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周四报道,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正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加剧了中国政府对能源安全的关注。

全球从疫情中复苏,已将大宗商品价格推至新高,并迫使中国政府重新考虑如何在短期能源需求与实现碳中和社会的长期目标之间取得平衡。现在,乌克兰的战争给这个经济体带来额外的压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并依赖煤炭为工业基础提供燃料。
目前还不清楚周六将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会公布哪些具体措施。但近几个月来,中国的能源政策一直倾向于支持经济增长。自去年夏天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步履蹒跚。去年,一些有关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限制措施导致了通胀,但随着中国政府应对电力短缺,这些措施已有所放松。这很大程度上转移了人们对从化石燃料转型所必须采取的步骤的关注。
政府本周发布命令,优先考虑其能源和大宗商品供应的安全,这是由于对俄罗斯入侵造成的供应中断感到担忧。
市场调查机构IHS Markit电力和清洁能源研究主管董拉拉(音译自Lara Dong)表示,去年控制能源消费的尝试不太可能在2022年重演。她说,相反,预计全国人大将出台更多“平衡气候目标、经济增长和供应安全”的慎重政策。
中国尚未公布涵盖能源和电力行业的到2025年的五年计划,这些计划可能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布。在去年发布的总体经济规划中,中国政府规定,到2025年,非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应提高到20%。
官方媒体新华社本周报道称,中国副总理韩正说,中国应该更多地关注碳排放强度,而不是整体能源消耗,将其作为减排的主要手段。这种转变将减轻整个经济的压力,并将提高碳效率的责任分摊给各个行业。这也可能表明,中国7月份推出的碳市场将在实现国家气候目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大会议最大的议题可能是降低经济增长目标。这将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的压力。但与许多其他国家的标准相比,中国的低增长仍然是非常危险的,这意味着在开发污染严重的煤炭的同时,还要启动新的大型清洁能源项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买家,在去年夏季被迫应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这是由疫情后的刺激措施造成的,而在去年秋季能源危机期间,煤炭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随着能源价格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再度飙升,政府将极力避免出台加剧通胀压力的政策,或重蹈去年断电的风险。
今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曾表示,中国的气候目标不应与其他优先事项相冲突,包括确保能源和材料的充足供应,确保“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最明显的体现在政府对煤炭开采的态度上,煤炭产量已升至创纪录水平,煤炭价格也受到控制,以确保中国的主要燃料依然充足且价格合理。钢铁行业也获得了通行证。中国将其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最后期限延长了5年,至2030年,因为中国政府正在为刺激经济的措施做准备。
国家规划机构表示,地方政府在设定节能目标方面将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去年,中国急于实现减排目标,导致了能源危机,因为对最大用户和碳排放企业实行定量配给,限制了关键材料的产出。
多位彭博经济学家表示,去年的电力短缺严重打击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工厂被迫限制产量。中国的能源政策将比2021年更加灵活,当时对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严格生产控制拖累了整体增长。
但中国对煤炭的持续支持可能会给政府带来压力,政府需要表明不会背弃长期气候承诺。研究人员指出,新增燃煤电厂的速度令人担忧。上个月,国家规划机构批准了对30亿美元煤矿的投资,以避免去年秋季重创经济的电力短缺事件重演。
因此,全国人大可能会在清洁能源方面做出很多承诺,旨在表明煤炭对经济的控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承诺将会实现。
去年的亮点是大力推动核电发展。今年可能会包括在内陆地区建立大型可再生能源中心计划的更多细节,以及向东部人口中心输送电力所需的电网投资。像氢这样的新兴清洁能源也会受到关注。
乌克兰战争肯定会加剧中国对进口化石燃料的焦虑。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一种不会破坏大气、不依赖外国供应商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