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国内需求进一步疲软,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中国的通缩压力正在加剧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因为新冠疫情的暴发和防疫控制措施削减了需求,再加上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这给企业带来了降价的压力。

根据彭博社对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经济学家的估计中值显示,10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可能在近两年来首次陷入通缩。预计10月的PPI将比上年同期下降1.6%,而PPI在9月上升了0.9%。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涨幅也可能从9月的2.8%放缓到2.4%。

彭博社制图:中国的生产者价格可能在10月份再次开始下降

数据表明,尽管政策制定者已推出措施,来提振从电动汽车到房屋等一系列商品的需求,但为控制新冠疫情而采取的行动限制损害了支出,出口需求下降以及房屋建设继续萎缩,中国的国内需求已进一步减弱。

通缩的重新出现将进一步损害企业利润,不过,更便宜的中国出口产品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购物者和央行行长的欢迎,因为他们正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表示:“中国正在陷入通缩的漩涡,国内需求非常疲软。”他表示,PPI和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都呈下降趋势。

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是价格下跌的因素之一,房地产的低迷也对重工业价格造成了压力。据彭博经济的报道,包括水泥、螺纹钢和铜在内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同比跌幅在10月进一步扩大。

彭博社的经济学家朱怿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水泥价格的下降尤其引人注目,在9月份下降10%之后,下降了30%以上,这是由于在去年同期,基数价格出现了急剧上升。包括石油和煤炭在内的上游产品价格,大多收窄了涨幅或扩大了跌幅。”

彭博社制图:一些行业的产出价格已经在下降

包括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在内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在上个月的一份报告中写道,随着其跟随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PPI通胀率在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将是负值”。

中国的CPI涨幅一直很低,这与其他大多数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需求受到抑制,导致价格上涨乏力。与新冠疫情的斗争没有放松的迹象,上个月,几个地方实施了新的封锁,包括郑州部分地区,以及武汉部分地区,在郑州,有着世界上最大的iPhone组装厂。

北京和广州等其他城市的病例数也在逐步增加,导致政府限制人员流动并关闭学校。

标普信评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路易斯·库伊斯说:“鉴于国内需求不佳,出现通货紧缩,即CPI负增长,并非不可能。国内需求的进一步减弱有可能导致通缩,特别是如果这与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相结合。这将是一个问题。”

但与此同时,麦格理银行中国经济部主管胡伟俊表示,低通胀压力预示着有“更多政策放松的空间”。他认为中国的通缩压力会持续下去,直到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多“果断”的措施来提振需求。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放缓可能有助于遏制全球通胀问题。杨宇霆表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通胀的世界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