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地区,人们那么不愿意戴口罩?
如果是在一个礼拜前,是因为欧洲国家的疫情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此刻,欧洲疫情形势趋紧,多个国家的单日新增病例已经破千,为什么欧洲依旧不把戴口罩当作是防疫必要措施呢?并且,欧美多地还发生多起亚裔因戴口罩被袭击或被歧视的事件。
先抛开“种族歧视”的判断。在欧洲,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反复提倡的是“普通民众戴口罩没有意义”“健康人不需要购买口罩”“生病了就在家休息”等观念,甚至在一些国家,口罩被列入处方药。在欧洲人的卫生观念中,戴口罩就等于生病了,在很多欧洲人看来,上街戴口罩就像穿病号服逛街。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来说,戴口罩其实是一种常规的防护措施,基本是社会生活常识,大家很容易接受。除了为他人着想之外,口罩还可以保护自己,避免被感染。日本做过一项社会调查,2017年日本全国的口罩生产量超过了49亿个,相当于平均每个日本人有39个口罩。
除开口罩供应不足,欧洲政府希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倾斜给医疗人员外,欧洲人民确实表现出了一种对于口罩本身的抗拒。
在欧洲人看来,口罩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更多是避免将自己的疾病传染给他人。所以,当大量戴口罩的人出现在公共场合,反而会引起恐慌和焦虑的情绪。
社交媒体上的JeMeProtege(我保护自己)活动,向法国人发声:“我们戴口罩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重申“我们不是病毒”!借此呼吁大家正确认识疫情,停止互相攻击
欧洲人的“口罩羞耻”:疾病、不洁与恐怖主义
欧洲人不把口罩当做常规性防护措施的卫生观念,以及对于佩戴口罩的社会恐惧,的确有其历史渊源。
中世纪的欧洲其实就有口罩了。当时,黑死病肆虐欧洲,一些欧洲的医生发明了鸟嘴面罩,其前端鸟嘴状构造装有丁香、龙涎香、玫瑰花瓣、樟脑等芳香物质,用来掩盖环境臭味及隔离病人的飞沫,并且具有杀菌功能。
鸟嘴、厚重的黑袍、为了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长棍,人们总把鸟嘴医生与死神、乌鸦等不祥、恐怖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除了阻隔瘟疫,最早口罩的出现,还与卫生、清洁有关。《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在中国的权贵阶层,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厨师和侍者都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丝巾捂住口鼻,以防止其口气和飞沫污染御食。
戴口罩是为了防止自己的飞沫传播出去,这一点也是现代医用口罩出现的基础。
在1896年前后,医生发现病菌会通过空气传播,导致做手术的患者伤口感染,进而推断人们说话时飞溅的唾沫,会使伤口恶化。于是,后来的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会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使得病人的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
所以,口罩在设计之初,主要是为了防止自己感染给别人。这也是欧洲人普遍比较接受的一种观念,所以,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身体健康,就不需要戴口罩,只有医生和病人才有戴的必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戴口罩的建议
恰恰是因为经历了历史上多场瘟疫的创伤,戴口罩才更加给欧洲人留下了“不健康”“不洁”等比较负面的印象,戴口罩这个行为,很容易和历史经验勾连起来,引起一种恐慌。
也有人认为,欧洲国家不喜欢戴口罩,其实还可能跟恐怖主义问题有关。
1月28日,奥地利官方就发文,认为奥地利尚未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案例,因此人们仍不能以防止感染为由在公共场合配戴口罩,否则会因为违反禁蒙面法被罚。
为了打击犯罪、防控恐怖袭击,法国在2010年颁布的《禁蒙面法》中也有相关规定,禁止在公众场合使用任何材料遮盖面部的行为,虽然“因医疗原因戴口罩”不在该法案禁止的情况内,但前提是“得到权威机构的授权”,来证明戴口罩的必要性。
基于各种历史原因,在欧洲社会中,没有形成普遍戴口罩的传统。甚至在今天,有些欧洲人认为,戴口罩是亚洲人特有的文化,而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口罩羞耻”也是常有的事。
亚洲的口罩文化:人口、明星和社交
事实上,欧美与亚洲之间关于戴口罩的文化冲突和相关讨论,并不是从这次疫情才开始的。亚洲人喜欢戴口罩,是欧洲人对亚洲人的一个标准刻板印象。
甚至先于我们在讨论“欧洲人为什么不戴口罩”之前,欧洲人已经开始讨论“为什么亚洲人爱戴口罩了”。
换个视角看,真的很有意思。当你在浏览器中搜索“Why Asians wear surgical masks?”时,你会发现,欧美人对咱们一直都挺好奇的。
外网上关于“亚洲人戴医用口罩”的讨论
亚裔喜剧演员杨珍妮曾在BuzzFeed上做过一个系列视频,名为“问一个亚洲人”,这个系列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其中有两个频率很高的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亚洲的司机这么差劲”,另一个就是“亚洲人为什么戴口罩”。
亚洲人习惯戴口罩,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因素。
亚洲的戴口罩文化源于20世纪初,日本是口罩文化的代表,其他亚洲国家也深受日本的影响。
