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中国各地的隐性债务不会消失,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赚钱

基础建设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动力。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

彭博作者Anjani Trivedi的评论指出,中国各地有问题的基础设施融资,不能简单地通过重新归类就转化为健康的投资。

中国正再一次寻求解决过高的隐性债务。一个奇怪的解决方案出现了:让它消失。

但就像垃圾填埋场一样,这些债务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本月早些时候,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国财政科学院的首席研究员赵全厚提议,中国政府应该通过将部分表外债务转化为法定债务来化解这些债务,建议发行政府债券对这些借款进行再融资,然后最终将其彻底取消。

这似乎是解决中国巨大隐性债务问题的一个有分寸的方法。然而,在实践中,几乎不可能,或者至少在财务上不可行,不可能把这些涉及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债务,变成可以在债券市场上出售以获得一些回报的主流品种。

首先,导致这些债务的基础设施项目从未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建设融资是以项目的盈利能力为前提的。

因为借款与项目有关,而不是与公司有关,所以债务可以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定期的现金流——来自大坝、高速公路或任何在建项目,确保贷款能够偿还。它们的结构非常谨慎,因此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都有足够的资金流动。

储备基金的设立是为了管理波动。这些贷款附有严格的条款,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事实上,基础设施债务可以带来高回报,因为它是长期的,不像股票和债券等其他资产那样具有流动性。

中国的省级政府采取了这种模式,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调整。由于其他经济问题的拖累,他们背负了大量的帐外债务。

据估计,这一数字是各省资产负债表上借款的数倍。虽然没有官方数据,但当地一家证券公司最近估计,余额总额至少有40万亿元。各省并没有认真考虑这个等式的商业可行性。

问题是,赵建议的转换,只有在项目成功完成并开始产生现金时才会发生。在这个时候,债务可以再融资,偿还现有的贷款人,并以市场为导向的条件引入一批新的投资者。

从一开始,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建设项目(主要是在中国经济较弱的地区),真的有巨大的现金流出前景。人们总是期望这些项目无论如何都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事实上,融资模式并不关注创收,而是关注项目所在土地的价值。事实证明,这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财政部一次又一次地试图管理迅速增长的地方政府债务,无休止地滚动和再融资贷款,已经进行了试点,允许各省对表外贷款进行置换。

银行吸收了数万亿元的不良债务,债务被交换成更多的相同但不同的条款。从中国负债最严重的城市江苏镇江到山西和湖南,也出现了几项针对地方的规划。

然而,负担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大多数公司不考虑项目不赚钱,也不会赚钱的现实。

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破产,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破产。如果一家公司解散了,债务不会凭空消失。总有人要承担债务,贷款者要么承担本金损失,要么折价出售,希望这些资产还能留下一些价值。

就像垃圾填埋场。它闻起来和看起来都很糟糕,但是最终可能只需要用几英尺厚的土壤把它覆盖起来,希望至少可以重新开垦土地。

接受这种命运及其代价,将是寻求解决方案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