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商会报告称,外国企业已受到中国“内循环”政策冲击

据华尔街日报周四(9月23日)报道,两家商业游说团体在各自的报告中说,随着中国不断向内发展,限制入境、越来越偏向国内企业,在华经营的欧美企业正感受到影响。

Photo by Kin Li on Unsplash 

上海美国商会周四公布的年度调查显示,338家受访会员中有45%说,中国严格的入境规定对它们的业务产生了负面影响,超过四分之一的会员说,这些规定影响了它们在中国的盈利能力。

自2020年3月以来,中国一直关闭大部分边境,以遏制疫情传播。旅行者需要政府的特别批准才能进入中国,那些进入中国的人必须被隔离长达28天。签证发放非常有限,许多外籍人士不得不在没有家人的情况下出行,因为他们的家人无法获得签证。

美国商会理事会主席杰弗里•雷曼表示,这使得跨国公司很难从海外派遣员工到中国,包括来评估市场的高管或关键的工程人才。

今年,更多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感到政府偏袒本土企业。在上海美国商会6月和7月进行的调查中,有一半的企业感觉政府对本土企业有强烈或一定程度的偏爱,高于一年前的47%,尤其是在科技硬件和软件、制药和医疗设备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

不过,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在其会员企业中,对未来5年中国商业前景的乐观情绪在过去两年有所下降后,今年有所上升。70%接受调查的上海美国商会成员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其在中国的收入增长将超过其全球业务。

中国欧盟商会在周四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该商会在其年度报告中称,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看来将会增强。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约尔格·伍德克在报告发布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的重点是平衡增长和控制。现在,控制比增长更重要”。

中国欧盟商会表示,相对于外国公司,中国更青睐国有企业,特别是在医疗设备和消防设备等领域。其表示,它注意到这些领域的公共采购中存在“购买中国货”的政策。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没有立即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

欧盟商会在其报告中还说,中国推动国家安全和自给自足的做法有疏远外国企业的风险,从长期来看,最终可能损害中国经济。

中国一直在努力消除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同时优先将中国企业和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一战略被称“双循环”。这是中国在过去10年里严重依赖外国投资、人才和出口的一个转变。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担心,他们的技术和投资最终可能会沦为配角。

欧盟商会表示,中国的战略可能会导致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和创新减速。

伍德克说,欧洲公司还面临着中国消费者中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而且由于地缘政治,它们越来越容易受到抵制。

今年早些时候,瑞典零售商H&M 曾成为中国消费者呼吁抵制的对象,此前该公司对中国西部产棉地区新疆强迫劳工的指控表示担忧。

根据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约13%的受访零售和消费类会员企业表示,由于中国消费者的抵制,他们减少了在中国的投资计划。

这两个组织都说,他们的会员企业仍致力于中国市场,不会离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