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安永生命科学专家表示,中国对美国生物技术创新构成真正威胁

雅虎财经报道,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实力已成为美国行业的真正威胁。多位关注中国交易流向的专家表示,特朗普政府的相关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削弱美国市场。“2024年流入中国的交易额达到300亿美元,而到2025年年中,已经超过了这个数额的一半。

广州生物科技岛 Brücke-Osteuropa,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安永生命科学负责人阿尔达·尤拉尔密切关注这一趋势,他表示,中国不再只是为全球提供仿制药和活性药物成分的生产基地。

中国长期以来被视为“me too”生产商,即仿制药制造商,以及活性药物成分来源。但现在,中国通过签署更多本土研发药物的许可协议,并增加在国内进行的临床试验,展现出实力。

尤拉尔对雅虎财经表示,“这些数字非常有说服力。几年前,我们几乎没有交易,或者2016年也许不足10亿美元。到去年,中国公司开发的药物等资产授权给美国公司的交易额,已经达到300亿美元。”

不过,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

尤拉尔说,中国共产党在2015年就制定了发展生物技术行业的路线图,十年后,这一计划正在实现,“这段历程正将他们带向更先进的创新领域。或许我们还没看到首创药,但他们显然在追求同类最佳药物。”

美国公司在从中国购买或引进产品时会进行尽职调查,包括与现有药物的对比试验或重复临床试验,以确保数据和疗效结果的准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美国知识产权被窃取,以及中国数据可靠性的担忧。

此前,这些疑虑促使美国国会议员在2023年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禁止任何获得联邦资金的实体使用来自“关注公司”的生物技术设备或服务。但法案目前在国会处于搁置状态。

与此同时,生命科学界对中国的兴趣持续上升。

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和华大(原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公司受到密切关注。疫情期间,研发疫苗的康希诺也进入了视野。

现在,随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经费被削减,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流失,业内人士警告称,中国可能会填补这些空白并吸引美国人才。

尤拉尔说,“美国仍有投资能力,但可能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他解释说,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拥有政府资金和受西方教育的医生与研究人员,但缺乏美国资本市场的实力,“这正是他们的短板。没有可与西方市场相媲美的IPO市场,也缺乏并购退出机制……所以这里也蕴藏着机会。”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交易是美国公司从中国企业管线中购买早期资产,带到美国进行验证、生产并销售。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生物技术行业投资和IPO活动放缓,特朗普政府对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经费削减正在加剧这种低迷。

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更多竞争压力,因为中国以更低成本和更快速度制造产品而闻名。

尤拉尔表示,这正是与美国公司合作成为“整体行业制胜策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