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是少数仍然坚持严格新冠疫情控制的国家。外交杂志的文章认为,因为将近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封锁和隔绝,导致中国现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共二十大之后,中国面临艰难挑战,如何能在不引起大规模人口死亡的情况下,结束新冠“清零”政策,重新打开国门,恢复经济。加美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者确认其中事实。
随着新冠病毒逐渐被驯服,亚洲各地区在逐步减少一些世界上最严格的控制措施。
9月,台湾宣布重新开放边境并逐步取消检疫政策。韩国取消了户外口罩的要求,并取消了对入境旅客的强制性新冠病毒检测。10月11日,日本将终止对出国前,已接受过至少一次疫苗加强注射的旅行者的测试要求,并自2020年以来首次全面开放边境。即使是两年多来一直效仿中国大陆保持严格边境管制的香港,也已决定终止对国际入境者的所有酒店隔离要求。
对所有这些国家或地区来说,转向更轻松、更灵活的方法,是由于人们日益认识到,新冠病毒现在是一种可管理的流行性疾病,而对人口的严厉控制,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
然而,在这一迅速的正常化过程中,中国大陆反而加倍地坚持全方位的“清零”战略。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内地继续推行严格的边境管制,积极隔离密切接触者,突然关闭机场和公共场所,以及快速封锁社区甚至整个城市。
中国领导层将巨大的政治资本押在新冠“清零”上,因此不愿改变方向。特别是在本月举行的至关重要的二十大前夕,习近平有望在会上延长其10年的统治。在一个又一个城市,官员们正在采取过度严厉的措施,以避免任何可能使政府尴尬的事件发生。
北京的不妥协带来了越来越大的代价。在上海等主要城市,数百万人被长期封锁,这不仅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现在预计其将大大低于增长目标),而且还激起了社会的不满。
同时,中国政府未能实施更有效的卫生政策,如授权接种mRNA疫苗,并在疫苗接种运动中优先考虑老年人,这意味着人口仍然不必要地容易受到未来疫情的影响。因此,政府面临着一个日益严重的两难局面。
一方面,“清零”战略非常不受欢迎,很少有政府官员准备公开支持它长期存在,而且要求放弃这个政策的国际压力也在增加。另一方面,政治上的考虑和缺乏明确的替代方案,使北京无法摆脱这一政策。
北京的顽固态度令人费解。二十大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控制其过激、和越来越站不住脚的政策的重要机会,而不是去强化它。一旦二十大召开,政治效应不再直接起作用,中国政府可以开始改变其关于新冠病毒的叙事,选择科学而不是政治。
通过更广泛地提供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它可以使其抗击新冠政策与亚洲邻国保持一致,并帮助民众恢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同时,如果地方官员受到的讨好高层的压力减少,就不必再依赖不必要的严格封锁和其他干预措施,而这些干预措施是以牺牲经济增长和社会自由为代价的。
然而,如果中国领导人不改变他们的做法,这不仅可能使中国面临无休止的疾病爆发和封锁的循环,还可能威胁到其长期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稳定。
过度保护和“裸奔”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清零”政策的危害远远大于益处,但中国政府仍有重要的动机坚持它。
首先,最重要的是,放松这个方法可能带来的潜在健康危机。经过两年半的清零政策,中国政府创造了一种情况,即其人口中很高比例的人从未接触过这种病毒。
根据官方数字,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累积了99.6万名感染者。即使考虑到潜在的漏报问题(鉴于中国的集中式核酸测试系统,这并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一数字也表明,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人口被感染过,从而带有一些自然免疫力。事实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己也承认,“在中国,只有疫苗引起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但疫苗的情况同样令人担忧。
尽管截至2022年3月,近90%的中国人口已经接受了两剂中国的非mRNA疫苗,但现在的研究估计,在注射第二剂疫苗后约6个月,这些疫苗引发的抗体会下降到一个被认为很低,甚至无法检测的水平。
由于这种免疫差距,中国官员有理由担心,政策放宽后,新冠病毒病例可能会激增,迅速淹没这个国家的卫生系统。在极端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大量的死亡和随之而来的社会不稳定。
尽管这种最坏的情况可能不太可能发生,但不能排除这种情况,特别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系统仍然很脆弱,而且中国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没有完全接种疫苗。(也许是由于清零政策造成的虚假安全感,老年人没有被优先考虑接种疫苗和加强针)。
值得注意的是,在60岁或以上的中国人中,两剂疫苗的接种率目前为85.6%,加强针接种率仅为67.8%,这两个数字都低于美国同龄人)。
要了解新冠疫情后期的疫情激增,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多大的破坏性,可以考虑一下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结束时奥匈帝国的命运。
