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记者魏玲灵在专栏中指出,中国国债收益率不断降低,说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越来越低。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价格下跌之际,中国企业纷纷推出新品降价销售,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信心,政府却迟迟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经济学人的文章说,每年这个时候,许多政策制定者都想知道来年经济将以多快的速度增长。
据日经报道,中国计划明年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包括采取措施刺激国内消费,同时准备应对可能与美国爆发的新一轮贸易战。在为来年工作定调的中国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领导人承诺将“实施更积极的宏观政策”和“扩大内需”。
任淑莉是彭博观点专栏作家,专注于亚洲市场报道。她曾是一名投资银行家,并担任《巴伦周刊》的市场记者。她在彭博的专栏中认为,中国政府关于刺激经济的宏伟言辞并未付诸实际行动,可能有两种合理的解释。
据彭博报道,中国11月消费者通胀放缓,显示政府支持经济和提振信心的努力尚未足以扭转疲弱的需求。
一、转型、周期性压力
据日经报道,两位中国经济学家在演讲中指出,官方数据未能反映国家面临的问题,这与政府试图描绘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光明”图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长期债券收益率首次低于日本,反映出中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和增长预期低迷的困境。尽管政府推出了一些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债券收益率仍持续下跌,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正陷入类似日本1990年代的长期停滞风险。政策制定者正在努力提振市场信心,但消费疲软和投资过剩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彭博报道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到达临界点,预计油料消耗将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