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外交杂志:中国最终会对支持俄罗斯感到后悔(收费)

Odd Arne Westad在《外交》发表文章,认为乌克兰战争是否会发展成大国战争,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国。如果中国和俄罗斯坚定不移地绑定在一起,那全球本就非常紧张的政治局势就会继续滑向矛盾激化的一边。因此,西方必须行动起来,采用各种方法提醒中国:中俄的利益从来就不统一,跟俄罗斯绑定对中国没有好处。

Mil.ru, 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一场战争中,很难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一点在目前的俄乌战争中表现得最为真切。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侵略给乌克兰人民带来的痛苦,必然会阻碍我们的思维。缺乏此类战争的经验也会阻挠我们的思考。这些都使我们难以想象我们将何去何从,更何况这次入侵还是发生在危险的大国竞争时代中。

这将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威胁的时代,远不如冷战时期稳定,也比那场冲突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危险。普京的核威胁已经表明,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会有多大的风险。

无论这场战争如何结束,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将决定世界是否能避免大国战争。如果中国继续支持普京政权以武力征服邻国的企图,那么世界极有可能在未来跌入俄罗斯与美国支持的欧洲之间的对抗。

如果中国阻止了普京,或者完全放弃与普京联盟,那么大国之间就有可能恢复更稳定的竞争。正如许多观察家(包括一些中国观察家)所指出的,这可能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和他人发挥正能量的时刻。

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打算抓住这个机会。

中国没有试图阻止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反而给普京的入侵开绿灯,只要求将攻击推迟到北京冬奥会之后。直到入侵前的那一刻,中国外交部还在重复俄罗斯的论调,说俄罗斯计划发动侵略战争是西方国家的臆想。在入侵前夕,中国还在指责美国“故意加剧紧张局势,制造恐慌,夸大战争的可能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补充说,“俄方已在许多场合表示,它不打算发动战争。”

几个小时后,当俄罗斯真的入侵时,中国站在一边,什么也没做,只是呼吁不干预的高尚理念,并指责美国及其欧洲伙伴,称他们要对俄罗斯的行动负责。乌克兰人和其他东欧人难以置信地听着中国领导人继续谈论“俄罗斯对安全问题的合理担忧”和他们国家局势的“历史复杂性”。

当俄罗斯的导弹击中基辅、哈尔科夫和马里乌波尔,造成近千万平民逃离家园时,中国指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俄乌紧张局势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By Kremlin.ru, 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中国正在切断与欧洲的友好桥梁

这种言论所造成印象是(特别是在欧洲),中国成了俄罗斯在乌克兰进行大规模屠杀的帮凶。让欧洲人感到震惊的不是中国的所作所为,比如当俄罗斯的行动在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上受到谴责时,大多数人都以为中国能投弃权票,更令人深为震惊的是中国外交官所使用的冷漠语言。

如果“俄罗斯的合理担忧”可以使中国容忍俄罗斯对邻国的入侵,而在袭击发生之前,中国与这个邻国还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那么谁还会相信中国的友谊?

而关于“历史复杂性”的说法更糟糕:整个欧洲都充满了历史复杂性,过去帝国曾利用这些复杂性来违反条约并入侵小邻国。难道就因为乌克兰的“历史复杂”,它就不配拥有自己的领土完整,甚至是国家地位?

随着普京的攻击继续,中国在欧洲和美国的形象大跌。诚然,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它的形象就已经在下降了,而且紧张局势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中国对于乌克兰战争的态度仍然让他们大开眼界,特别是在欧洲人的眼中。德国主要报纸之一的《时代周报》(Die Zeit)写道:“中国对俄罗斯的暴行保持沉默,这说明了一切。” 从现在开始,中国对乌克兰的言行至少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将影响中国与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是否有机会阻止普京,或者至少促进普京政权与乌克兰人之间的严肃谈判,即以承认乌克兰自决权为前提的谈判?

目前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普京和中国领导人在普京发动乌克兰战争前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俄方为建立公正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所做的努力意义重大”。

据推测,这指的就是普京现在对乌克兰所做的事情。当然,如果俄罗斯人摧毁更多城市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国领导人有可能会冷落他们。但鉴于中国自普京发动战争以来的亲俄言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

中国纵容普京的侵略战争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中国的自身利益。尽管普京违反了中国人信奉的大多数国际关系原则,但通过站在俄罗斯一边,中国希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俄罗斯与中国绑在一起。

当然,中国领导人希望俄罗斯的攻势能够顺利有效地取得成功,但即使在乌克兰保卫者用实际行动嘲弄了这种预想之后,中国领导人似乎依然相信,普京的军事问题从长远来看将对中国有利。它们将创造一个更加依赖中国的俄罗斯,西方的制裁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通过沉默和指责西方,中国期望为自己带来积极的结果。

By Airman 1st Class Philip Bryant,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小心你的愿望

就中国的利益而言,中国领导人的假设不太可能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战略,至少从长远来看不是。如果普京成功地征服了乌克兰,他的胃口不会就此停止。如果他失败了,俄罗斯的南部边境将出现多年的紧张局势。无论哪种情况,俄罗斯都将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不是中国的可靠伙伴。

诚然,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有点像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除了向中国求助外,将无处可去。但是,尽管俄罗斯拥有诱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这种对一个软弱政权的依赖,以及与邻国永无止境的冲突,可能对中国不利。

