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华人移民二代: 在中餐馆里长大的孩子,都有难以愈合的伤疤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  加拿大加新网
公号ID:cacnewsca



人生的有些苦难会成为财富

近日,BBC播出一部关于华人移民的纪录片,讲述了父母在国外开中餐馆的华人孩子们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名为《外卖儿女》,将镜头对准从小在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群不太一样的移民二代。


在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从小就学会承担脏活累活。这些孩子打记事开始,就要帮父母打理店面,又要兼顾学习,时不时还会遭受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

 

一群如今已经20岁的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坐在一起聊天。

 

Ying笑着回忆称,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帮忙“剥虾”。


“那年我只有7岁,负责剥虾壳。面对这么大堆虾,感觉一辈子也剥不完。但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家人的爱,再辛苦也应该。”

 

Jhen则表示,他最不喜欢的是削土豆皮。

 

“我和弟弟每天几乎一放学,就直接到店里,周而复始……而且工作环境并不好:后厨只是一个破破的空间,四周是那种简陋的砖墙。在这个潮湿、没有隔热、也没有暖气的环境里,我俩穿着厚厚的衣服,拿着削皮刀,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在Jhen大概12岁的时候,第一次帮忙炸薯条。锅里,是沸腾的330度热油,小小的他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举着炸锅的手柄。

 

结果一个不小心,炸锅的盖子翻了下来,把他的整双手都按进了油锅里,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到现在想想都觉得恐怖。


Kaz说:“我是在店里帮忙洗碗的,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后厨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Jun记得,他12岁时,每天的工作就是帮父母把刚刚炒好的面条装进打包盒,并且盖上盖子。旁人听上去可能很简单,但对于Jun来说,那段回忆是痛的——他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被盒子里冒出的蒸汽烫到。



等这些华人孩子长到15、16岁时,就开始帮父母送外卖。

当时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这些孩子必须熟记城市的每条道路,每个角落。


比身体上的劳累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遭遇种族歧视这种精神上的创伤。

 

有时候,会有顾客打电话来,说“我听不懂你的英语,找个会英语的人来接电话。”

 

还有人会不怀好意地问:“你们卖狗肉吧?”

Jun回忆道:“经常有外国小孩打恶作剧电话,他们在电话里模仿我母亲蹩脚中式口音订外卖,说‘我想订一条狗’之类歧视中国人的话,因为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喜欢吃狗肉、猫肉。” 

 

Jhen记得曾经有两个顾客吃完饭后,假装听不懂Jhen父亲要他们结账的话,还出手打人,扇了Jhen父亲一耳光。


目睹这一切的Jhen心如刀绞。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那么无助,那么弱小。

 

在海外开中餐馆的华人父母们是值得敬佩的,他们毫无根基地来到异国,努力工作赚钱,为自己和孩子在陌生的国度拼出一个安稳的家。爱护子女、重视家庭的中国父母,拼尽全力给子女提供他们所能提供的一切。和当地人相比,他们当然过得更辛苦。

 

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外卖儿女”们,再谈起小时候的事情,脸上已经是释然的微笑。但很难想象,年纪尚小的他们,当年是如何排解同龄人无法承受的压力的。

 

之前《新华国际》曾报道过一位中餐馆女孩苏珊的故事。

 

苏珊的童年是在学校、中文学校和餐馆这“三点一线”间度过的:平时上课,每周六去离家一小时路程的中文学校补习,从上午9点半学到12点半。周日还得去父母开的华兴酒家帮忙。

“中文学校的小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课文。我真是烦透了大周末一早就起床、倒公交、然后在我妈眼皮底下度过漫长难熬的一天。周日是一周里我唯一不用上学也不用去中文学校补习的一天,但上午11点我要和我妈去爸妈开的华兴酒家帮忙,”她回忆道。


苏珊说,父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搬到宾夕法尼亚州开店招客的中国家庭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他们不得不辞退服务员,让孩子帮忙打下手。

这样的生活,苏珊非常不满。她说,在餐馆特别怕遇见同学老师,尤其是招呼那些从来没打过交道的同学。

“我的好朋友都在外面做那些小孩子应该做的事儿,我却得憋在一个气味难闻的中餐馆帮忙,这实在太不公平了!这只能让我和班上那些白人同学更疏远。其他同学都在谈论披头士乐队和电视剧这些经典的流行文化,而我只知道中国的流行民歌,呆在餐馆里和我妈一起看电视。同学互相间窃窃私语、讲一些笑话什么的,我都不懂。作为一个先用汉语思考其次才是英语的小孩,和他们聊天实在是太难了。”

 

让苏珊印象深刻的是,妈妈一边顾店,一边还不忘抓苏珊的功课。

 

“有一天,妈妈一边为餐馆中午的营业做准备一边问我前一天中文学校的功课。她疯狂地指着书上所有我读不出来的字,用中文骂我:‘这个字你怎么到现在都没学会?’虽然她没说啥特别难听的话,但是语气特别尖刻,每个字都像是在抽我耳光。‘今晚之前,要是学不会这些字,你就啥也别想干!’”

“不过,虽然我妈要求高、要求严,但是她绝不是那种残酷无情的‘虎妈’。她知道我是个内心敏感的小孩,所以骂完我之后就会哄我,跟我说她这么做都是为了我好。‘早晚有一天你会懂事,然后感谢我的’,每次她都用这句话结尾,然后就推给我一碗大米粥和一盘蘸着酱油的虾。”

“不管她多生气,都不会饿着我。”


中餐馆长大的华人孩子,他们清楚父母的辛苦——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才能养活一家人。

幸运的是,即便他们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辛苦,但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下,这些孩子们最终也顺利长大,成为了能保护父母、保护自己,同时也温暖善良的人。

 

“以前我们没有别的选择,父母想带着我们移民,只能选择在国外开中餐馆,我们也甘愿跟着爸爸妈妈吃苦耐劳。所幸现在,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的选择更多了,不论是在英国接受教育、还是工作、创业等,我们再也不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再过那样的苦日子。现在华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各个领域中都有优秀中国人的身影,我们感觉特别骄傲自豪。那时候的奋斗,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