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政府对科技大公司的打击,目的是重塑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

《经济学人》于8月14日发表的文章认为中国对科技行业监管风暴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并且会重塑中国整体的经济走向,但是具体做法也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后果,比如打击创新。

在中国过去20年的所有成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技术产业的崛起。阿里巴巴承载的电子商务活动是亚马逊的两倍。腾讯运营着世界上最多人用的超级应用程序,拥有12亿用户。中国的科技革命也帮助改变了国内的长期经济前景,使其能够超越制造业,进入数字保健和人工智能等新领域。除了推动中国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产业也可能成为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基础。

Image by MaoNo from Pixabay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对中国价值4万亿美元的科技产业发起的打压是如此令人震惊。已经有50多起针对几十家公司的监管行动,从反垄断到数据滥用,令人眼花缭乱。政府禁令和罚款的威胁已经拖累了股价,令投资者损失了约10万亿美元。

政府最直接的目标可能是使大亨更谦卑,让监管机构对不守规矩的数字市场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正如我们所解释的,中国政府更深层次的野心是按照自己的蓝图重新设计这个行业。中国领导人希望这将加强国家的技术优势,同时促进竞争并使消费者受益。

地缘政治可能也是一种刺激。对使用美国技术制造的零部件的限制,使中国相信它需要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更加自力更生。如果对社交媒体、游戏公司等行业的打压,能将优秀的工程师和程序员送进这类“硬科技”行业,它可能也会受益。然而,这种打击也是一场巨大的赌博,最终可能对企业和经济增长造成长期损害。

20年前,中国似乎还没有进入技术奇迹的门槛。硅谷将阿里巴巴等先锋企业视为山寨货,直到他们在电子商务和数字支付领域跃居前列。今天,有73家中国数字公司的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大多数公司拥有西方投资者和受过外国教育的高管。一个充满活力的风投资本生态系统不断涌现出新的明星。在中国的160家“独角兽”企业(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中,有一半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人等领域。

与普京在2000年代对俄罗斯寡头的打击相比,中国的打击并不是由内部人士争夺战利品。事实上,它也呼应了西方监管者和政治家的担忧:数字市场倾向于垄断,科技公司囤积数据,滥用供应商,剥削工人,破坏公共道德。

早就该加强监管了。当中国开放时,政府对金融、电信和能源保持了扼杀性的控制,但却允许科技公司自由发展。中国的数字先锋们利用这种几乎没有监管的情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提供打车服务的滴滴出行,用户比整个美国的人还多。

然而,大型数字平台也利用他们的自由来践踏小型公司。他们阻止商户在一个以上的平台上销售。他们剥夺了送餐员和其他临时工的基本福利。党希望杜绝这种不当行为。这也是一个许多投资者都支持的野心。  

问题是如何做到?

中国即将成为一个政策实验室,一个无法追责的国家政权与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争夺21世纪基本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一些数据,政府称之“生产要素”,可能会像土地或劳动力一样,转为公共所有。国家可能会强制要求平台之间拥有互操作性(例如,微信不能继续阻止竞争对手)。令它们上瘾的算法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会损害利润,但可能使市场更好地运作。

但不要搞错,对中国不守规矩的技术行业的打击也是权力不受约束的表现。过去,党的优先事项往往成为既得利益的牺牲品,包括腐败的内部人员,而且受制于吸引外国资本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需求。现在,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布新规则,并以积极地执行这些规则。中国在监管方面的不成熟表现得很明显。中国的主要反垄断机构中只有50来人,但他们可以靠大笔一挥就摧毁整个商业模式。公司被剥夺了适当的程序,因此必须苦笑着忍受它。

中国的领导层花了几十年时间,成功地藐视了西方的自由经济学说。他们可能认为他们对科技行业的钳制是对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完善,一种将繁荣和控制相结合的蓝图,用以保持中国的稳定和党的权力。的确,随着中国人口开始减少,党希望通过国家指导来提高生产力,包括通过工厂自动化和形成城市巨型集群。

Photo by: Chris from Shenzhen, China via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重塑中国科技的尝试也很容易出错,可能会引起国外的怀疑,阻碍中国在21世纪向全世界出售服务和制定全球科技标准的雄心,就像美国在20世纪所做的那样。对增长的任何拖累都会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

更大的风险是,镇压将使中国国内的创业精神变得迟钝。随着经济从制造转向服务行业,在复杂的资本市场支持下,自然的风险承担行为将变得更加重要。中国的几个主要科技大亨已经从他们的公司和公共生活中撤出。觊觎者在试图模仿他们之前也会三思而后行,特别是由于镇压已经抬高了资本的成本。

创业公司放缓

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现在每美元的销售额相对于美国公司的平均折扣为26%。初创企业,例如通过地图应用从滴滴手中抢走打车业务的小公司,一直在蚕食这个政府的主要监管目标。但对大公司的打压非但没有使他们胆子变大,反而可能会感到风险。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创造性的破坏。中国的威权政府一直认为,他们可以控制破坏的程度。这场科技动荡是否会促进创造力,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