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香港银行家和官员幻想着中国内地最终放弃防疫限制的那一刻,内地重新开放对振兴香港资本市场至关重要。不过即使如此,重新开放也不足以确保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对于首次公开募股(IPO)来说,这是可怕的一年,而且不仅限于在香港。路孚特(Refinitiv)数据显示,纽约和伦敦的IPO活动同比下降95%或更多,香港下降了72%。
许多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如天齐锂业和镍交易商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依靠友好的基石投资者,他们事先承诺在交易中投入固定数额的资金。
香港的市场份额也在减少。今年,香港占据全球IPO收益的5%,这一比例已经从2018年同期的19%稳步下降,纽约去年占了近40%。
香港正在赢得一些已经在其他地方上市的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交易的中国公司,它们想要一个替代的上市地点,但香港正在失去首次上市的公司的份额。
一个国际IPO中心需要四个基本要素:想要筹集资金的公司,在香港,这些公司大多来自其他地方;人员和资金进出的途径;大量准备出售股票的中间商;以及想要购买这些股票的投资者。香港曾经拥有充足的条件,而现在它在这四个方面都受到了挑战。
第一个问题,发行人的短缺,它可能会缓解。在港交所有史以来最大的十次IPO中,中国大陆公司占了8个。港交所主席史美伦在11月底的路透社相关会议上表示,中国重新开放后,市场将出现复苏。自那时起,中国政府放宽了对新冠防疫的部分限制,促使股票反弹。
这种反弹至少会使所有者出售股票在财务上更具吸引力。自2017年底以来,恒生指数下跌了34%,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上升了47%。香港基准股指市盈率为9倍,接近数十年来的低点。
随着中国退出“新冠清零”政策,高管和投资者可以再次乘飞机进出,交通便利性也应该得到改善。
其他问题并不容易消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中不断加剧的竞争紧张关系,很难让中国公司为海外扩张筹集资金。这些摩擦也使摩根士丹利、高盛和花旗集团等华尔街银行更难证明在香港扩张市场的合理性。
许多中国的IPO都带有政治色彩,使其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客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美国银行对人工智能巨头商汤科技避而远之,这家公司在被列入禁止美国公司投资的黑名单后推迟了上市,汇丰银行和新加坡的星展银行最终帮助其上市。部分国有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可能将在2022年连续第二年在香港的股票发行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虽然有迹象表明,美中在解决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审计准入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对双边关系有利,可能使大约200家中国公司继续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如果能留在纽约,它们就不需要登陆香港作为B计划。
还有一个问题是,谁想购买香港上市的股票。中国政府的监管打击和对可能出现的信息劣势的担忧,让那些喜欢在岸购买股票的国际投资者感到担忧。这反映在中国上市的股票与香港同类股票的交易溢价上,衡量这一差距的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HSCAHPI)目前为141,其中100代表平价。
接受路透社采访的银行家表达了共同的乐观理由。他们认为中国大公司最终会需要海外资本。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在香港上市仍然比在内地排队上市更快,寻求定期退出中国企业的风险资本投资者,将继续推动中国企业源源不断地上市。
史美伦认为有超过100个IPO正在进行中。纳斯达克总裁阿德娜·弗里德曼(Adena Friedman)在同一次路透社会议上说大约有200个IPO。
还有一些可能的大型上市项目在进行中。其中之一是滴滴出行,这家中国的共享汽车公司于6月从纽约退市。它希望在香港上市,尽管它可能仍然需要说服中国当局,这样做不会危及其关于中国消费者的数据库的安全,这是它逃离美国市场的一个因素。
香港也可以像史美伦设想的那样,接待来自中东和东南亚等地的更多IPO。如果她推动将更多在香港上市的外国公司纳入“沪港通”跨境交易安排的努力成为现实,这将会奏效。这项计划可能允许内地投资者购买交易量较少的公司的股票,如意大利的普拉达,普拉达正在探索在米兰第二次上市的可能性。
不过,这种推销方式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确,香港是通往中国的主要国际门户,这一点不太可能改变。从逻辑上讲,新冠的最坏影响也可能很快过去。但是,如果投资者和公司不想再像以前那样穿越这道大门,那么香港的规划者和金融家将不得不缩小野心。
Refinitiv截至12月7日的数据显示,2022年迄今为止,香港交易所的IPO已经筹集了71亿美元。而在2021年,这一数字超过了280亿美元。这些数据不包括二次上市和涉及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