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发表文章,11月16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视频谈话虽然在温和的氛围中结束,但是这场谈话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结果,也无法真正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加美编译,不代表平台观点)。

11月16日,北京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中国领导人与他的美国同行拜登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视频通话,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紧张局势后,这次虚拟会议本应表明,两国能够处理好争端,避免冲突的螺旋式上升。
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与阵阵温和的天气相得益彰。中国领导人称拜登为“老朋友”,表示两人曾在2011年一起旅行和交谈过,当时两人分别是副总统和副主席。中国领导人说:“总统先生,我随时准备与你合作,建立共识,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国家媒体赞许地宣布,拜登对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作出了保证。值得注意的是,拜登重申了美国的长期立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宣称台湾属于中国。根据中国的解读,拜登还赞扬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宣布他的政府不寻求改变中国的政治体系,并强调美国加强全球联盟的目的不是反对中国。
几个月来,中国网络管理部门没有审查网上对拜登的嘲讽,说他是一个笨拙的 “睡王”,说他容易在会议期间打瞌睡,官方媒体在网上刊登了拜登和中国领导人面带微笑、相互挥手的图片。
白宫方面则描述了一次商业性会晤,并援引拜登的话说,拜登告诉中国领导人:“作为领导人,我们的责任是确保我们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会发展成冲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美国官员意识到,国内的政治对手急于指责拜登绥靖主义,或进入无休止的谈判却毫无结果。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适当地描述了拜登在人权、不公平贸易做法和欺凌台湾问题上与中国领导人的对峙。
沙利文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会后简报会上说,拜登敦促中国领导人派遣“高级权力”官员参加会议,以便在紧迫的问题上取得进展,而不是追求“为对话而对话”。拜登认为,应该讨论的议题包括阿富汗、贸易、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以及朝鲜和伊朗的核计划。
这次视频通话与中美领导人之间的传统峰会相差甚远。通常在这类会议之前,官员们要就最高领导人才能做出的让步、承诺和交易进行数月的争论。这次没有结论的线上会议(因为自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领导人就没有离开中国或会见过外国领导人),对于两国的严峻状况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据了解情况的人士说,9月初,中国领导人在与拜登的电话通话开始时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暴躁。在那次谈话中,他基本上是重复了官员们在公开场合提出的论点,即美国一心想要遏制中国的崛起,要为今天所有的紧张局势负责。这个论点的第二部分是,特朗普总统是一个糟糕的领导人,但拜登也是,甚至更糟,因为作为一个更理性的政治家,他应该更清楚形势。

10月6日,沙利文在瑞士会见了中国最资深的外交政策助理杨洁篪,中国发出了更多友好的信号。西方和中国的消息来源描述说,杨洁篪解释说,中国在2022年寻求一个平静的外部环境,以避免2月份的北京冬奥会和年底的党代会受到干扰,在这次党代会上,预计将启动中国领导人的第三个任期。
在这个低信任度的时刻,拜登和中国领导人可以说是唯一能够进行实质性讨论的官员。他们的视频聊天实质性内容不多,但还是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内容。
在谈到可持续共存时,双方的分歧很大。拜登说,美国和中国被锁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负责地处理好这些竞争,中国领导人称这一框架过于消极,他们更喜欢谈论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关系:这意味着现实主义的美国别无选择,只能适应中国的专制和国家主义方式。
拜登在中国的形象是一个比他的前任更务实的总统。然而,学者和国家媒体将他的谈话意愿视为对美国失败的承认。
在中国的说法中,美国的通货膨胀与特朗普征收的贸易关税有关(尽管通货膨胀是最近发生的,而关税已经实施了三年)。中国的分析家将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即供应链混乱,归咎于一个简单的原因:特朗普时代试图阻止向中国出口半导体和其他先进技术,同时敦促企业将工厂迁出中国。
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说,随着美国经济现在处于“暗淡”状态,拜登政府“需要缓解与中国的关系,以提高其在国内的政治地位”。王教授补充说,美国正在失去中国年轻人的支持,他们曾经以为西方对新疆穆斯林和香港民主人士表示的关切是真诚的,现在已经“放弃了这种幻想”。
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希望从西方获得投资和技术,但他们认为这些优势已经衰落,正在与西方的规范和思想脱节。一个视频电话不能修复这段处于危机中的关系,11月的北京经常阳光高照,但这种好天气不会持续很久,在中国古老的12节气中,接下来是“小雪”和“大雪”的严寒期,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面临着类似的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