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Manner 咖啡师“发疯”,美国工人也在崩溃

 

Information-Justice|信 息 正 义 


 

本文为非营利调查新闻编辑室“Information Justice信息正义)”原创作品,与“美国华人杂谈”联合发表。欢迎转载、分享、转发
 
撰文:溪边愚人
编辑:新约客,溪边愚人

 

 

这些日子,上海一家咖啡连锁店 Manner 所发生的几起员工与顾客发生冲突的事件引起热议。有意思的是,通常情况下老百姓更容易同情顾客,因为这是他们很自然的身份认同嘛,但这一次,却出现了对店员的广泛同情。

 

几天后,迫于舆论压力,Manner 终于做了公开道歉,承诺要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客服质量,同时也要关注员工健康。

 

说实话,这个道歉不痛不痒,没有点出问题的症结,看不出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诚意。而这正是问题所在,因为这并不只是 Manner 一家的问题,为什么 Manner 就必须做出与众不同的“牺牲”呢?

 

 

Manner 的纠纷反映了底层普遍的不满

 

据每经网报道,Manner 2015 年从上海静安区路边一家只有 2 平方米的夫妻小店铺开始,做火了之后,三年内又在上海开了三家分店。是后来获得资本加持后才迅速扩张,到 2023 年已经发展到全国有 1000 多家。

 

但问题也随着扩张一同而来。缺人是员工普遍吐槽的内容,致使员工普遍超负荷运作,甚至连上厕所都用 10 分钟倒计时。如果门店还有外场,就要及时收垃圾,计时器挂身上,10分钟出去一次,长时间不收外场,监控看到就要找员工的麻烦。总部还对顾客投诉采用让员工承压的方式,比如对顾客投诉的第一处理方式就是直接退单,而这个账是算在员工头上的:按规定,累计三张单子员工就会被辞退。

 

就是这样的压力,收入还不高,每经网说,Manner 招聘平台 5 月数据显示,咖啡师职业平均月薪为 4236 元,即便是一线城市,咖啡师月薪也基本约在5000元。要想拿到额外薪水奖励,必须疯狂加班,舍弃双休。每经网记者随机走访了上海浦东的一家门店获悉,该门店全职咖啡师月薪含五险一金在内一共 6500 元,每月设有“加薪考”,通过考试后可加薪至8000元。

 

与此同时,Manner 创始人韩玉龙、陆剑霞夫妇的财富在迅速膨胀。2021 年,这对夫妇以 35 亿的身家首次登上《胡润百富榜》,而到 2023 年,他们的身家已经翻了一倍,达到了 70 亿元。2024 年,他们以 72 亿元身家排在《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榜单第 3058 位。

 

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底层劳动者却被严重压榨的现象非常普遍。每次回国,在街上,在居民小区里,在商场,随时都看见快递小哥在争分夺秒地奔跑。咖啡师,快递员,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各行各业的员工,都在为最基本的柴米油盐耗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当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时,怎么可能不成为一点就爆的火药桶?

 

Manner 事件并不是简单的客服问题,而是资本的贪婪造成员工生存环境恶化到无法承受的地步所带来的后果。

 

 

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个全球趋势

 

这甚至不只是中国的问题。

 

美国目前有最多员工的两个私企分别是沃尔玛和亚马逊。根据 2024 年的数据,其员工数量分别为沃尔玛 210万,亚马逊 150万。而这两个企业中员工的待遇都很成问题。

 

企业利润丰厚的沃尔玛,底层员工的收入却非常低,以至于很多沃尔玛全职员工的家庭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必须靠社会救济才能生存。亚马逊给出的薪资水平虽然远超出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但其员工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似乎与 Manner 有一拼。

 

网上曾热传过一些照片,说的是亚马逊员工没时间去上厕所,不得不用水瓶在仓库工作地点就地方便。根据《卫报》报道,在亚马逊纽约的斯坦顿岛仓库,检查和扫描包裹岗位的指标是每小时必须完成 1800 个包裹——相当于每分钟 30 个包裹;包装工则被要求每小时完成 700 件物品。其它工种也一样,指标都不合理地高。很多工人认为亚马逊给的工资与他们时时刻刻承受的巨大压力不相称

 

而且,工人工作时间的活动都被电脑跟踪。如果你在两个动作之间停留的时间超过了设置的参数,电脑就会记下一个T.O.T.。(T.O.T.是“time off task”的缩写,意为“未做工的时间”。)工人经常因为工件不达标或有太多T.O.T.记录而被解雇。

 

