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研究刊物《中参馆》与《外交政策》合作,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能从俄乌冲突中获得的教训。其中重点谈到了中国与俄国未来的关系,中国的对台政策,以及中国与西方进行经济脱钩的可能性等等。

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经济在国内崩溃,至少现在,民主世界似乎,比以往更加团结。俄罗斯企业正争先恐后地适应自己作为国际弃儿的地位,而大品牌正在迅速撤离。但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的立场是什么。
尽管美国声称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请求作出了积极回应,而且中国的媒体也在宣扬关于美国在乌克兰使用生物武器的阴谋论,但北京仍热衷于宣称其中立性。中国从俄罗斯的经验中吸取了什么教训,特别是在未来入侵台湾的问题上?中国是否会进一步与西方脱钩,或寻求更大的影响力以避免莫斯科的命运?以下是《中参馆》(The China File)的编辑们对中国能从中得出那些教训的分析。
重大政策转变的可能性不大
作者:孙云,史汀生中心高级研究员、东亚项目联合主任和中国项目主任
尽管中国境内外都有声音呼吁中国政府全面改革目前的俄罗斯政策,并重新调整与莫斯科的关系,但出于两个原因,重大的立场转变是不可能的。
首先,放弃俄罗斯并不能解决或减轻中国最重要的外部国家安全挑战,这个挑战仍然是美国。事实上,中国国内有强烈的声音主张反对放弃俄罗斯,因为美国没有对这么做提供任何回报;他们担心中国是继俄罗斯之后的下一个目标。
至少,俄罗斯的存在既是一种制衡,也是一种战略干扰,将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欧洲。放弃俄罗斯并减轻它对西方的威胁,很可能让中国在日后独自面对一个敌对美国的全部注意力和力量。
中国坚持当前政策路线的另一个原因在国内。即使中国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调整对俄政策,也不会在乌克兰战争期间发生。
原因很简单:这与中国领导人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的时间太接近了,两人在声明中重申了他们的合作。而如此迅速地改变政策方向,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质疑中国领导人当初决定采取这一立场是否明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定于2022年下半年召开,预计中国领导人将在会上打破党内既定的继任传统,正式确认自己的第三个任期。鉴于党内和国内的不满情绪,中国对俄政策的调整将等同于默认政策错误;这在今天的中国政治中根本站不住脚。
与中国最初难以应对俄罗斯入侵的影响不同,中国政策界目前倾向于认为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中国不是冲突的一方,那里不是中国的领土,而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被视为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承担中间环节的杠杆。
人们认为,这场战争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影响力,使华盛顿在俄罗斯政策和中国政策之间陷入两难境地,并加深了亚太地区对美国将抛弃自己的安全焦虑。
乌克兰战争为中国提供教训和机遇
作者:菲利普·伊万诺夫,澳大利亚亚洲协会首席执行官
乌克兰是对中俄“无上限”伙伴关系的第一次重大压力测试。俄中将评估他们的关系相对于他们与全球西方的经济、外交和战略利益的真正价值。俄罗斯现在正走在与西方进行长期冷战对抗的道路上,它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依赖,将跟它与西方的孤立成正比。
对中国来说,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则会更大。我们可以肯定,仅仅是蔑视美国的意识形态情绪不会推动中国的政策决定。中国将毫不掩饰地利用其强硬和利己的政策方针,来应对俄罗斯陷入自苏联解体以来最重大的危机,为自己长期的外交政策目标获取最大利益。
一个因战争和制裁而被削弱,但并不混乱和不稳定的俄罗斯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俄罗斯的孤立将进一步把它推向两国关系中的小弟地位,同时增加其对中国的经济和战略的依赖性。
中国可能已经考虑到了俄罗斯的不可预测性和侵略倾向。虽然乌克兰危机影响了中国对俄罗斯波动性的假设,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长期计算。友好的、经济上依赖的、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广阔的战略后院,这是其长期与美国竞争甚至对抗所需要的。

中国也不会为了俄罗斯而破坏其与西方的重要经济联系。目前,除了外交和言语上的支持,它在实质性帮助俄罗斯方面做得很少。但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它能够做得更多。中国可以通过自己的银行和本土的金融系统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援助,增加对俄罗斯商品和武器的进口(价格比战前要优惠得多),并且在俄罗斯经济崩溃的情况下,提供经济救援方案。
中国估计,它可以通过中国经济杠杆的力量和与俄罗斯的秘密渠道来避免西方制裁。它也可能认为制裁是为换取俄罗斯的忠诚和依赖而付出的可容忍的代价。然而,如果战争和西方的反应升级,中国将重新调整对莫斯科的承诺。对北京来说,可能的触发因素可能是莫斯科使用化学或生物武器以及大量的平民伤亡。
中国正在从俄乌战争中吸取宝贵的教训。首先,中国大陆很可能会得出结论,在不久的将来,根据目前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强行与台湾“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对台湾的军事入侵在军事上要复杂得多,甚至比乌克兰更难预测。美国及其盟友被卷入台湾冲突的风险也更大。
其次,中国将加快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技术和资源的依赖的政策,这项任务正在进行中,但鉴于中国对西方市场、资本和技术的敞口,这个目标在中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最后,中国将从俄罗斯在战场、外交和情报领域的错误中学习。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将像研究苏联解体一样努力研究乌克兰战争,这种研究影响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轨迹,并导致其成为一个全球大国。
