流的利益结构形成并不奇怪,但是一旦和坚持上市相结合,很可能就成为政府无法忍受的导火索。

从这个角度说,彭博报道中提到的滴滴将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厉惩罚”,甚至包括了退市,虽然耸人听闻,但是并非没有可能,而且柳青承担责任,离开滴滴,也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以上两点,似乎并不能解释在线教育行业的“全军覆灭”。这就要说到中国当下对待民营经济的态度。虽然从总体上,中国确实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国进民退,但是从现有的报道中,很难判断这是中国领导人的态度,还是势力庞大的国有企业和资本,借力各种新政策扩大地盘。只有一点可以看清楚,就是整体上中国政府更鼓励实业和高科技,对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尤其是问题百出,在“民生”问题上没有选对路的行业,态度已经越来越强硬,房地产、在线教育,其实都可以归入此列。

如果认真看报道,应该可以理解,当下对某个行业的判断,已经从经济效益导向转向了“道德”判断,这个道德,与现代社会流行的“企业责任”有重合但是并不相同,非常有中国特色。

比如,对中国面临的“未富先老”困局,是可以帮助解决还是加重了负担?当中美面临脱钩压力(虽然以中美目前的经济共生程度,脱钩似乎完全不现实)时,行业是有助于中国的“独立自主”,还是起到了负面作用?

按以上的“道德”标准,政府对某个行业的态度还是容易判断的。当然,中国永远是中国,关系仍然是重要的,低调也是关键。如果某个行业发展过热过快,负面报道又不断,此前又正好是管理真空,那被监管风暴吹飞,似乎也没必要意外了。

怎么样,是不是在线教育全都犯了?

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中国家长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骂了那么多年的游戏行业安然无恙,最喜欢的辅导班先倒下了。其实,游戏行业正是因为被骂多年,已经被各种监管,对这样一个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已经服服帖帖的行业来说,小处罚不会断,但已经不太可能会有大棒猛击了。而背负着“焦虑制造机”的在线教育行业,本身乱相频出,整顿其实是迟早的。

只是监管力度如此之大,让人有行业将立刻断气的感觉,这确实也出乎意料。可能,这种出乎意料,也会是中国经济中的一种常态了吧。

对中国的科技创业行业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资本进入和退出的途径正在断裂。VIE结构和美国上市一旦被堵,资本退出的渠道就基本上堵住了大半,港交所不仅对企业的赢利有要求,而且事前审核要严格得多,加之资金量无法与美国相比,完全接下中国的科创企业并不现实。

这样,大的基金将不得不考虑,投资中国的创业企业,还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吗?

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