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蒙特利尔大屠杀发生后,加拿大社会有哪些反思和行动?

男人戴白丝带,是保证不对女性和儿童施加暴力侵害、不纵容这种行为或保持沉默。作为一个由男性主导担当的、致力于制止侵害妇女的暴力行为的运动,白丝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目睹女性遭受暴力的时候,需要依靠男性的挺身而出,积极介入,需要男性主动谴责少数人的不当行为,来维护大多数人的愿望。

三十年后,这一群如今五十多岁的姐妹们,天各一方,可能有的在自己的专业工作上如日中天,有的正打算退休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还要学一门新的时代技能。但这一切没有发生。在她们二十多岁的时候,这些尚未展开人生的大学女生,就被一个愤怒的单身汉无辜枪杀在教室里。她们的罪名,是讨论女权主义。

凶手马克·勒平(Marc Lépine)在自杀前留下的遗书中,表明了他的政治动机,认为女权主义毁了他的生活。这份遗书包含了一份19名被他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人员名单,并清晰表达了杀死他们的愿望。1989年12月6号,他持一把自动步枪闯进蒙特利尔工程学园的教室,把男生和女生分开,命令女生靠墙站立,之后大开杀戒,在枪杀了14名女性、射伤10名女性和4名男性后自杀。

三十年来,每年的12月6号,都提醒着全社会关注针对女性的暴力。14个青春女性的照片,被人们张贴在纪念墙上,带着定格的笑,憧憬着一个不存在的未来。


1

剩男的仇恨



三十年后,不幸的是,类似的仇女屠杀事件却一再发生,尤其是过去几年,随着网络的信息畅通而产生了copycat模仿效应。2014年5月,一个叫艾略特·罗杰(Elliott Rodger)的人,在美国加州大学制造了针对女性的屠杀案,打死6人、打伤10人,并留下了一百多页的宣言书声讨女权主义、对自己的单身处境深表痛心,成为美化暴力和厌女症的一个反面典型。

2018年,加拿大多伦多一个叫Alek Minassian的不快乐的单身汉,以向罗杰致敬的名义,开车在街头冲撞行人,撞死10人、撞伤14人。同年11月,佛罗里达一个叫Scott Beierle的人冲进一个瑜伽场所,打死2人、打伤4人后自杀,之前他发布的YouTube视频当中也提到罗杰、抱怨没有女朋友,他还有一连串的性骚扰历史。今年年初发生在新西兰基督城、造成50人死亡、50多人受伤的枪杀案,凶犯Brenton Tarrant也是这样的一个被仇恨驱使的单身渣男(Incel)。

惨案一桩桩发生后,人们才陡然发现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心理扭曲的互联网亚文化群体。单身根本不是问题,在女性开始把单身骄傲地称为“跟自己拍拖”的时代(Self-partnered,语出影星Emma Watson),这些男性反而悲悲戚戚,自认人生失败、抱怨女性浅薄空洞,并且因怨生恨,个别心理扭曲的人就铤而走险。


在这些极端例子的背后,是更多的“男权主义”同情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迷恋男性霸权气质、崇拜阿尔法男、藐视和物化女性,认为女权主义损害了男性。简而言之,厌女症(misogyny),或者通俗的说法“直男癌”。网络厌女症群体充满戾气和怨气,这种消极负面的心理投射,反应的是他们对自己价值的深刻挫折感,背景则是整个社会的男权中心文化,可见对于男性自己来说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2

白丝带



工程学院惨案,毫无意义的杀戮行为,震惊了全加拿大。人们立即制定了枪支控制法律,修建了纪念碑、纪念雕塑、纪念广场,每年这个时候进行烛光悼念和降半旗仪式。

但这还不够。为了把哀悼转化为终止性别暴力的行动,1991年,一群男性在安大略省的伦敦市举行白丝带集会,以纪念这场屠杀,并提醒人们注意到男性针对女性暴力普遍存在。加拿大政府特别设立了女性地位委员会,调查社会的针对女性的暴力现象,把惨案发生的日子确立为反对性别暴力的行动和纪念日。

