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费诺
加拿大虽然有引以为傲的全民医保,但其医疗系统因为其等待时间过长遭到许多人诟病,疫情期间更是因为资源紧缺雪上加霜。在阿尔伯塔省居住的张女士几个月前因胆囊结石发作不得不在疫情中前往医院急诊室。因为对当地医疗条件的不信任、对疫情的担心,以及长期以来坚持“保守治疗”的想法,她一开始顾虑重重,入院后也只是打了止疼针缓解症状。但在病情复发后,她最终在医生的耐心讲解下消除误解,接受了手术并顺利康复。
听说加拿大医疗系统效率低,从中国带药
早在来到加拿大之前,张女士就在互联网上看过许多关于加拿大全民免费医疗系统的讨论。很多人都说,急诊的等待时间实在太长了,不是在排队过程中症状消失了,就是在排到自己以前就已经病情加重撒手人寰了。
听了这些故事,张女士在出国时携带了大量的常备药,落地加拿大之后虽然在一位家庭医生处登了记,但平时几乎不去就诊。很多次生病都是咬咬牙,服点药就撑了过去。
然而,今年5月的一天,张女士半夜中从疼痛中惊醒。她说自己“坐也不成,站也不成,各种姿势都没办法缓解疼痛。”但当时疫情正严重,她担心去医院有暴露在新冠病毒中的风险,所以只是在微信群里向朋友咨询病情。
经过群友“指点”,她翻出了热水袋和胃药,却发现从国内带来的胃药已经过期了。她让先生去购买了加拿大常见的胃药,服用之后却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疼。
此时,群中一位护士表示,看她的描述不像是普通胃疼,有可能是胆囊结石发作。她这才想起来,之前在国内体检的时候确实检测出胆囊结石,只是从未发作,医生表示可以定期体检观察。
一直“自力更生”的张女士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她想不到有别的办法,只能登陆公共卫生网站查询医院急诊的等待时间,发现普遍都需要3到4个小时。无奈之下,她也只好选择了一个车程较近的医院。
等了四个小时,就为打一剂止疼针
下午两点,张女士来到这家综合医院。在此之前,她只去过家庭医生的小诊所,她感到这种设有急诊的医院看起来才有点国内大医院的样子。医院大堂处就是一个临时搭建的服务台,一看到她,就有一名戴着口罩的医护人员过来进行询问是否有新冠症状。
第一次在加拿大看急诊的张女士有点发怵,问工作人员能不能让家属陪同。但工作人员表示,疫情特殊时期,安全起见不允许家属陪同。她更紧张了:“在中国看病,家属都能陪在身边,现在硬要一个人应对实在感觉有点不踏实。”
然而腹部的剧痛让她没心情争辩,只想赶快见到医生。当接待的护士开始询问她的症状时,她本以为用英语表达医学词汇的对话会非常困难,但护士把语速放得很慢,表达也很清晰,让她很容易就理解了内容。
此后,一位工作人员打印了她的基本资料,并在她的胳膊上套了一个腕带,便表示可以进入候诊区了。她等待了近一小时才有护士来给她测量血压,并在胳膊上扎了针头抽血。让她惊讶的是,这个针头在诊疗过程中就一直挂在了她的胳膊上,方便后来的工作人员直接注射药物。
又过了三个多小时,当张女士都已经觉得疼痛没有那么难忍的时候,才终于见到了医生。医生表示她有可能是胆囊炎,为她安排了止疼针和超声波检测。
护士动作很快,在之前抽血的针头处直接上药。短短几分钟,疼痛就消失了。到晚上八点,她拿到了超声波的结果,医生证实是胆囊结石,建议手术。医生为她开了转诊单,让她自己打电话安排手术。
张女士心想:“折腾了这么久,最后还是止疼针管用”。
没过几天,“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她就把医生叮嘱要手术的事抛在脑后了。
再进医院,医生讲解后同意做手术
两个星期后,张女士再次感到胃痛。晚上九点半,她直奔医院找到护士解释情况。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两小时内她就打上了止疼针。
