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作者Noah Smith指出,没有人比美国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更好,但是美国保守派继续攻击移民和大学,美国可能会失去领先优势。
拜登在宣传他的经济议程时,把提高美国对中国的竞争力作为一个重要话题。二十年来,看着中国的实力似乎不断增强,我们自然会想,美国究竟在哪些行业有机会获胜。
答案是,比你想象的要多,只要美国采取明智的战略,并注意保持其核心优势。
在21世纪的头十年,美国工业的很大一部分被无与伦比的“中国价格”所吸引,打包并走向海外。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仅包括劳动力,还包括资本补贴、廉价土地、廉价煤电和宽松的环境法规。
现在,到了21世纪20年代,竞争格局大不相同。几十年来工资的快速上涨,煤炭供应的限制,以及净化空气和水的努力,都迫使中国的成本上升,中国不再自动成为生产产品成本更低的地方。墨西哥或越南,更有可能得到那些主要在乎成本的制造商的工厂。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只是竞争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过去,中国只从事低价值的组装工作,而现在,它正在向高科技产业进军,比如半导体、5G无线设备、无人机、高速列车和手机。
因此,虽然就业之战已经结束,但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之战才刚刚开始。中国政府正全力以赴地实施产业政策,以确保获得大量政府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尽可能多的高价值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但美国还有很多锦囊妙计。我们在疫苗竞赛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几乎神奇的mRNA技术。特朗普的出口管制,也暴露了华为等中国主要工业领军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各种弱点。
有很多高科技产品,比如某些计算机芯片和专门的芯片制造设备,中国还没有能力制造。这些产品通常是由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小型、不知名的美国公司生产的。中国在飞机和其他一些高科技制造业方面也落后。它的很多软件公司也没有像谷歌、Facebook、微软或亚马逊那样在国际上取得成功。
美国能够超越中国的行业有一个共同点,持续创新。
中国庞大、勤劳、经验丰富的制造业劳动力,非常善于想出如何非常有效地制造高科技产品。美国的设计往往通过合资企业、工业间谍活动或逆向工程泄露给中国公司。而且,由于东亚现在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企业很容易在国内或附近采购所需的零部件,而美国在这方面就比较困难。
因此,当美国在高科技产业打败中国时,是因为美国公司设法创新,并以比中国公司复制速度更快的推出新的更好的产品。这些新产品可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持续的创新,需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和工程人才。尽管美国本身能够并且确实培养出了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它也利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巨大人才库。在一些STEM领域(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外国研究生实际上占多数:
尽管美国培养了很多工程师,但如果想要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它需要的受过教育的工人甚至比它自己能生产的还要多。高技能移民对于维持美国的人才库至关重要,这使美国得以成为世界研究中心。
持续的创新还包括从大学到公司的创新渠道。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产生了大量的科学发现,这些发现后来被用于指导私人产品创新。此外,研究人员交叉授权他们的发现,或者自己成为私人企业家。
中国的大学体系虽然规模庞大,资金也越来越雄厚,但还不能与美国学术创新的开放文化相抗衡。
不幸的是,一些美国人越来越害怕高技能移民和大学。技术移民的反对者,无情地将H-1b工人和外国学生描述为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些创新工作者的存在使得软件、生物技术和高科技制造业等高价值产业,在美国设立了实验室和办公室,这反过来又为同样领域的本土美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一些保守派人士开始对大学产生恐惧,将它们视为左翼思想的孵化器、推动者和老师。
另一个许多美国人担心的重要竞争工具是自动化。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自动化,美国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效仿中国。但美国人非常害怕机器人抢走他们的工作,一些知名人士甚至建议对自动化征税,而不是鼓励它。
那种想法太疯狂了。
如果美国把技术移民拒之门外,对机器人征税,高科技产业就会被中国占领。相反,美国需要专注于最大化这些关键资源,以保持持续创新的渠道。保持世界研究的领先地位,是一种策略,可以成功地让我们领先于我们强大的、咄咄逼人的海外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