行动胜于言语
作者:黄亚生,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管理学院教授
美国官员在警告说,如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美国将施加“后果”,他们宣布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的行动。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多个场合说:“行动胜于言语”。美国是完全正确的。重要的不是中国说什么,而是它做什么。俄罗斯的经济规模比广东省还要小。
如果中国决定积极协助俄罗斯的战争努力,这可能不足以扭转局势,但它将有助于延长战斗,造成更多的人道主义损失,并使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中国做什么很重要。
然而,美国自己却不遵循这一谏言。华盛顿经常根据官员说的或没有说出口的话来判断和批评中国,而不是根据北京的行动。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军事援助。
恰恰相反。在战争的早期,北京限制了中国对与俄罗斯的某些交易的融资。中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中石化暂停了在俄罗斯投资的谈判。在与美国总统拜登的虚拟会晤后的第二天,中国领导人就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收紧了军事装备的采购条例。这是巧合吗?
也许吧,但我们不能排除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
美国官员没有提到任何这些决定。相反,他们选择强调中国不愿意谴责俄罗斯,以及宣传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生化武器方面的谎言。这些都是令人遗憾的,但这些是否比中国选择不做的事情,即到目前为止,拒绝协助俄罗斯的野蛮战争,更重要?
让我们搞清楚我们的优先事项。西方当前明确的和致命的敌人是普京,这个狂妄自大的人,他手上还有6000枚核弹头。这个人在上届政府时受到美国的维护,而美中关系却在不断恶化。
美国官员明智的做法是尽一切可能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找到一个最大的楔子。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尼克松式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原则了。美国可以立即做两件事:一件是鼓励和支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中国领导人接触,另一件是欢迎乌克兰提出的,为乌克兰建立一个也包括中国的未来安全安排的建议。
让我们立即放弃那些极为无益的言论,即战争代表着民主与专制之间的生存斗争。在任何时候,尤其是现在,使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意识形态纽带复苏是不明智的。
最后,美国不遗余力地发出经济制裁的威胁,但它应该在发表这些声明的同时也诉诸于中国所采取和接受的原则和愿景。中国领导人亲自倡导的一个原则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在是这样做的时候了。
中国希望避免俄罗斯的命运
作者:玛利亚·列普尼科娃,佐治亚州立大学中国政治学者
中国将国际社会对俄乌战争的统一反应视为一种针对其挑战西方主导的自由秩序野心的警示。特别是,自战争开始以来,中国的最受欢迎且选择性的媒体对冲突的反思中出现了一个主题:加强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军事的自给自足。
通过加强自己的内部能力,中国希望能保护自己不重蹈俄罗斯的覆辙,后者因西方的严厉制裁而面临的破坏性的结果。入侵后,中国立即在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中采取了一些谨慎措施,以确保自己不会因为绕过西方制裁而受到斥责。因此,中国似乎没有把俄罗斯从制裁制度中解救出来,而是置身事外,遵守新的限制。
谈到台湾问题,很难确定俄罗斯的战争是否会动摇中国的立场。一方面,俄罗斯在国际体系中的急剧被孤立可能会阻止中国大陆在短期内追求与台湾的统一。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流行讨论中,一些评论将乌克兰与台湾进行了比较,主张中国大陆政府将不听话的、亲西方的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的轨道。中国高层官员随后澄清,台湾不是乌克兰,因为他们认为台湾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言论也被审查了。
然而,对台湾的强硬情绪是存在的,而且可能因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而更加大胆。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国际社会是否能像对待俄罗斯那样有效地孤立中国。中国的市场要大得多,即使不是不可能,也会更难切断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政府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当涉及到承受来自西方的压力时,它可能不认为自己与俄罗斯处于同一阵营。
至于它与西方脱钩的可能性,我认为中国将继续踩着批评西方引发这场冲突的路线,同时总体上遵守制裁,并向俄罗斯提供有限的物质和支持。在意识形态上,中国将继续主张质疑和削弱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霸权。然而,为了长期与美国抗衡,中国可能会避免直接对抗和孤立。它将遵守规则,同时怀着改造规则的野心。从修辞上看,中国似乎与俄罗斯站在一起,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一直在寻求推进自己的利益。就目前而言,这些利益包括有选择地与西方接触。
北京的旁观视角
作者:伊丽莎白·维什尼克,蒙克莱尔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
