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新闻社6月17日报道,作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CT集团的创始人希望,依靠日本的专业知识使该公司实现现代化并上市。
CT集团由大型家族经营,罕见放弃了私人控股地位。董事长Chairul Tanjung告诉日经亚洲,已经为IPO做好了准备,上市将使该公司更加“制度化”,并确保在他任期之外公司的连续性。
Tanjung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IPO是为了确保公司更加透明,有更多的治理,更多的制度化。”他提出的上市时间框架是未来的五年到七年。
Tanjung请日本贸易公司三井物产(Mitsui )协助这一进程。三井物产在4月认购了价值1000亿日元(约合57.7亿人民币)的CT可转换债券,而且CT同意接受三井的高管来帮助该集团实现现代化建设。
三井物产亚太业务部首席运营官Koji Nagatomi说:“为了让CT做好上市准备,它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结构,而我们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如果CT公司继续进行IPO,并且三井决定将其债券转换成股票,那么我们将成为该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小股东。”
在印度尼西亚1945年独立之前,一些大型家族企业就开始运营。它们通常有一个复杂的股权体系,使创始家族能够保持集团控制权,这种现象在韩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也有。
虽然它们列出了次级控股公司和集团子公司,但这些庞大的企业集团通过不同的工具和集团实体之间的交叉持股,以不透明的方式运作。
但是,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参与者,CT已经将其大部分业务归入一个保护伞之下。Tanjung表示,“我们仍然处于第一代创始家族,我们与那些其他家族掌权的企业诞生环境是不一样的。”
1987年CT公司成立,刚开始是一家制鞋厂,后来又涉足金融业,并在90年代中期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银行。大约30年后的今天,它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业务涉及媒体、娱乐、金融和零售。其合作伙伴包括媒体领域的CNN和CNBC,而其银行Bank Mega,按资产计算是印度尼西亚第14大贷款机构。该集团的超市以家乐福品牌运营,在2012年收购了这家法国零售商印尼业务的100%股份。
截至2019年底,CT的销售额为46.4万亿盾(约合207.8亿人民币),拥有181.4万亿盾(约合505.7亿人民币)的资产。根据Factset的数据,这将使其成为当时印尼上市公司中销售额排名第14位、资产排名第13位的公司。
其改进的一部分将涉及任命新的首席执行官。这将有别于CT目前的结构,即Tanjung在决策中拥有最终决定权,也有别于印尼企业集团的家族成员保留控制权的规范。
虽然Tanjung不排除他的女儿Putri接管公司的可能性,但他表示,将公司制度化以进行IPO是为了长期发展。
该集团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其业务的数字化,它的媒体、零售和金融业务将使该集团能够获得数百万客户的数据,这些数据来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促销活动。
该计划还涉及推出一家数字银行。CT的金融子公司Mega Corp去年收购了哈尔达国际银行(Bank Harda international),这家小型本地贷款机构成为CT公司的数字银行部门。数字银行业务的相关申请将在6月底前提交给当局,预计将在两到三个月内获得批准。通过数字银行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CT生态系统内进行购买产品。
这种商业模式使CT直接与GoTo等印尼科技公司、以及总部位于新加坡的Grab和Sea竞争,这两家公司都把印尼作为其最大的市场。GoTo和Sea也在向银行业进军,GoTo投资了小型贷款公司Bank Jago——现在是该国市值第三大的银行。与此同时,Sea已经控制了小型贷款机构Bank Kesejahteraan Ekonomi。
但Tanjung认为,像CT这样面向消费者的企业集团比科技公司更有优势。他说:“有超过1.5亿的独立访客来到我们的在线媒体Detik。他们需要我们的服务,我们可以在不花钱的情况下收集他们的数据。”
CT公司的崛起得益于印度尼西亚中产阶级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2005年起的15年里,印度尼西亚的中产阶级从占人口的7%增长到20%,另有45%的人口被列为有抱负的中产阶级。但是,该国超过2.7亿的人口和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为其公司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往往又会错过海外扩张的机会。
虽然Tanjung认为CT在印尼国内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但他说在新冠疫情消退后,该集团将开始投资国外市场。他说:“这将是一个投资的好时机,我们想成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