白丝带象征着“男性放下武器”的意图,作为女权运动之一,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它强调男性的参与。男性不再只扮演施暴者或旁观者的角色,而成为反对性别暴力的一份子。我们相信大多数男性都是友好的,并且厌弃这种暴力行为,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和倡导他人改变的能力。

男人戴白丝带,是保证不对女性和儿童施加暴力侵害、不纵容这种行为或保持沉默。作为一个由男性主导担当的、致力于制止侵害妇女的暴力行为的运动,白丝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目睹女性遭受暴力的时候,需要依靠男性的挺身而出,积极介入,需要男性主动谴责少数人的不当行为,来维护大多数人的愿望。

白丝带运动的愿景是体现出人性化的最佳男性气质;男人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对所有人安全和公平的未来的一部分。通过正确的男性教育,白丝带正在挑战消极、过时的男性气质概念,并激发男性的接纳、觉醒和内在转变。目前,白丝带运动已经由加拿大扩展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成为最大的男性反对对妇女暴力的运动,白丝带符号已成为反对性别暴力的通用标志。


3

女权十六日



在国际上,每年的11月25日是另一个“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这个日期是为了纪念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米拉贝尔(Mirabal)三姐妹,她们是人权活动分子,于1960年11月25日被当地秘密警察暗杀,激起民众的强烈愤慨,从那以后,她们成为勇气、尊严和力量的象征。


1981年7月,第一届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大会宣布11月25日为反暴力日,以纪念三姐妹的牺牲,进而到了199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这一天作为国际性的纪念日。它不仅针对家庭暴力,而且针对广泛的、各种形式的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强奸、性骚扰、拐卖等等。性别暴力的根源,在于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和贬低她们的人权。女权即人权,当暴力发生时,不管是以什么名义为诉求,不管是反对女权主义、反对堕胎、反对异教徒,都是首先反人性的。

从11月25日到12月6日,是反对性别暴力的女权行动十六日。今年,加拿大政府同样隆重举办十六日活动,今年在社交媒体上的关键词是#OurActionsMatter,呼吁每个人分享在各自的社区和生活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抵制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创造尊重的文化和做有意义的事。Emma Watson发起的联合国“他为她(HeForShe)”运动,也倡导男性表明态度、从自己做起。


反暴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停止家庭暴力,这除了“打老婆”这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还包括行动上、精神上、情感上、经济上以及性方面的暴力及控制。心理安全感是基本权利,一个长期使自己处于被家暴状态的关系,不论是婚姻还是恋爱,都没有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更重要。



4

猎杀猛犸



秉持这种精神,五十多岁的芝加哥记者David Futrelle开办了博客网站“猎杀猛犸(We Hunted the Mammoth)”,针对厌女症的种种表现做揭露和批判,尤其是关于种族主义、另类右翼、男权至上分子和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为首所散布的厌女症文化,也就是他所说的“猛犸”。

这是一头本该绝迹的古象,但是近些年来,面对女权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男权文化的反弹。猛犸已经将厌女症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作为一种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感的方案(无论是经济上、社会上还是性生活方面的挫败),幻想回到过去的时代才可以重新“伟大”起来,而且他们手里还拥有政治权利。这是他们的一种“身份政治”,就像目前席卷全球的民粹主义者把本土身份作为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一样,药不对症,而这里“伟大”其实是“特权”的代名词。

针对女权主义带来的社会进步和改变,猛犸们感到男性权利受到侵蚀,有一种被女权推翻在地的恐慌感。他们将自己确定为“男性权利活动家”,试图与他们认为过分的女权主义、以及种种民权运动进行斗争。对于女性着装自由、择业平等、身体自主等女权议题,他们都站在守旧的立场上。


社会更普遍存在的是非致命的暴力、伤害、虐待、骚扰等等,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随处可见,这仍然是一个对女性(以及彩虹族群)不够安全的文化但是,实际上女权主义追求的是每个人的平等平权、尊重包容,并没有女性当女王作威作福的含义。女权即是人权,而男权恰恰是反人权。男权中心文化,以及它所规定的男性气质,在基因里就是有毒的。


