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A. Kupchan在《外交》杂志发表文章,中俄目前虽然结成了近乎联盟的关系,但是这段关系并非牢不可破。加美编译,仅供参考,不代表站方意见。

美国在寻找应对中国崛起的有效战略时,拜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美国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全球联盟网络,这个策略是正确的。
但是,即使拜登建立了一个对抗中国的联盟,他也需要通过削弱中国的国际伙伴关系来解决另一面的问题。拜登也许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但他可以通过引诱中国的主要合作者离开来限制中国的影响力,比如说,俄罗斯。
中俄伙伴关系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中俄之间的合作扩大了中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野心和影响力,包括在争夺全球机构控制权的斗争,以及在民主和非自由的替代方案之间的全球竞争中。
借助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俄罗斯也可以在全球舞台上大展拳脚,并为俄罗斯颠覆欧洲和美国的民主治理运动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中俄之间的联系,在牢固的表面下其实是有裂痕的。
这是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一个是处于上升期,自信且自律的中国,一个是处于停滞期且不安全的俄罗斯。这种不对称性给了拜登一个机会:为了在两国之间拉开距离,他的政府应该利用俄罗斯自身对中国小伙伴的疑虑。
拜登可以通过解决俄罗斯因为与中国合作所带来的脆弱性(实际上这也是在帮助俄罗斯自己),来鼓励俄罗斯与中国渐行渐远。
将俄罗斯从中国分裂出来,将同时遏制这两个国家的野心,使美国及其民主伙伴更容易捍卫自由价值观和制度,并在一个日益多极化和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世界中塑造一个和平的国际体系。
不平等的伙伴关系
中国和俄罗斯可能是形成了牢固的关系,但这也是一种非常实际的关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般都是单打独斗,更倾向于和其他国家建立公平的交易关系。然而,它对俄罗斯是个例外。
今天,中俄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联盟式”的关系,用普京的话说就是,这种联盟关系包括不断深化的经济关系,努力减少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共同使用数字技术来控制和监视中国和俄罗斯公民,并在世界民主国家中散播不一样的声音,还有国防合作,比如联合军事演习和俄罗斯向中国转让先进的武器系统和技术等。
俄罗斯向中国的倾斜伴随着它与西方的疏远,这种疏远随着北约的东部边界延伸到俄罗斯的西部边界而加深。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并对乌克兰东部进行军事干预后,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俄罗斯与中国的外联活动就在那时加强了。
中国也做出了回应,在与美国的经济和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向俄罗斯倾斜并扩大中国的影响力。自2013年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上台以来,他和普京已经会面或通电话约40次。
中俄关系以现实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两国都从中获得了相互或者各自的利益。这两个国家都试图扼制西方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野心的侵袭,两国的外交团队合作推进了他们这一共同目标。
这种伙伴关系使俄罗斯能够将战略注意力集中在西部边疆,而中国则专注于海峡两岸。俄罗斯从对中国的能源和武器销售中获得大量收入,而中国则在俄罗斯武器装备的帮助下为经济扩张提供动力并提高了军事能力。
但这两个国家并不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从历史上看,它们一直是竞争对手,而且它们长期竞争的根源也很难彻底消失。
俄罗斯对权力非常敏感,它清楚地知道,一个拥有约1.5亿人口且正处于疲软期的俄罗斯,无法与一个拥有近15亿人口且充满活力的中国相比。
中国如今的经济规模大约是俄罗斯的十倍,在创新和技术方面,中国处于完全不同的行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深入到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势力范围中,俄罗斯同时有理由担心中国对北极地区也有所图。
在这种不对称的前提下,俄罗斯仍然与中国为伍,这充分表明了俄罗斯对西方的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平衡只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俄罗斯不安的一个更大的根源。美国需要利用这种不适感,并要让俄罗斯相信,如果它对抗中国并向西方倾斜,那么它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会更有利。
这样的博弈并不容易成功。长期以来,普京通过利用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和对抗西方来加强他在国内的控制力。事实证明,他和他的亲信们太过固执,不愿意接受不以这种姿态为前提的外交政策。因此,拜登政府必须想尽办法接近俄罗斯,在试图引诱俄罗斯向西方靠拢的同时,不能默许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也不能允许普京向美国伸手。
拜登的挑战比尼克松总统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当时尼克松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并成功地搅乱了中苏关系,削弱了这个共产主义集团。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俄已经分道扬镳,尼克松的任务相对轻松,他只需要建立而不是引发裂痕,拜登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障碍,就是如何撬开中俄之间完整的伙伴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好的选择就是挑起中俄关系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奇怪的一对