已故政治学家安德鲁·普莱斯·史密斯在他2009年的《传染与混乱 》(Contagion and Chaos)一书中指出,奥匈帝国在1918年春季和夏季的“大流感”的最初几波中基本幸免。但它被1918年秋天出现的第三波流感摧毁了。他认为,这波流感帮助加速了德国和奥地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瓦解。
普莱斯·史密斯认为,在前两波病例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出现破坏性的第三波,给社会和经济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成为众所周知的“压垮骆驼的稻草”。
尽管奥匈帝国和今天的中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很容易理解中国的官员可能会在多大程度上担心,在长期控制疾病后突然肆意蔓延的后果。
第二,尽管不满情绪高涨,但中国政府明白,相当一部分公众,尤其是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仍然强烈支持新冠“清零”政策。部分原因是国家无休止的宣传,和他们缺乏获得独立信息的途径。例如,中国媒体经常将中国的感染和死亡人数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并认为中国在平衡经济增长和新冠预防和控制方面取得了最佳效果。
但是社会适应也发挥了作用,许多人已经开始依赖新冠“清零”政策,来保护他们免受他们被告知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严重冲击。事实上,数以亿计的中国老人(和他们的家人)似乎认为,北京的严厉政策已经有效地保护了他们免受病毒侵害,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没有完全接种疫苗,或者没有获得加强注射。
因此,如果中国政府在无法保证老年人安全的情况下开始缩减政策,就有可能破坏其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精心建立的对政府的支持。
中国不愿意放弃“清零”政策的第三个原因是,与政权关系密切的重要利益集团正在从中获益。例如,中国已经大规模地实施了快速核酸检测服务服务,数百家中国公司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根据一份报告,在2022年上半年,中国十大检测公司总共获得了485.2亿元(68亿美元)的收入,净利润总额为163亿元(23亿美元)。
而中国的政治领导人本身,在这个战略中投入了如此多的政治和经济资本,有动力坚持下去。正如习近平在6月对官员说的那样,“坚持就是胜利”。
政策的改变也会引起中国精英阶层的反击。考虑一下2022年7月在北京发生的事情,当时这个城市的卫生管理部门试图实施一项新的疫苗任务。根据其计划,居住在养老院或老年人护理机构的老年公民必须接种疫苗,任何未接种疫苗的人都将被拒绝进入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和电影院。
然而,在几个小时内,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强烈的反弹,原因之一是对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信心,到第二天,这个政策被取消。
事实上,这一突然的逆转很可能是来自北京退休官员的压力,其中一些人是疫苗怀疑论者,他们可能利用了自己对最高领导人的影响力。当然,习近平完全有理由在二十大召开前夕,避免与党内长者发生摩擦。
北京重视新冠清零的最后一个动机是政治日程。由于二十大的召开,中国领导人没有尝试让国家官僚机构或中国社会,为结束这个战略所需的重大政策转折做好准备。
相反,在会议召开之前,习近平一直试图发出一个明确而一致的信息,即目前国内的首要任务是打击新冠病毒,已经按计划进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任何改写剧本的努力都可能把水搅浑,使人们对中国的政策方向产生怀疑,使顺利过渡的可能性降低。
因此,虽然社会和经济成本不断增加,但中国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变其标志性政策的关键部分。
但是,当二十大结束后会,所有这些理由都会进一步提高后续政策的风险。
零新冠,零增长
一旦习近平的新任期得到确认,政府将最终不得不面对疫情管理问题。
就目前而言,政府似乎不太可能改变其战略。部分原因是习近平的个人地位,与“清零”政策的成功有着直接和不可分割的联系。突然改变政策就等于承认失败,这有可能破坏他在党内的政治权威。
但中国不断恶化的经济前景,可能让中国政府别无选择。再加上一代人以来最严重的房地产危机,新冠“清零”已经对中国的增长模式造成了持久的损害。根据清华大学郑毓煌汇编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有46万家中国公司倒闭,310万家私营企业倒闭,其中许多是由于新冠封锁限制。
在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下降到只有0.4%。目前,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大大降低了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甚至国有的中国银行最近也预测GDP增长只有3.5%,远远低于政府在今年早些时候设定的5.5%的目标。
经济衰退也挤压了地方政府的财政。2022年前7个月,除上海外,中国31个省级地区都出现了赤字,这些危险的赤字让人质疑新冠“清零”战略,是否能继续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中国银行估计,仅常规的核酸检测就覆盖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每年估算的开支为7000亿元人民币。