尤其不合理的是,这些记录不透明,工人并不知道自己被记了多少T.O.T.,当然也不会知道为什么。曾在斯坦顿岛仓库工作的,一直因工作表现出色受表扬的达亚娜·桑托斯(Dayana Santos),就因为某天有了过多的T.O.T.被解雇。

 

那天因为巴士晚点,桑托斯迟到了,就被换去做不是她日常做的工,中间还不断出现工作安排错误,一个上午换了几个工作内容。于是,电脑记录下了比较多的T.O.T. 。结果她当天下午就被炒了鱿鱼!后来因为亚马逊还对桑托斯领取失业救济提出异议,官司打到纽约的一个行政法庭,人们才从亚马逊提交给法庭的内部政策备忘录中了解到关于T.O.T.系统的罕见内部信息。

 

在桑托斯的官司期间,长期关注、跟踪亚马逊工作环境问题的《纽约时报》记者凯伦·韦斯(Karen Weise)写了一个揭露亚马逊工作环境丑闻的报告,结果亚马逊赶在时报报道见报之前在公司宣布,以后工人的T.O.T.记录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统筹考虑,不会再有员工仅仅因为某一天T.O.T.记录不良而被解雇。公司同时表示桑托斯等员工有资格被重新雇佣,并称亚马逊的目标是成为地球上最好的雇主和最安全的工作场所。

 

可是,仅仅把T.O.T.记录的评估时间延长就解决问题了吗?且不说这种记录方式多么不人性,如果记录不准确又不透明,不是依然没有纠正的机会吗?这样就算合理了?

 

给我极深印象的还有另外一个有关亚马逊工人工作环境的新闻报道。那是说工人一天有两个15分钟的工间休息。因为仓库非常大,工作岗位和休息室来回所花的时间差不多已经超过10分钟了,等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也确实有工人因为这个原因选择在工作岗位原地休息。

 

当工人们要求把两个15分钟休息合并为一个半小时休息时,公司居然不同意。我开始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了更多报道才明白背后的意图:公司不愿意给员工提供比较有意义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但很可能这也是阻止工人组织工会的手段之一。

 

对公司来说,工人就做机器好了,不要做人。事实上不少员工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整天没人说话,精神上太压抑。

 

 

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逐利吗?

 

亚马逊做到了顾客至上。但是,自己员工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如果大环境不改变,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无底线逐利趋势不转向,各种问题不仅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尖锐化。类似 Manner 事件的冲突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来看一些美国不同阶层收入和财富情况的历史趋势图表。

 

图一,1965 年至 2022 年美国 350 家最大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与员工薪酬总比率(下图)。

 

图源:Statista

 

由上图可以看出,美国CEO的薪酬增长极大地超过了员工。曾经,CEO薪酬与员工薪酬的比例为两位数,而且只是 20 倍或 30 倍等。但从 21 世纪起,这个比例就变为三位数了,而且高的时候接近 400。

 

“预算与政策优先事项中心”(The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简称CBPP)是美国的一个进步智囊团,主要分析联邦和州政府预算政策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下该中心关于收入不平等历史趋势报告中的一组图表,该报告更新于 2020 年 1 月。

 

图二,1947 年至 2018 年的实际家庭收入占 1973 年水平的百分比(下图,图中红线代表 95 百分位数,蓝线代表 20 百分位数,灰褐色则代表中位数的百分位数,即 50 百分位数)。可以看出,二战后数十年间,收入增长得到广泛分享,不同经济层次的家庭得到几乎完全同比例的收入增长。但 1980 年后就不是这样了,而是收入最高的收入增长最多,底部的几乎没什么增长,收入进入 95 百分位数的保持了 1980 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中间水平的增长很少,底部的 20 百分位数则几乎没有增长。(百分位数这个概念是用来比较个体在群体中相对地位的量数。以这里的情况为例,说某人处于 95 百分位数,就代表 95% 的人收入比这个人低。)

 

注:图表上线条的中断表示实施了重新设计的问卷(2013 年)和更新的数据处理系统(2017 年)。资料来源:CBPP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计算得出

 

图三,自 1979 年以来扣除转移支付和税收后的收入变化百分比(下图,图中红色代表收入最高的 1%,蓝色:去除最高的 1%之后收入最高的 19%,灰色:收入居中的 60%,橙色:收入最低的 20%)。(根据 CBPP 的定义,转移支付指政府支付,即部分福利等,所以这里扣除转移支付和税收后的收入就是指实际收入。)很明显,高收入人群的实际收入增长使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收入增长相形见绌,收入最高的 1% 远远领先于其余收入部分。

 

数据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图四,1913-2018 年流入最高收入家庭的税前总收入份额(包括资本收益)(下图,图中红线代表收入最高的 1%,橙线代表收入最高的 0.5%)。如图所示,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收入向顶层集中的程度急剧上升。注意到 1929 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前的那个峰吗?现在最高收入家庭的总收入份额是不是又接近那个水平了?