1918-1920年间的西班牙流感,在日本也造成数十万人死亡。1934年随着第二波流感大流行后,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感冒时要戴口罩避免感染他人,造成其他人困扰”的观念。到了五六十年代,日本的空气污染,再加上春天花粉症的困扰,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把戴口罩视为日常行为。
而在中国,饱受雾霾摧残加上2003年SARS病毒的阴影,口罩也是生活必备的物品之一。而且,亚洲多国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欧洲,传染和患病的风险要高得多。
戴口罩还和亚洲的追星文化有关。明星越来越多地在类似机场这样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而明星佩戴的口罩款式,甚至会成为一个季度的时尚流行单品。口罩正在变成一种属于东亚风格的元素,口罩的款式和设计也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时尚配饰,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服装设计中。
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口罩(右滑查看)
东京立正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内藤谊人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部分日本人喜欢戴口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戴上口罩后,会看上去更漂亮。
这种看法是有依据的,因为戴口罩会在他人心中产生“理想化”的心理。人类的大脑有一个自动功能,就是会对看不到的部分进行自动补全。当人戴着口罩挡住大部分脸,只露出眼睛时,在补全心理的作用下,大脑比较容易认为戴口罩的人很漂亮。
2月14日,英国伦敦2020秋冬时装周开幕
时尚达人们聚集在一起,口罩成为了必备的配饰
在许多年轻的日本人中,戴口罩甚至已经成为了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口罩已经演变成社交防火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在出行时搭配口罩和耳机,将自己与拥挤的人群隔离开来,口罩和耳机甚至成为了一种表达,传达自己并不希望与周围的人交流的信息。这跟后现代所表达的疏离和孤独,有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集体主义的“口罩”
其实,对于亚洲人戴口罩的习惯,还有另外一个视角的解读。
2003年SARS横行中国的时候,就有学者总结,戴口罩表达了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人们通过戴口罩,展现自己也在为疫情尽一份力,也是团结的一份子。
早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时,也有过相似的论断。《旧金山纪事报》中描述,政府强制居民戴口罩,于是出现了各种风格、各种材料的面罩、口罩,但大部分旧金山居民觉得戴好口罩就够了,特别是戴口罩表明大家“尽了一份力”,这种士气考量在战争时期尤为重要。
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种休戚与共、同担共责的感觉。英国医学人类学家克里斯托·林特瑞斯写道,“将戴口罩放入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你就会明白,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它的意义远大于简单的个人感染防护。口罩是现代医学的标志,也是人们相互给予信心的方式,说明社会在疫期保持运转。”
亚洲人重视集体主义,而欧洲人则更注重自由。
欧洲一直都有反隔离反口罩的传统。对许多欧洲人而言,个人的旅游和集会自由,向来是其宝贵的财富,即使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也不应当轻易放弃。3月3日,意大利隔离区居民们在没有戴口罩和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归还自由”,抗议隔离政策。
意大利隔离区居民抗议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了新冠肺炎成为全球大流行病的风险,而口罩问题,其实是各国不同应对模式里的一个细节。
戴或者不戴口罩,不是一个可以一刀切的问题,在每个社会,公共卫生措施的推行都有具体的情境和对策。
任何一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不能缺席,但同时,基于现实和文化观念的彼此尊重,也是全球共同应对疫情的必要条件。
同样的逻辑,还发生在对各国具体的防控措施手段的讨论上。严格还是“佛系”?硬打还是软拖?很多我们眼中堪称“迷惑行为”的背后,其实可能自有渊源。
一味地下判断分高低,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明是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先了解不同对策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可能的后果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做好自身的应对措施。
毕竟,人类社会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枪响之后,没有谁是赢家。
-
本公号欢迎读者来稿,采用即有优厚稿酬,稿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海外华人关注的热点分析;
华人在海外的生活感悟与奋斗故事,本人亲历与采访他人均可;
移民留学亲历过程与经验教训。
-
稿件要求真情实感,不能做假,也不可有歧视言论
-
投稿邮箱:yiqijianada@qq.com
-
加交流群请先加投稿微信,ID:yiqijianada 转发必读文章并截图,验证后可入群。
商业推广需求请发邮箱:6721691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