中国和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夺领土和地位。两国之间的陆地边界有2600多英里,两国在领土、边境地区的影响力和贸易方面的争端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中国占据了上风,并取得了大部分的胜利。到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采取军事掠夺和胁迫性外交的混合手段,从中国手中夺取领土控制权,并强加剥削性贸易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上台后,为中国和苏联之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合作期扫清了道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共同承诺,两国于1950年缔结了正式联盟。数以千计的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到中国,分享工业和军事技术,甚至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计划。
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物资、军事顾问和空中掩护。双边贸易迅速增加,到十年末占中国对外贸易的50%。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宣称,两国拥有“亲密的兄弟关系”。苏联总理赫鲁晓夫称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事情”。
但是,这个联盟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就像它走到一起一样快。1958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开始分道扬镳。他们的决裂部分源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毛泽东试图动员农民,在国内外激起革命热情和社会动荡。相比之下,赫鲁晓夫支持温和的意识形态改变、促进工业化的社会主义以及国内外的政治稳定。
同时,两国开始争夺共产主义集团的领导权,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害怕世界上的共产党不相信他们,却相信我们。”
由于中国对明显有利于苏联的权力不对等感到不安,这种分歧被放大了。在1957年的一次演讲中,毛泽东指责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第二年,他向苏联驻中国大使抱怨说,“你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我们”。
按照毛泽东的理解,俄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赫鲁晓夫则将分裂的责任归咎于毛泽东。1959年,中国和印度军队在其有争议的边界上交火后,赫鲁晓夫评论说,中国“像公鸡一样好战”。在一次共产主义集团的领导人聚会上,他嘲笑毛泽东是“一个极端的左派,一个极端的教条主义者”。
两位领导人之间的决裂导致了中苏合作的解体。1960年,苏联从中国撤出了他们的军事专家,并中断了战略合作。在随后的两年里,双边贸易骤降了约40%。边界被重新军事化,1969年爆发的战斗几乎引发了一场全面战争。1970年代初,尼克松利用并加剧了这一裂痕,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这一过程最终使1979年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直到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才得以恢复。
试图交好
冷战结束后,中国和俄罗斯开始修补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的过程中,两国解决了一些剩余的边界争端,并于2001年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国逐渐加深了军事合作和贸易关系,第一条从俄罗斯到中国的石油管道于2010年建成。中俄开始在联合国保持统一立场,并在力图对抗西方影响的倡议上进行合作,例如在2001年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在2009年建立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经济集团。
在中国最高领导人和普京的领导下,这些双边合作的渐进式步骤得到了深化和加快,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俄罗斯与西方的裂痕,以及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也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动力。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类似于20世纪50年代中苏之间的密切联系。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军事合作的基础上,俄罗斯通过提供喷气式战斗机、最先进的防空系统、反舰导弹和潜艇,帮助中国解决首要的国防任务。
近年来,中国约70%的武器进口来自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的石油和天然气促进了俄罗斯的经济,减少了中国对脆弱的海上供应路线的依赖。俄罗斯现在与沙特阿拉伯相抗衡,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而中国已取代德国成为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