等待其他检测报告时,医生特意来跟她表示,这种一个月内反复发作两次的病情,之后也会继续发作,建议她直接留下来等待胆囊结石切除手术。
再次听到要做手术,张女士担心起来。她说:“我之前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也都是抗一抗就好了,一直以来我也坚信能不动手术还是尽量不动手术。之后有机会我去找一找这里有没有中医,说不定开些中药调养下就好了。”
可是病情并未减轻。一个周末后,周一凌晨五点,张女士再次从剧烈的疼痛中惊醒。这次连护士都认识她了,更迅速地安排了止疼针和超声波。医生再次建议她留下来等待手术,她仍犹豫不决。
周一中午,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来询问了她的病历,并问她为什么不想做手术,是不是有宗教信仰的原因。张女士表示,一来是害怕手术风险,二来她还是更倾向保守治疗。实习医生请来了手术医生为她讲解。
这位女医生耐心地向张女士解释,这是一个低风险的手术,其他的治疗方案都有复发的风险。她还特意从手机里找出微创手术的图片,表示就是打三个小洞而已,一两个星期就长好了。反复的疼痛,加上女医生令人信服的讲解,让张女士最终签署了手术同意书。
“隔着太平洋,我们做父母的也帮不上忙”
一旦下了决心,张女士盼望赶紧动手术。但直到周一下午六点多,才有护士推着轮椅来接她,询问她的病史。她本以为这是马上就要手术的讯号,结果护士表示,现在要等待医生通知,什么时候有空了才能进行手术。
一夜过去,夜班护士换成了早班护士,周围的病人也换了一波新的,可手术始终遥遥无期。
这期间,张女士和丈夫,以及在国内的家人通了视频电话,告诉他们只是微创手术不必担心。无奈是一家人共有的情绪。张女士疼痛难忍,只能做手术。丈夫没法进医院陪伴妻子,只好在家盯着手机随时等待消息。父母远隔重洋,只能干着急。
她的父母在电话中不无担心地说:“要是没有疫情的话,你还是回国做手术最让我们放心。但现在隔着太平洋,我们做父母也帮不上忙。”
到了周二晚上八点多,护士终于通知她今晚可以手术。临到手术室门口,张女士又开始紧张起来。手术室内的正中间是手术台,头顶是巨大的医用灯具,她有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在护士和麻醉师对话之后,她被套上了一个吸氧罩,很快便失去了意识。
周三上午醒来,张女士感到腹部还是有疼痛,但比之前明显缓解。护士为她带来了粥、三明治和果汁。张女士很惊讶,她原以为手术之后是不能吃东西的,反复确认得到了肯定答案后放心吃起来。从周一清晨入院算起,除了周一晚上吃了两块小饼干和一杯果汁,她已经三天没好好进食了。
一位术后医生前来询问她的状况,看了伤口便表示一切正常可以出院。这又让张女士惊讶了,国内手术后一般都得在医院待几天做后续观察,而这里却是“不留人”。此时护士过来,给了她一份非常详尽的注意事项清单,同时也为她预约了术后第一周以及术后一个月的两次电话回访。
医生也嘱咐了几句,同时让她不要有太多心理压力。
打破对加拿大医院的偏见和误解
周三中午,在急症室经历了三天两夜的张女士顺利出院。回顾这段经历,她表示虽然等待时间过长让人烦躁,但加拿大医生和护士认真耐心的工作态度让她十分敬佩。她后来还听说其他人预约的胆囊结石手术等待了超过三个月,庆幸起自己当初在急症室听了医生的建议。
她表示:“之前我一直道听途说加拿大医疗系统如何低效,所以哪怕生病也没有去使用这些资源。现在亲身经历之后,周一入院周三就能完成手术,我对他们的效率还是挺满意的。”
对于有和她类似顾虑不愿去医院的患者,张女士说:“我去之前也担心沟通不畅、医生效率低、医院有疫情风险这些问题。但经过这次,我发现很多顾虑都是莫须有的。我理解大家疫情期间能少去医院还是尽量少去的想法,但真的有病也不能讳疾忌医。我建议大家接种疫苗后再去公共场所,会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