5

男人有毒

社会的对于男性“阳刚”气质的概念,强调孔武有力、霸气外露、压抑情绪、自我自负等等,骨子里,这是奠基于农耕时代的受恐惧与生存的动力驱使,要求的是绝对化的主宰和控制。相应地,情绪外露、犹豫不决、服从妥协,都是不够男人的表现。女性自然而然地处在了被贬低、被鄙视的位置上,男性则为了证明自己“够男人”而倾向于诉诸暴力,对任何“女性化”的言行和情感都像瘟疫一样躲避。家庭暴力、校园霸凌、职场歧视、语言羞辱,都可以归结到这种有害的男性气质(toxic masculinity)。

但这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吗?肤浅的、基于恐惧的文化基因,显然不可能符合人性的根本。深层的、基于无畏的文化基因,才应该是真正的男子气概的来源,这包括智慧、通达、敏锐、视野等等,而这些又怎么可能只是男性专属的呢?其实,也许并不存在“真正的男人”这个概念,有的只是“真正的人”这样的概念。


在高度协作、相互依赖的现代社会,独断霸气越来越不是一个有利的保障,独立自主才是。权力等级分配给我们的身份面具,也越来越不是一个人最大的自我认同。社会化朝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深入的接触发展,男人的觉醒和进化、寻找自我和内在,是社会进步的瓶颈所在。


在男权文化里,其实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对于男性的关怀,使得他们在漠视和压制的环境下长大,并不断重复从受害者到加害者的循环。蒙特利尔工程学院凶手就是有一个冷漠、自私而暴力的父亲;他的母亲在多年以后接受采访时说,他有一个悲怆的童年。


所以男性需要从青少年起就得到社会的正确教育关怀,了解他们的痛苦、倾听被男性标准所压抑的情绪和自我。据过来人的警告说,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去关注这些男孩们,别人会首先把他们劝走,他们会被“男权文化圈(manosphere)”蛊惑带走——也就是一个由相关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组成的虚拟的思想生态圈,主旨是“男性话题”,不过这里的所谓男性话题指的是男性气质、男性权力、把妹(泡妞)训练、反女权主义等等令人皱眉的东西。不给他们正确的男性教育,他们就会得到错误的男性教育。



6

强奸文化



在男权社会,女性问题,其实首先是男性问题。白丝带和十六日行动反对暴力,而暴力是整个男权中心文化的顶峰,下面还有形形色色的性别主义的文化土壤,从讲咸猪手、网络羞辱到校园性侵犯、职场性骚扰,是一个逐渐恶化的光谱。


女权主义者把这个由“男权文化圈”酿成的暴力文化体系称为“强奸文化(rape culture)”,因为愤慨于舆论对性暴力的漠视、对性骚扰的容忍、对受害者的归罪和羞辱。2015年,斯坦福大学女生张小夏(Chanel Miller)在聚会醉酒后被人强奸,案犯仅仅判了六个月监禁,法官表示他是体育明星、不要为此事耽误前程云云。但是受害女生的人生受到的影响和心理阴影不可同日而语,她直到今年才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并著书《Know My Name》。2013年,一位哈佛女生Ariane Litalien公布了自己长篇自述《Dear Harvard, You Win》,痛陈自己遭到性侵犯的过程以及之后校方的漠视、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抑郁并开始依赖精神类药物的过程。


在这两起当时都轰动舆论的案例里,受害者都是在数年的匿名之后,才勇敢地用自己名夺回话语权把羞辱还给真正应该羞辱的人。为什么呢?“人言可畏”,在强奸文化里,当强奸发生时总是受害者背罪,一面自检自责,一面还要蒙受日后长期的人格羞耻。强奸文化强调的不是如何制止强奸,而是如何防止“被强奸”,被强奸的女性遭受着“过度审判”。


强奸虽然性暴力,但骨子里是控制和物化,暴力侵犯行为常常是长期浸淫于这种文化的一种恶性表现。越是男权的社会,越是对女生施加各种规范而对男生各种纵容,“男人就是男人”,长此以往,男生从小就缺乏对社会境况的觉察,更不要说体验。

社交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真假不分、是非混淆的“后真相”时代,反暴力愿景落实到具体的现实行动上,就要我们对网络的误导、偏执的信息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为了纠偏,男生们需要从小就好好进行女权主义的教育。白丝带运动是男性重新定义社会文化和行动的宣示,每个支持白丝带的人,每个参与的男人,都是女权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