在两国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对抗国际机构中的自由主义规范,并宣传一种基于专制统治和国家控制信息平台的治理方案。在世界许多地方,俄罗斯的虚假信息运动和情报行动与中国投资所提供的胁迫性杠杆相结合,支持非民主自由政权。
这种跨越多个层面的合作令人印象深刻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基础上,缺乏相互信任的基础,就像冷战初期的中苏伙伴关系一样。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密切关系是高度个性化的,容易受到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之间变化无常的关系的影响。
今天,中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不可预知的关系。在冷战的第一个十年里,俄罗斯在国内外寻求稳定,而中国则倾向于持续革命。今天,中国依靠国内和国际的稳定快速崛起,而俄罗斯则在边界之外的地区施展拳脚,促进混乱。
在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在伙伴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引起了中国方面的不满。今天,中国占了上风,明显的力量不对等同样使俄罗斯感到不安。
俄罗斯对这种权力差距尤其难以接受,看起来像中国领导人的跟班并不利于普京的国内形象,因为他的政治品牌依赖于他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努力。但两国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而且越来越明显。
与中国的贸易占俄罗斯全部对外贸易的15%以上,而与俄罗斯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左右。而且,随着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正在加剧。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约有600万俄罗斯人与中国东北三省约1.1亿中国人隔境相望,这个远东地区现在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商品、服务和劳动力。
著名的俄罗斯分析家德米特里·特列宁(Dmitri Trenin)甚至猜测这一地区可能被“中国人接管”。
两国已经很久没有为边境领土和影响力问题公开争吵了。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在两国的政治文化中都根深蒂固,可能会重新点燃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南华早报》最近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俄罗斯的示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忽略了自17世纪以来就已经界定的中俄敌对关系。”
就像其他地方一样,由新冠的中国血统引发的反华情绪也在俄罗斯发酵,但其实这种偏见早在疫情之前就存在了,部分是由毛泽东在六十年前抱怨的同样的种族偏见所引发的。

俄罗斯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依赖使它越来越多地暴露在中国的胁迫性杠杆之下,并加深了俄罗斯对出口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的销售占俄罗斯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占联邦预算的三分之一。随着世界转向可再生能源,这很难代表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欧亚大陆传播投资和基础设施,但这个倡议大多绕过了俄罗斯,为它带来的好处很少。近年来,只有少数几个新的边境口岸开放,而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也是微不足道。
俄罗斯试图把他们自己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联系起来,但这两个系统是相互竞争而不是相互补充的。2017年,欧亚经济联盟向中国提出了40个交通项目,但中国方面拒绝了所有这些项目。
俄罗斯外长去年没有出席关于“一带一路”的高级别会议,据关注中俄关系的分析家安库·沙阿(Ankur Shah)表示,这表明俄罗斯“不再觉得有必要在中国的‘一带一路’面前低头”。
中国已经成功取代了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经济力量,而中国对开发高纬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航道的兴趣(中国称之为“北极丝绸之路”),对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构成了明显的挑战。中国的北极计划表面上是对俄罗斯计划的补充,但正如欧洲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一样,相互竞争的愿景在俄罗斯引发了不安。
同时,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国防关系已经失去了一些早期的势头。中国军队受益于俄罗斯的武器转让和武器技术,而俄罗斯也欢迎由此带来的收入和军事合作。然而,中国自身国防工业的进步(部分是由于中国公司窃取了俄罗斯的武器技术),使得中国正在减少对俄罗斯进口的依赖性。
中国购买中程导弹(表面上是为了对抗美国的前沿存在)也对俄罗斯领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而且,俄罗斯无疑在密切关注中国不断扩大的洲际导弹库以及在中国西部建造的新发射井。俄罗斯一直在帮助和怂恿的中国军事现代化,但也许会以自己为代价。
帮助俄罗斯自救
如果俄罗斯被吸引到西方国家,这不会是因为美国的提议或利他主义,而是因为俄罗斯政府对追求长期利益的客观评估。美国提出的俄罗斯减少与西方的紧张关系的建议本身并不会成功,毕竟,普京依靠这种紧张关系来证明他的铁腕政治控制力。相反,美国面临的挑战是改变俄罗斯政府更广泛的战略考虑,美国需要证明的是,与西方合作可以帮助俄罗斯解决因与中国的紧密伙伴关系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脆弱性。
美国的第一步应该是放弃美国战略中“民主与专制”的框架。美国及其意识形态伙伴当然需要确保他们能够为公民提供服务,并胜过非民主自由的政权。