目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强劲增长,以及中国的一些地区受“清零”影响较小。尽管上海和其他城市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但总体而言,受封锁影响的数量仍然较少。
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对中国商品的外部需求正在下降,中国公司已经报告了订单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全国许多地方出现少量的病例,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快速封锁。
中国国家媒体报道说,9月初,100多个城市报告了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这是过去两年中病毒最广泛的复发。”中国记录了3500多个高危或中危地区,是自2020年2月启动风险分类系统以来的最高数字。这些突发凸显了北京的全面遏制战略的有效性正在降低。
如果政府坚持出现少数病例,就封锁整个城市地区,中国的经济放缓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外国资本外流,接近零的经济增长,将加剧国内需求的异常下降。
目前,中国步履蹒跚的经济已经导致青年失业率达到20%,这是自2018年1月政府开始发布此类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重大威胁。
在中国政府面对这些日益严峻的挑战时,问题来了:它如何才能在不破坏其支持的情况下,结束新冠“清零”政策?
不慌乱的转向
在坚持了这么久的“清零”战略之后,中国领导人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们知道需要结束这一政策,使国家有更好的经济基础,但他们担心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公共卫生崩溃。然而,如果有一个精心策划的退出战略,这种可怕的结果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谈论新冠疫情的方式,让公众做好政策转折的准备。中国的领导人将不得不说出病毒的严重性,和可用的治疗方法的真相,并允许媒体鼓励与新冠病毒共存。
如果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不再将新冠疾病视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这一过渡可能会变得更容易。通过承认新冠疫情的急性阶段已经结束,这将为北京提供一个无可争议的科学理由来转变其做法。
为了防止中国的卫生保健系统不堪重负,政府可以而且应该执行在许多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分流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确保只有最严重的病例在医院接受治疗,而患有轻微或无症状病例的人在家里康复,或者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临时隔离中心康复。
政府还应该逐步取消新冠二维码,这个二维码用于实时显示一个人的感染风险。这将需要废除集中的、国家控制的大规模核酸测试,鼓励使用家庭快速测试工具。
为了尽量减少病例激增时的恐惧和惊慌,政府可以停止更新每天新感染和死亡人数。此外,中国政府不应花费数十亿美元来执行其“清零”政策,而应扩大获得更有效的奥密克戎疫苗和治疗方法的机会。
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疫苗接种活动,以确保90%以上的65岁以上的老人,和全国大部分人口接受mRNA强化注射。(随着10月16日二十大开幕的临近,政府已经开始有迹象表明它对疫苗接种问题更加重视。10月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立即为剩余10%的人口接种疫苗)。
有了这些措施,中国政府对政策的放松,可能将导致新冠病例的大幅增加。但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退出策略,可以防止病毒潮导致大规模死亡。
假设10%的人口在短时间内被感染,病例死亡率为0.1%,大约有14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可能会死于新冠。这不到每年季节性流感死亡人数的两倍,中国的卫生保健系统将能够抵御疫情。经济将能够回到正轨,中国人将学会与病毒共存,就像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
但是,在最高领导层停止将病毒描述为威胁之前,成功地在“清零”问题上转弯是不可能的。尽管中国领导人自己也接种了疫苗,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只接种了中国本土生产的无效疫苗。
到目前为止,没有迹象表明因为奥密克戎变体带来的危险,习近平改变了他对mRNA疫苗需求的看法。他似乎对病毒的严重性深信不疑。当美国总统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夏季分别出现新冠病毒的轻度感染时,他也许是唯一向他们发出正式慰问信的外国领导人。
9月中旬,以对新冠病毒的担忧为由,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缺席了与11位国家元首的晚宴。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在2001年牵头成立的亚洲国家经济和安全组织。
党的二十大可能会使习近平处于一个更安全的位置,以推行他所青睐的政策议程,但它不会使新冠病毒神奇地消失。如果不刻意改变路线,中国可能很快就不得不面对它,而其后果可能与新冠疫情本身一样,对政府和中国人民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