中俄上一次试图建立一个旨在对抗美国的联盟的历史,对中国、俄罗斯以及西方来说,都是一个教训。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和斯大林因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安全需要而走到一起。当时,中国是较弱的一方,就像现在的俄罗斯一样,这种不平等本身就造成了两国关系的裂痕。即使今天的中俄联盟不会像后斯大林时代那样因意识形态分裂而分崩离析,但还有很多潜在的其他矛盾,其中一些与1950年代末的情况惊人地相似。

对中国来说,它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永远比与俄罗斯的关系更重要。就像1950年代的中国人一样,现在的俄罗斯人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他们的伙伴正在与华盛顿、布鲁塞尔或柏林进行高高在上的谈判,而莫斯科的利益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这时,他们就会心生怀疑和怨恨。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拥有强大的地位,而俄罗斯却没有。在金融方面,中国有很大的借贷能力,但即使取消了制裁,中国也不一定会借钱援助急剧下滑的俄罗斯经济。两国在全球总体地位上的差异会带来大量的矛盾。

就像20世纪50年代一样,与第三国的关系也会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印度现在是俄罗斯的朋友,而且,令西方失望的是,印度尽量不去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但印度也与中国对立,是中国的竞争对手。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对苏联的一个主要不满是莫斯科持续亲近印度,甚至在印度与中国发生第一次边界冲突后也是如此。

今天,权力状态依然有着同样的问题,而且不仅仅是印度。越南、蒙古和中亚国家将受到中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并期待俄罗斯的支持。

最后,还有乌克兰战争的结果。

正如中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向苏联人寻求支持一样,今天的俄罗斯领导人也会希望中国人在乌克兰问题上支持他们,特别是如果俄罗斯军队的情况变得更糟的话。

Photo by Hassan Pasha on Unsplash 

如果俄罗斯输掉战争或不得不回到原状,那它就会像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做的那样,对合作伙伴的怨恨将不断升温,因为它觉得伙伴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来换取战争的胜利。普京可能会像毛泽东在朝鲜所做的那样:宣布胜利,并让足够多的俄罗斯人出于民族主义选择相信他,以此来确保政权的存续。但是,只要一想到中国没有全力以赴地支持俄罗斯,两国关系就会出现裂痕。

从上一次中俄联盟中得到的最大教训可能是:两国关系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两国的国内动态和两国之间的关系,而不取决于美国能做什么或说什么。美国的最佳策略是观察和等待,但要准备好在联盟出现裂缝时立即进行探索。西方将对俄罗斯的侵略战争进行惩罚,并将继续与中国抗衡,同时寻求与中国的日常安排,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这可能是我们能采取的最好的方案了。

因为俄罗斯和中国并不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有太多的问题会使它们分道扬镳。

今天,普京的外交政策知识分子大谈俄罗斯如何就现在和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做出了根本性的决定。但任何与他们交谈过的人都能感觉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这一选择有许多担忧。对他们来说,与中国结盟是因为需要报复西方,而不是因为两个大国之间的天然凝聚力。普京本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即使他有别的想法,鉴于俄罗斯越来越虚弱,选择与隔壁的一个崛起的大国绑在一起,他能得到的好处应该会比他想要的更多。

一个破碎的集团

反对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当今的中俄联盟中存在着比表面上更多的长期凝聚力,这种观点最近在华盛顿尤为突出。一些观察家认为目前的乌克兰战争是新冷战的第一枪,它使两个权力集团相互对立。这种观点认为,与最初的冷战一样,今天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以及经济体系上的差异。因此,新的冷战之争是民主和威权主义之间的争斗,以及市场导向型经济和国家中心型经济之间的争斗。

但今天的中国和俄罗斯有着非常不同的政治制度和非常不同的经济。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党代表人民以所谓的精英治国的方式执政。俄罗斯是一个假装民主制度、实则贪污腐败的独裁国家。两国经济都越来越受政府控制,但这并不说明两个国家是一样的。

相反,冷战表明,国家主导的经济通常比资本主义经济更不兼容。此外,在政府控制的经济体中,一切都变得政治化,这往往导致双边关系更加复杂。就中俄两国而言,深刻的文化差异会使情况更加复杂。

鉴于上述所有因素,人们联想到的历史中的类似情况不应该是冷战,而应该是20世纪初的德国和奥地利。

当时的德国,就像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工业和技术潜力迅速增长,并对现有的国际秩序非常不满。德国的盟友奥地利就像今天的俄罗斯,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帝国,与邻国有很多争吵,内部也有很多冲突。到1914年夏天,德国领导人相信,他们可以通过管理奥地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然而事与愿违,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奥地利的担忧最终将德国推向战争。中国应该非常小心,不要重蹈覆辙。有时照顾自己的利益意味着更全面地权衡这些利益,特别是与隔壁规模可观但问题不断的邻国建立联系时。

在中国政府权衡利弊的同时,西方现在应该做什么?有些行动是显而易见应该去做的:它应该更好地武装自己,正如欧洲现在开始做的那样;它应该支持乌克兰的抵抗;它应该加强与俄罗斯和中国边境的朋友关系;它应该对普京政权施加最大的压力,阻止他的部队参加战斗。在与中国官员的沟通中,它应该强调,西方决策者认为他们至少要为普京的错误行为承担部分责任。

诉诸原则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即使是普京的谎言和滥杀无辜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尴尬,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同时向中国展示其与普京的密切联系如何破坏中美或中欧关系的稳定,才是我们的最佳策略。这可能不足以拯救乌克兰免受进一步的毁灭。但它会降低大国战争的可能性,因为它至少能让一些中国决策者相信,普京的利益和他们自己的利益并不像双方现在认为的那样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