但是,用过于明显的意识形态术语来描述这场竞争,只会使俄罗斯和中国走得更近。相反,拜登政府应该与俄罗斯诚地讨论美俄之间利益重叠的领域,包括涉及中国的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和美国在许多方面仍有分歧。但是,美国不应该满足于继续疏远,而应该尝试在广泛的问题上找到与俄罗斯的共同点,比如战略稳定、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这种对话,即使没有迅速进展,也会向俄罗斯发出信号——除了与中国结盟外,它还有别的选择。
拜登政府应呼吁民主盟友与俄罗斯进行类似的对话,他们也可以探究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并强调中国的日益强大是以牺牲俄罗斯的影响力和安全为代价的。鉴于印度与俄罗斯的长期关系及印度对中国意图的怀疑态度,印度是向俄罗斯说明保持战略自主性的好处以及与中国关系过于密切的潜在危险的理想说客。为了鼓励印度去游说俄罗斯,美国应该放弃目前对印度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的制裁。
美国及其盟友还应该帮助减少俄罗斯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依赖。虽然中国现在是俄罗斯最大的单一贸易伙伴,但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额远远超过与中国的贸易额,几乎占俄罗斯对外贸易的40%。
拜登的决定实际上为有争议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开了绿灯,这条管道将把俄罗斯的天然气输送到德国,这是一项明智的投资,鼓励俄罗斯和欧洲之间建立更深的贸易联系。尽管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必要回应,但它们客观上也产生了将俄罗斯进一步推入中国经济怀抱的效果。
因此,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在引入新的制裁前应三思而行,并应制定一套明确的步骤,让俄罗斯拥有说服美国缩减现有制裁的空间,包括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东部的冲突,以及控制俄罗斯对美国网络的攻击。
美国和合作伙伴也应表明,他们愿意帮助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帮助俄罗斯的经济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就近期而言,这项任务需要分享收集甲烷的最佳做法,协助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绿色替代品,并采取其他措施来限制俄罗斯的温室气体排放。
从长远来看,美国应该帮助俄罗斯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普京从未采取的步骤,普京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他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很少分享技术,因为它是一个索取者,而不是一个给予者。美国应该抓住机会,与俄罗斯分享技术知识,以促进俄罗斯向更环保、多样化的经济转型。
美国应该在拜登和普京6月在日内瓦会晤时发起的关于战略稳定对话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俄罗斯违反了《中程导弹条约》,促使美国在2019年退出了这项条约。美国和俄罗斯现在需要为它们自己迫在眉睫的导弹竞赛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同时推动中国接受一项后续协议,对中国庞大而多样的中程导弹库进行限制。
即使三方协议无法达成,但鉴于中国传统上不愿意签订军备控制协议,试图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做法可能会暴露中俄之间的裂痕,俄罗斯在将中国拉入与美国关于防扩散的对话中也有既得利益,这个对话涉及伊朗和朝鲜的核计划,而美国和俄罗斯的利益在这两个国家是一致的。
北极是另一个方面,美国可以帮助俄罗斯看到唆使中国日益增长的野心的战略弊端。气候变化显著提高了高纬度地区的可进入性,促使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战略重要性产生了新的兴趣,并使俄罗斯对中国宣布它是一个“近北极大国”感到不安。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个地区几乎没有一致的看法,但通过北极理事会和双边对话,他们应该制定一套更有力的道路规则来管理北极地区的经济和军事活动,并解决他们对中国计划的共同担忧。
最后,美国应该鼓励俄罗斯遏制中国在发展中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包括中亚、广大的中东和非洲。在大多数地区,俄罗斯的政策经常与美国的利益背道而驰,俄罗斯仍然视美国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然而,随着中国继续扩大经济和战略影响力,俄罗斯将会看到,削弱俄罗斯影响力的往往是中国而不是美国。美国应该提出这个理由,使得俄罗斯和美国的利益更加一致,并为协调地区战略创造机会。
鉴于目前困扰俄美关系的对立和不信任,美国政府需要时间和有目的的外交活动来改变俄罗斯的战略考虑。俄罗斯很可能继续坚持目前的路线,直到普京最终离任。但鉴于中国地缘政治崛起的速度和范围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现在是时候播下中俄分裂的种子了,特别是在普京离任后将执掌大权的俄罗斯年轻官员和思想家中间。
如果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不止于台湾海峡,而且不能再依靠俄罗斯稳定的军事和外交支持,那么美国有效和平地管理中国崛起的努力就会大大推进。目前,中国能够专注于在西太平洋和更远地区的扩张,部分原因是它的大陆边界相对太平,并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
美国明智的做法是投资于一项长期战略,通过撬动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来打破这种平衡。这样做将是建立多元秩序的重要一步,并能阻止中国政府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的潜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