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周一报道,中国负债累累的房地产市场正走向清算。中国恒大集团和另一家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开发商佳兆业集团面临数百万美元还款的最后期限,这将考验政府是否能够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威胁。

恒大的债务总额达3000多亿美元,为了偿付债权人,该公司需要在周一之前在美国筹集8200多万美元现金。该开发商上周晚些时候表示,无法支付另一项金额为2.6亿美元的担保义务,投资者认为这意味着该公司将开始走向灭亡。周一,该公司在亚洲的股价下跌了20%。
佳兆业集团在周二则必须向债权人支付4亿美元,此前该公司表示,重新谈判的债务条款上周未能获得投资者批准。
几个月来,中国房地产行业一直令全球市场紧张不安,因为开发商难以找到现金来偿还不断飙升的债务。购房者需求放缓、中国许多城市房价下跌,以及中国政府对银行过度放贷的打击,都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本月将有13亿美元的美元债券到期。据高盛估计,到4月份,这一数字将跃升至170亿美元。
如果恒大和佳兆业无法按时还款,政府领导层就会发现自己陷入困境。如果大公司突然倒闭,他们将面临破坏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但如果他们出手相助,就可能发出这样的信号:政府将出手拯救那些债台高筑的房地产公司。
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表示:“监管机构现在进退两难”。
他补充说:“如果他们视而不见,未来肯定会出现更多过度的冒险行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将给经济带来更大的痛苦。”
中国有很多工具可以用来阻止恐慌,包括他们对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严格控制。尽管如此,当局正在采取额外的措施来阻止破坏。
周一,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放宽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备不时之需,在房地产市场陷入困境、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的情况下,提高了银行放贷的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周一表示,政府应该“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本周末,恒大总部所在地广东省的官员派遣了一个专家小组前往该公司,帮助其解决财务问题。政府没有说明他们是否准备进行干预,以维持该公司的运营。
恒大上周五晚间披露,将不再有能力履行其财务义务,并将开始与债权人讨论债务重组计划,此举震惊了市场和监管机构。随后,政府约谈了恒大创始人许家印,同时监管机构发布了一系列声明,向市场保证该公司的困境不会蔓延到更广泛的经济领域。
中国监管机构将恒大的问题归咎于其管理层,同时试图说服公众,金融体系的其他部分是安全的。央行将其归咎于恒大“管理不善和盲目扩张”。银保监会表示,它对最近的事态发展感到担忧,但补充称,恒大的问题不会对金融业的正常运营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证监会表示,房地产行业总体上保持“健康”,并承诺支持开发商“合理、正常的融资”。
瑞士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中国在放松放贷的同时对恒大发出严厉批评,似乎是在暗示,他们准备让恒大破产,但正在采取措施确保整体经济得到保护。
她说:“看起来至少一个关于恒大问题已经得到了回答:就违约而言,该公司不是‘大到不能倒’”。

中国房地产业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政府为遏制中国最大房地产开发商不计后果的借贷习惯而做出的决定。由于担心房地产泡沫,央行去年制定了“三条红线”,强制房地产公司在寻求更多资金之前降低债务水平。
恒大地产的财务问题最初是在今年夏天出现的,现已蔓延至更大的房地产市场,令其他开发商更难筹集到资金。今年9月,该公司在一笔美元债券的支付几近违约后,引起了全球市场的警觉。自那以后,恒大地产对其他债券进行了一系列最后一刻的偿付。
由于无法获得银行融资,其他房地产开发商很快发现,美元债券市场也变得越来越难起作用。
从账面上看,恒大有超过3000亿美元的债务,包括债权人、供应商和其他方面等,而一些分析师估计,该公司账外的债务可能也接近这个数字。新的金融债务也开始出现,比如该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陷入困境时强迫员工向恒大借出现金,从而欠下了高息贷款的还款。
恒大地产上周表示,债权人要求支付2.6亿美元,这是该公司首次公开承认有偿债义务。
据高盛估计,恒大可能还有超过1560亿美元的额外隐性债务。
其他几家房地产开发商也出现了债务违约,其中包括豪华房地产公司花样年,该公司此前从未拖欠过一笔付款,因此令市场感到意外。

目前尚不清楚政府将在多大程度上阻止危机在更广泛行业蔓延。佳兆业是中国仅次于恒大的第二大海外债务借款人,该公司面临着在周二偿还一笔债券最后付款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的付款期限迫在眉睫。规模较小的开发商中国奥园置业说,其投资者要求支付6.51亿美元的债券偿付。
为了生存,中国房地产公司可能需要找到新的资金来源。
本周一,花样年让人们看到了它希望如何应对危机。在其社交媒体账户上,公司发布了对董事长潘军的采访,标题是“置死地而后生”。
潘军描述了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是如何在没有找到新资金的情况下竞标土地的。他还表示,该公司此前尚未完全理解三条红线的重要性。
他说:“国家应景在反复地强调,但我们没有部门来做风险提示。”
他说,公司已经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它每一天都在积极地跟债权人和监管机构进行交流。
在谈到“躺平”现象时,他补充说,“我们没有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