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社的任淑丽撰文分析了中国领导人对“共同富裕”这个概念的定义,说明他准备在全国性的推进这个政策,通过清理地方性的小团体,以及国有企业中的腐败等乱相来实现共同富裕。
自从中国两个月前大力推动“共同富裕”以来,人们对含义有很多猜测。在科技界被大肆打压的情况下实施,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特别热烈的欢迎,因为他们已经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运动是共产主义卷土重来的证明吗?还是一场新时代的文化大革命?或者说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福利国家?
10月15日,中国领导人在《求是》撰文,首次详细阐述了对共同富裕的看法。对于那些仍想在中国投资的人来说,这是一篇必读的文章。
中国领导人的口气像是自己被误解了,所以不厌其烦地解释共同富裕不是什么。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福利国家的崛起,更不是现代的“大跃进”。
按文中所说,“共同”与中文的共产主义中都有同一个“共”字,新的计划将扩大中国的中产阶级,将包括那些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小企业主、农民工和农民。更有趣的是关于地域划分,文章中告诫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

这是对上海、浙江省(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和广东省(恒大集团的总部所在地)等富裕地区官员的警告。每年,中国政府从地方政府征收超过8万亿元的收入,然后在中国各地重新分配这些钱,其中对贵州这样的贫困地区有很大的偏向。虽然平均而言,各省从北京获得约三分之一的收入,但这一数字在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在这个财政转移支付系统中,上海将是一个净贡献者,而贵州则是一个大受益者。
因此,如果中国领导人如愿以偿,将将只有一个中国,而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财富等级不同的各地区集合。所有占据一方的有权力的人最好小心点,不管他们是民营公司商人还是经营国有企业的高薪官僚。
中国领导人一直对国有企业情有独钟,《求是》文中称它们是经济的“支柱”。但文章并没有对经营这些企业的庞大官僚机构特别关爱,而是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富再分配,指出腐败、内幕交易和高管薪酬等问题,说这些都是“借改革之名”变相推动的。这是指国有企业试图以高新激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更好的管理。
例如,这篇文章点了贵州茅台酒。这家位于贫困的贵州省的国有公司,在中国各地销售其珍贵的烈性白酒,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去年,凭借令人称羡的66%的营业利润率,茅台产生了超过500亿元的自由现金流。那么,对于一个仍然依赖中央政府买单的省份来说,这还算“共同富裕”吗?2020年,北京向贵州转移了3260亿元人民币,占省内收入的46%左右。上个月,茅台前董事长因受贿1.129亿元而被判处终身监禁。
周一,茅台的股票下跌了6.1%,而其同行宜宾的五粮液也下跌了8.1%。让期望国有企业成为安全避风港的投资者感到了失望。

北京现在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机构来捕捉和起诉“大老虎”,这是媒体对腐败高级官员的称呼。一个月前,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发布了第一套详细的指导方针,列出了它将调查的101种犯罪类型。此机构目前正在检查25家国有金融单位,这是自2016年以来范围最广的一次。
最近几个月,大多评论员们谈到共同富裕时都把它当成阶级斗争的表现,或者说是中国社会契约的重写。而《求是》文章揭示了第三个角度。明年,中国领导人将对政府进行改组,当下正在利用这个口号,通过打大老虎来清理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