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业内幕网报道,周四(当地时间10月13日),高于预期的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报告清醒地提醒投资者,高涨的通胀数据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降温。
9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同比增长了8.2%,高于预期的8.1%。环比上涨了0.4%,是预期0.2%涨幅的两倍。尽管今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已经加息了五次,包括连续三次加息75个基点,但消费者价格还是出现了这种增长。
根据美国银行的一份报告,在十多年来通胀率低于2%后,高通胀报告可能会成为常态。
这是因为能源生产投资不足、粘性工资通胀和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几年推动结构性通胀。
美国银行写道:“从历史上看,(一旦通胀率)突破5%的门槛,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平均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到2%。而且,美联储激进的加息可能对通胀影响不大,因为大部分问题是在供应方面而不是需求方面。”
美国银行列举了几个原因,解释高通胀的持续时间为何会比大多数人预期的要长。
1. 工资通胀具有粘性,婴儿潮一代没有重返工作岗位
美国银行表示:“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非管理人员的工资增幅达到了6%,这是45年来的首次,目前的增速为5.8%。过去20年低于3%的工资增幅看起来像是异常值,因为工资动态开始反映20世纪的那种情况。”
美国银行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劳动力供应将保持紧张,因为在新冠疫情后,大约有100万55岁及以上的工人会保持观望状态,也许会永久观望。这应该会给工资带来额外的上行压力。
2. 十年来对能源的投资不足,导致投入成本增加
美国银行解释道:“年度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在2010年代中期达到7500亿美元的峰值后,已经远远低于5000亿美元。对相对低效、分散、昂贵和未就绪的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的投资不足,使欧洲暴露在对手的随意性之下,大大推动了全球通胀的爆发。”
美国银行预计,明年的油价平均将为每桶100美元,这将意味着投入价格比过去十年高出40%,从而增加了成本压力。
3. 去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会推动未来的通胀
美国银行表示:“在中短期内,工资压力和较高的能源成本可以通过政策得到缓解。去全球化和老龄化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则更难被改变。”
美国银行写道:“在过去30到40年中,老龄化是最强大的通缩力量之一。在未来的30到40年里,随着支持受抚养人的工人队伍缩小,老龄化将成为通胀的原因。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美国的扶养比(即从事劳动生产和不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见底,并可能在未来40年内达到历史最高点,这表明长期通胀存在上行风险。”
(今日汇率参考:1美元=7.17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