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观点:中国经济已经全面复苏?还没有那么快

Shehzad H. Qazi是《中国黄皮书》的董事总经理,他评论认为,中国过早的宣布了经济复苏,有些数据经不起推敲。但是他在文章也承认,中国的经济表现确实要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加美编译,不代表本站立场。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2020年实现同比扩张的主要经济体,实际GDP增长2.3%。在全球整体经济估计收缩4.3%的背景下,这是个特别亮眼的数字,因为美国和欧元区的严重衰退拉低了中国经济。

几个月来,投资者对这一结果充满期待,纷纷涌入中国股市和大宗商品,将资产推升至创纪录的水平,同时也助长了中国自我强化的复苏论调。

问题是什么?中国自己的数字以及独立收集的经济数据,并没有讲述一个大片反弹的故事。相反,它们显示的是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全年衰退。

仔细观察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就会发现关键的经济数据被疯狂夸大。对2019年基线的下调造成了经济增长的表象,而事实上,2020年的经济仍在继续挣扎。

让我们从非常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它计算的是资本货物和土地的总购买。该指标发布频率很高,被视为中国经济健康状况的领先指标。在2020年期间的一系列修订中,中国统计局将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削减了超过4.7万亿元(约合7200亿美元)。修正幅度最大的数据出现在秋季,这立即引发了分析师的担忧。

这些修正帮助中国政府制造了投资支出v型复苏的假象。修订后的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在疫情爆发后,投资大幅下降,但随后迅速恢复,并在2020年的最后四个月里秘密扩大,超过了前一年的水平。通过悄悄改变基准,中国掩盖了长达一年的投资支出萎缩。未经调整的数据汇总全年后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约5.9%。

Photo by zhang kaiyv on Unsplash

另一个衡量消费者实力的关键指标——零售总额的基线也被下调,显示出自2020年8月以来的每月同比增长均为正值。最初的数据显示,从一个月后的9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正增长,但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增速放缓。更重要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约1.97万亿元。即使根据追溯修正后的数据,2020年的累计零售额也比前一年下降了3.9%。

无论你如何解读官方数据,他们都不代表中国将迎来包括中国消费者在内的全面复苏。

也就是说,官方的经济统计数据经常被修正。那么,为什么要怀疑地对待中国的修订呢?

首先,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法长期以来饱受质疑。一个核心问题是,即在某一年接受调查的公司,如果其收入低于某一临界值,就会在未来几年被剔除。他们之前的数据被从历史记录中剥离出来。这种择优选择的方式可以产生价值数万亿元的调整。由此得出的数字不再代表整个经济。

第二,缺乏透明度。国家统计局没有对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或零售总额为何下调给出有意义的解释,也没有发布修订后的系列数据公开承认修订。

第三,与此相关的是,该局现已从其在线数据库中,删除了2019年和2020年的所有名义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这使得分析师难以从一开始就解读这些变化。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修正旨在扭曲现实,而不是对经济做出更准确的解读。

官方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并不是质疑中国经济在2020年是否真的增长的唯一理由。私人数据也没有显示经济运行在疫情前的水平。

我司的“中国黄皮书”(China Beige Book)每季度对3000多名中国高管进行调查。这些专有调查显示,经济在第四季度继续复苏。但我们的每个关键业绩指标、每个行业和所有地区都出现了连续第四个季度同比收缩,这在10年来对中国经济的调查还属首次。

我们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20年的复苏并不像官方数据描述的那么强劲。中国的消费依然疲软。去年第四季度,服务业复苏,但推动复苏的是企业,而非消费者。旅游、酒店和餐饮等面向消费者的行业落后于B2B行业。零售业的表现更糟,成为第四季度唯一增长放缓的行业。

就连中国高管也没有说他们的业务已经完全恢复。上个季度,我们询问了C级高管(注,就是类似于CEO,CFO这种),他们预计公司的销售、盈利能力和招聘将在什么时候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在每一项指标上,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复苏仍需三个多月时间。北京过早地宣布了胜利。

通过宣布几个关键指标的增长,北京向市场发出信号,它最终将报告经济同比增长,实现神话般的V型复苏。许多投资者和市场评论人士抓住了这种说法不放,却对其背后的内容不感兴趣。这就是问题所在。对官方数据的仔细审查不仅显示出经济比官方承认的要疲软,而且政府统计数据和独立数据都显示出消费低迷。

由于中国在过去9个月里的复苏,流入中国的投资增加和中国股市的反弹很可能是合理的。与仍在遭受苦难的世界其他大部分国家相比,中国的复苏无疑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些投资不应受到官方GDP增长或中国经济已恢复正常的信念的驱动。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