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瑞银、中信预测:继降准之后,中国央行可能降息,向宽松周期过渡

据彭博社报道,瑞银和中信证券提出与市场共识相左的看法:由于经济增长开始动摇,中国央行上周令人意外的鸽派倾向只是降息的前奏。

(图源:Flickr)

瑞银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海登·贝斯高表示,央行可能会在年底前降低其基准贷款利率,以扶持中小型企业,但没有说明降息的具体数据。他说,这可能导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多达100个基点,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驻香港的贝斯高在采访中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从中性立场过渡到启动宽松周期,这个周期还有待进一步展开。今年年末可能会有更多的宽松措施,而在2022年底,实体经济将出现回升。”

中国人民银行上周五表示,将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出约1万亿元的长期资金。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转向宽松立场,令许多投资者感到恐慌,担心新冠疫情中的经济反弹可能会出现动摇。

中国国债在准备金率下调后反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一下降7个基点至2.94%,为近一年来的最低水平。

瑞银的贝斯高说,国债收益率的下滑将有助于缩小人民币对美元的利率溢价,并可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中信证券驻北京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Ming Ming)周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随着中国政府寻求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可能会下调。

明明说,上周的准备金率下调将使银行的整体借贷成本降低,使他们能够减少对企业贷款收取的费用,这将导致LPR的下降。

富达表示怀疑

中国央行最近展现出来的鸽派姿态加剧了全球对Delta变异毒株迅速蔓延的担忧,并削弱了对全球复苏的信心。瑞银对降息的预测与市场共识相去甚远,其他分析师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提供更多流动性的同时维持利率不变。

富达驻香港的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经理Morgan Lau说:“如果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有更多的疫情复苏迹象,就有可能出现降息,但目前的证据似乎并不能证明这一点。”

Lau说,没有针对性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会诱发通货膨胀,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基准利率对中国人民银行也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近年来,中国央行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政策利率,即通过向中期借贷便利(MLF)工具注入长期稳定资金,来调节借贷成本。去年,它两次降低了这一标准,以引导经济走出疫情阴影。

投资者现在正期待着未来一周的一些关键数据,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复苏的健康状况。中国将于周四发布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报告,并在同一天发布零售和工业生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