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IMF:通胀率将在2022年年中回落,但仍将受供应危机牵制

据路透社华盛顿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周三(当地时间10月6日)表示,总体消费者价格通胀应该会在今年秋季达到顶峰,并在2022年中期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但供应短缺驱动的通胀飙升仍有更为持久、无法锚定的预期风险。

Photo by Krzysztof Hepner on Unsplash

IMF对发达经济体的基线预测显示出,总体通胀率将在2021年秋季达到3.6%的峰值,并在2022年年中降至约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在今年秋季达到6.8%的峰值后,明年将降至4%左右。

这份分析报告被纳入了《世界经济展望》的分析章节 “通货膨胀恐慌”中。

IMF在报告中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房价急剧上涨、投入品供应长期短缺,以及新兴市场持续的食品价格压力和货币贬值,可能会使通胀在更长时间内居于高位。”

IMF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模拟,考虑到某些部门的长期供应中断和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这可能会使总体通胀“显著高于基线”。再在模拟中加上通胀预期的暂时脱锚,结果显示出“更高、更持久和具有波动性的通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近期总体通胀是由被压抑的需求、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带来的储蓄积累、商品价格迅速上涨以及投入短缺和供应链中断等因素推动的。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40%,这对低收入国家造成了沉重打击。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经济体中,休闲、酒店和零售等受新冠疫情重创的行业的工资显著上涨。

但报告中也指出,工资上涨伴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而出现,而到2021年中期,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会再次出现工资增长的情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在拥有可靠的独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其制定的货币政策往往能受到大众广泛了解,通胀预期也往往能得到很好的锚定。通货膨胀加速,尤其是在新兴市场,通常与汇率急剧贬值有关。

报告中指出,在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出现之前往往会出现巨额财政赤字。

IMF的报告认为,通胀预期的锚点“在疫情期间迄今为止保持相对稳定。”

(今日汇率参考:1美元=6.45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