 

数据来源:Emmanuel Saez,基于美国国税局数据

 

图五,2016 年税前收入及财富分布(下图)。显然,财富比收入更加集中。收入最高的 1% 所占收入比例为 24%,这些人所占财富比例却为 39%。收入为底部 90% 的人所占收入比例为 50%,同样这些人所占的财富比例只有 23%。

 

注:由于四舍五入,百分比之和可能不等于 100%。数据来源:《2017 年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

 

图六,占总财富的比例(下图)。此图按财富排序分别审视了四组人员:最富有的 1%(橙红色);紧随其后的 9%(橙色);随后的 40%(灰褐色);最底部的 50%(蓝色)。在这四组中,自 1989 年以来,只有最富有的 1% 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份额基本上是稳定上升的;底层 5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份额本来就极小,而且还在继续缩小。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2019 年金融账户分布

 

图七,1913-2012 年最富有家庭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下图,红线代表顶部 1%,橙线代表顶部 0.5%)。由此图可见,现在的财富集中度已上升至 20 世纪初的水平。

 

数据来源:Saez 和 Zucman,2016 年 5 月

 

最后再从“世界不平等数据库”(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简称 WID)产生的《2022 年世界不平等报告》中选一张图:资本的极端集中:2021 年全球财富不平等现象(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大致在全球范围内,最富有的 10% 拥有约 60-80% 的财富。最贫穷的一半人通常拥有不到 5% 的财富

 

财富的极化,当然是来自于收入分配的极化。所以从此图就不难知道,收入分配的极化也是个全球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上海 Manner 店的风波,谈到美国同样的问题。

 

我知道经常有人拿美国或加拿大与中国做比较,说这里的人工贵得要死,不似国内人工不值钱。其实,如本文前面所说,美国沃尔玛和亚马逊这类没有工会又雇有大量人工的企业,人力资源同样是受到极大压榨的。当然,不同的国度情况会有所不同,解决的办法可能也不同,这取决于国情和制度的不同。

 

 

是时候做灵魂拷问了

 

从上面图一到图七可以看出,美国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收入的极化越来越严重,这自然也导致了财富的极化。到本世纪,美国的不平等现象已恢复到镀金时代的水平。我们都知道,镀金时代带来了什么——股市崩盘,银行倒闭,以及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再留心下图四右边最高的那个峰,知道是什么时候吗?正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前!

 

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认为,现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很可能又会带来严重后果呢?

 

对资本方,当然可以问自己,哪怕资本的目的是逐利,将逐利作为唯一目的是否明智?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此极化的收入分配,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否公平?

 

换一个问法:谁能够决定如何分配收入才是公平的?凭什么决定如何分配收入才是公平的?

 

里根时期曾大幅给富人和资本方减税,理由是富人有钱会去投资,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样就会惠及底层的人,是谓财富会像涓涓细流一样,从高处向低处滋润,高处的富人有了盈余,低处的穷人也会被眷顾。但是,事实证明,涓滴经济就是无稽之谈,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我们从本文诸多图表的时间线上也看见了里根减税政策的负面效果。

 

当然,税不是唯一有作用的东西,很多政策和法律都会有很大作用,工会的直接作用和间接影响等也不容忽视。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当我们发现某种政策或措施有正面或负面影响后,我们有没有能力进行纠正?要缩小贫富差距,肯定会动到某些人的奶酪。那就肯定会有阻力。我们能克服这样的阻力吗?当工会与企业较量时,政客是更在乎选票还是金钱?

 

深究下去,这是美国的制度中民主的成分还有多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学者、专家、政客和选民都一直在问,在讨论。两党给出的答案截然不同。

 

这是极具份量的问题,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够说清的,有待进一步讨论。大选之年,经济也是选民最关心的内容,笔者打算借此机会做一些深入具体的讨论。

 

这也是挑战价值观的问题。在大选年的今天,是时候做灵魂拷问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nbd.com.cn/articles/2024-06-22/3437964.html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61463/ceo-to-worker-compensation-ratio-of-top-firms-in-the-us/

https://www.cbpp.org/research/poverty-and-inequality/a-guide-to-statistics-on-historical-trends-in-income-inequality

https://wir2022.wid.world/www-site/uploads/2023/03/D_FINAL_WIL_RIM_RAPPORT_2303.pdf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06/15/us/amazon-workers.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0/feb/05/amazon-workers-protest-unsafe-grueling-conditions-ware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