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星
1月14日,佳能表示,考虑关闭位于珠海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主要生产数码相机。
此前,一则盖有佳能珠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能珠海)公章的公告在网上流传,公告称,近年来全球照相机市场急剧萎缩,加上新冠肺炎病毒长期肆虐,公司经营面临空前困难,作出艰难决定,终止公司生产。
佳能珠海已经运营32年,如今要关闭工厂,引得许多网友唏嘘不已。
事实上不只佳能,由于市场缩小、科学技术迭代、韩国、中国公司崛起等因素,原本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一度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日本大品牌,如三洋、夏普、东芝等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走向了没落。
那些没落的日本大牌
三洋(SANYO)于1947年成立,是一家老牌日本家电企业,1979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播放着港台歌曲的三洋双卡收录机,曾是当时中国社会时髦的一种标配。
1994年,三洋和荣事达成立中日合资企业合肥三洋。三洋冰箱、洗衣机、彩电各种家电产品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合肥三洋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家电上市公司,可谓风光无限。
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凭借精细的生产质量控制、完备的零配件供应能力,三洋受到全球各大家电品牌的青睐,开始为三星、索尼等同行企业代工生产。2002年时,三洋已是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OEM(代工生产商)。
正当三洋达到鼎盛时,全球家电产业形势已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家电品牌独立自主的意识不断增强,全产业链日益兴起,代工产品日显过剩,但三洋却迟迟不肯进行业务转型,而OEM经营之路越走越窄。
2004年,日本关中地震成为了三洋走向衰败的导火索。当时三洋的一家半导体工厂受灾,造成500亿日元(约合28亿元)的巨额损失。同时,地震引起工厂迟迟未能及时交货,三洋的客户被竞争对手抢占。
三洋开始走下坡路,并不断分拆旗下业务。2007年5月,通用电气收购三洋电机信贷公司;2008年1月,京瓷收购三洋手机部门;2013年,合肥三洋被惠而浦收购;到2015年,三洋将其在日本国内最后的子公司出售。
和三洋一样,有着悠久辉煌历史的东芝也是沦落到多次出售旗下业务。
东芝有14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产品上都是日本首家制造商,比如晶体管电视与微波炉(1959年)、日文字处理器(1978年)、笔记本电脑(1986年)、DVD(1995年)。
为了快速扩张,东芝收购了许多公司,而其中有一些是他并不熟悉的领域,这也埋下了“祸根”,比如东芝2006年斥资50亿美元收购核电公司西屋电气(WH),后者又在2015年底收购的美国核电服务商CB&I斯通&韦伯斯特(S&W)。
西屋电气收购S&W不仅没能给东芝的核电业务锦上添花,反而成为了累赘。S&W从事核电站建设等业务,由于美国国内的工程费和人工费等追加成本上涨,产生了超过收购时预期的巨额成本,给西屋电气带了巨额资产减值损失。东芝判断资产减损额最多可能达到7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92亿元)。
因为旗下核电业务出现巨额亏损,东芝急于出售可以脱手的业务,改善财务状况。东芝选择了出售家电业。2016年,东芝宣布向美的出售白色家电业务,交易价格4.73亿美元,包括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及其它小家电;2018年,海信电器斥资3.55亿元收购东芝电视业务。
因为决策失误最终不得不走上“卖身”求存道路的不止东芝,老牌日企夏普也是如此。
夏普也有着辉煌的历史,1951年开发出日本第一台电视机、1962年推出微波炉,还是推动液晶面板商业化的首批厂商。
不过夏普研发液晶面板主要是为了自家电视机,追求的是技术独特性,并不对外供应,这限制了规模经济。
不同于夏普等日本企业的做法,三星、LG一直都对外供应液晶面板,他们更在意规模基础上的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
虽然夏普仍保持着进取心,不断地在高世代液晶面板与三星、LG展开竞争,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消费低迷,夏普投入了巨资销量却不振,2009年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额达13亿美元,此后进入长期亏损,于2012年开始寻求外部资金协助。
2012年,鸿海有意入股夏普。作为一家以代工为主业的公司,夏普希望获得面向消费者的品牌。
经过多年追求,“鸿夏恋”修成正果。2016年8月,夏普宣布接受鸿海388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3亿元)注资,正式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为何走向没落?
一批耳熟能详的日本大品牌走向没落,背后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科技创新使某些产品被“淘汰”、中国家电、消费电子公司崛起,以及日本企业本身经营不善等方面。
以数码相机行业为例,曾几何时,拥有一台数码相机是一件非常值得羡慕的事,外出游玩,带上一台相机,可以随意拍照,非常惬意。
2010年,数码相机出货量达到顶峰,总计超过1.2亿台。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开始崛起,而且摄像头性能不断提高、拍照功能越来越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数码相机。
到2019年, 日本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数码相机出货量降至约1500万台,仅为2010年出货量的12.5%。
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数码相机出货量降至888万台,同比下降逾40%。市场不断萎缩,因此尼康、佳能纷纷关厂。
此外,日本企业存在的终身雇用、等级森严、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问题,也是被广泛提到的原因。
其中,东芝可以说是日企治理不善的典型。东芝的经营问题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市场对东芝自动化应用和半导体产品的需求降低,东芝的业绩发生了急剧下滑。
中韩家电企业更精确的成本控制和创新的营销手段,日元升值导致出口优势下降等因素,使得东芝家电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东芝社长未能重振家电业务,为了美化财务业绩,东芝开始了财务造假。
2015年7月,东芝被曝光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财务造假,当时的第三方委员会发表了调查会计业务违规报告。报告认为,东芝前后3任社长通过向下属施加压力等方式,“在经营判断上”进行了违规的会计处理,“包括高层在内的整个组织参与其中”,自2008年度至2014年度的4至12月,虚报利润总计达到1562亿日元(约合87亿元),相当于税前利润的30%。
此次丑闻是东芝140年多年历史上最严重的品牌形象受损事件,8名董事因此集体辞职,轰动一时。
除了日企本身治理不善,韩国、中国制造业公司崛起也是导致其没落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手机零部件面板领域,日本显示器公司JDI作为苹果供应商,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早年间,一些国产厂商发布手机的时候,也会强调使用的是JDI液晶面板。
不过,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厂商大规模投入,液晶面板产能不断增加,性能提升,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逐渐减少使用JDI液晶面板,JDI从2014财年开始出现亏损。
此外,苹果等手机厂商逐步转向使用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面板,而JDI的OLED面板研发严重滞后于三星、LG、京东方等同行,这导致其订单进一步减少。到2020年,JDI已连续6年亏损。
日本企业的精益求精、质量管理,曾经是学习的典范,有学者还曾写过《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介绍日本经验。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进则退,这是日本企业带来的新教训。
参考资料: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japans-canon-eyes-shutting-china-camera-factory-2022-01-14/
http://www.canon-zhuhai.com.cn/about/index.html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107/964636.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430744424689348&wfr=spider&for=pc
https://cn.nikkei.com/industry/itelectric-appliance/38796-2019-12-30-10-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