考虑到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中国希望在全球治理中与其他国家合作,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在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时一直扮演着边缘化的外交角色。中国官员提出了让他们国家充当调解人的想法,但到目前为止,以色列和土耳其是最积极的中间人,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坚持旁观。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可能没有上限,但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曾表示,中俄关系的“底线”是《联合国宪章》。这让中国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它声称支持《联合国宪章》中宣布的国家领土完整,中国官员甚至表示,他们承认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从未正式承认俄罗斯2014年对克里米亚的吞并。
然而,中国官员也没有公开反对俄罗斯2022年对乌克兰的入侵,权威评论中也没有使用“入侵”一词。相反,中国对联合国谴责入侵的两项决议投了弃权票,而且官员们还谈到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合法安全利益”。
中国官员拒绝将乌克兰维护主权的斗争与台湾的未来相提并论,北京声称台湾是一个叛逆的省份,但他们用乌克兰的例子来警告台湾不要期待美国的直接军事援助。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朱凤莲强调,经过阿富汗和乌克兰,美国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友,主要关注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
外交部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汪文斌认为,美国官员将台湾与乌克兰联系起来,是因为华盛顿别有用心地要在台湾海峡制造危机,他警告美国不要“拱火”。中国的评论对制裁也有类似的信息:制裁会适得其反,伤害实施制裁的国家。
然而,中国的一些学者从俄罗斯中得出的教训也同样适用于北京及其对台湾的未来意图。复旦大学著名俄罗斯学者冯玉军在《南方人物周刊》上指出,普京在乌克兰的举动是因为感觉到了战略机遇期。冯补充说,虽然俄罗斯淡化了制裁的影响,但制裁对俄罗斯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与普京一样,中国人也经常说中国面临着战略机遇期,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作出的出乎意料的团结和实质性的反应是否会使中国领导人重新考虑他们对台湾的风险计算,还有待观察。
经济的围墙撑不住了
作者:马永哲(Martin Chorzempa),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将在多年内消化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后果。虽然北京希望保护自己不受类似制裁的影响,但发达经济体一致同意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和出口管制,这应该是对中国的一个明确警告。
中国严重依赖外国技术以及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的准入,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会如此。供应链的去美国化并不容易,但这要比剔除欧洲、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零部件容易得多。同样,脱离美元的货币多样化也不会使北京的货币储备不受制裁,因为其他加入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顶级货币也可能针对中国。因此,北京可能会小心翼翼,继续走钢丝的行动,一边谴责制裁,同时悄悄避免采取可能使亲乌克兰联盟对自己产生影响的行动。
北京一定注意到,为保护俄罗斯经济而采取的“俄罗斯堡垒”战略,包括大量积累储备和推动自给自足,不仅没有奏效,还可能适得其反。将储备分散到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的行动也失败了。每个主要的储备货币发行国(不包括中国)都冻结了俄罗斯在本国的中央银行储备,几乎达到了俄罗斯总储备的一半。
俄罗斯的经济并不像中国那么复杂,但随着出口管制和制裁切断外国进口,我们很可能看到俄罗斯的工业和技术的崩溃在未来几个月内展开,这表明不可能继续维持一个现代经济和自给自足。虽然北京在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中加强了自给自足的尝试,并看到了一些成果,而且肯定会加强,但中国在半导体等关键投入方面仍远远无法独立。
俄罗斯堡垒无法实现完全自给自足。同时,它在减少相互依赖方面的成功,孕育了一种隐性的脆弱性,因为它降低了亲乌克兰联盟使俄罗斯受到更严厉制裁的成本。与俄罗斯的商业和金融交织得越少,制裁国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商业损失就越少。因此,中国可能会意识到,努力与发达经济体脱钩可能会使它更有可能成为制裁的目标,因为它降低了可能制裁它的国家的最终成本。

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其他国家在内的联盟的统一性和规模让俄罗斯感到惊讶,也可能让中国感到惊讶,这可能会迫使北京重新评估美国的许多盟友和伙伴间分裂和脆弱的程度。不过,中国还是会把这种警告打个折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和任何可能入侵台湾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关键的区别。
首先,目前只有十几个国家承认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这点与乌克兰不同。北京也知道,要维持一个制裁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联盟,要比制裁国际联系较少的俄罗斯银行难得多。中国在紧张的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也可能使它相信,联盟不会冒险用针对俄罗斯的那种严厉的出口管制来打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