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美国也有“天才班”?养娃带你实地了解中小学教育(二)|细说美国

[细说美国]系溪边愚人在《加拿大和美国必读》公众号开设的独家专栏,版权️归加美必读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重视提供机会,重视机会均等,也不排除向弱势倾斜

说到机会,美国非常强调机会均等。然而,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为了尽可能公平,美国社会经常有向弱势倾斜的情况。


Photo by Jeswin Thomas on Unsplash

记得在国内读小学时,每天早上喇叭里说话的播音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伶牙俐齿的学生。我问女儿他们学校谁是播音员,结果被告知没有固定的播音员,而是高年级全体同学轮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唯一有额外机会的是特殊班里那些说话“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会组织他们利用早广播为全校做一些朗诵表演。我读小学时做了三年播音员,深知搞点特殊节目不容易。当然这也和我们那时对很多事情过分严肃对待有关。但不管怎么说,老师为我们那些挑出来的,有点“才华”的学生排节目都非常辛苦,组织这些“问题”学生准备节目那得花多少心血啊。

我第一次听说这事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美国学校重视机会均等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面,比如每个学年都重新分班,让孩子们有机会与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交朋友。还有,双胞胎或更多胎的,没有特别原因,一定不分在一个班。类似的例子不少,总的原则就是,要创造机会,更不要浪费现成的机会。回想我们小时候国内小学6年,班级组成就没变过。

不知道我就读的小学分班情况有没有代表性,我们当时几个班级是按照新村分班的,而每个新村又各有特色,结果就是某个班全部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某个班全部来自工人家庭,某个班是带农民色彩的,某个班有相当部分来自部队家庭。

像这种来自不同新村的,如果打乱,不就提供了很多了解不同背景家庭的机会吗?还有,我们班主任是跟班的。我的班主任从我们入学到毕业,从来没换过。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当时我们学校班主任老师分三种,一种是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第二种是一年级到三年级。再一种是四年级到六年级。你有没有机会四年级换班主任取决于你入学那年是哪种班主任老师。

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我的班主任老师特别要强,组织了一些连校领导都不敢想的活动,给了我很多非常特别的机会。如果不是她,我的小学生涯会完全不同。但是,我也意识到,我们那时候绝对不是机会均等的,机遇的成分太大。

当然,我们没有机会得到“多样化”的班主任对所有人都是损失。我至今还记得我被查出近视后,那个“农民班”的班主任问过我一句话,“你说为什么我的班里没有近视眼?”我猜测地半问半答:“因为他们看绿色的时候多?”老师笑了:“因为他们从来不读书。”虽然这个老师从来没教过我,但我很喜欢她,因为她的一些作为告诉我她是一个有人生智慧的人,一个有趣的人。我们之间很有默契,包括上面的对话,我知道她是在用一个“不正确”的答案教我什么。可惜的是,当时的小学没有提供我们直接接触“农民班”孩子的机会。

几个让我感动、感慨的故事

(1)老师的“不耻下问”

女儿小时候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我们当然就为她提供条件,日积月累,她几乎成了动物百科全书。 三年级的一天,老师课堂上讲动物的内容。美国小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各样,甚至是奇奇怪怪的问题,思维之活跃超出大人的想象,这个我去女儿班里给孩子们讲中国春节传统时领教过。那天就有很多问题老师回答不了,是女儿救的场。事后老师对我说:“他们问题那么多,我哪里懂啊!我干脆就把课堂交给她了。”


Photo by Agence Olloweb on Unsplash

老师说得那么自然,高兴,我倒是愣住了。一方面为老师的坦然吃惊,另一方面,我又为老师的“不耻下问”感动。不禁想起自己读小学时学校里的传说:一般老师都不愿意教那个学生都是来自高知家庭的班,有时教那个班的老师病假都没有人愿意代课,因为这个班的孩子动辄会说,“老师,你讲错了!我爸爸说过是这样的……”我们小学时的经历都是,老师不会承认自己错了或不懂。

(2)呵护任何一点点“火花”

女儿4年级班主任M老师在与我的一次谈话中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个孩子非常有创造性,一定要好好呵护。原来,女儿把一个特大号回形针改形成一个卡片架。

我心里说,这不就是我吗?我经常有创造性的点子啊,而且真的看见自己的一些想法出现在新产品中。老师看出我没太当回事,着急地反复对我强调孩子的创造性非常难得,让我再一次体会到M老师对学生视若己出的那份在意。这种在意在美国的教育者中很普遍,很多后来成为体育明星的人都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天赋被老师或教练及时发现。

我最感慨的是,有的教练会告诉家长,必须去找水平更高的教练了,否则就耽搁了孩子。今天码字至此,才忽然想到,我早就忘了老师这个郑重其事的关照了,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没有扼杀了什么。

(3)老师鼓励学生做生意

女儿喜欢做点小手工,小学二、三年级时曾照一套模版,把小珠子串起来做小动物挂件。班上好几个同学喜欢,女儿就做了送给他们。五年级时有个小男生看女儿和她一个闺蜜用彩线编织的手链不错,主动出价收购然后拿去卖。消息传到老师那里,一位老师(不是班主任)马上借给女儿一本书,标题大致意思是teen女孩如何创业,如何成为企业家。

我当时对家人开玩笑说,美国老师怎么不是督促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鼓励不务正业。不知是不是那本书的作用,反正女儿和闺蜜开始做生意了——卖珠子动物挂件。我是事后才知道的,那时候她们已经做了几笔生意了。我直呼开价太高。她们自己也意识到了。其实价格高是因为当初收购的那个小男孩开价太高。但是,他只付了一半款,后来就一直“忘记”带钱了。这等于半价了。

因为客户都是同学,中途降价对早先的客户难以交代,两个孩子很为难。我也想不出好主意。没想到两个孩子脑风暴两周后,推出了套餐销售,等于变相减价。我心里大呼厉害,也意识到做生意还真锻炼人。那个小男孩一直“忘记”带钱,也让女儿学会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遇上小朋友买东西说没带钱,她就说放心吧,这一件一定替你留着,等你钱带来了再给你。这期间,我们就是做供应商,没有干预孩子的任何运作。

记得有一次接到一个“大单子”,某个颜色的缎带不够了。孩子她爸抢在商店关门前几分钟带着女儿完成了“进货”。后来就看见女儿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记得家门口为孩子过马路拦车子的“过路护卫”也买了好几个小动物挂件。我心里说这主要是为了鼓励孩子吧。本来圣诞节时我就会让孩子给“过路护卫”也送一份礼,那一年送礼的原因又多了一个。

校长、老师都强调不要让学生超负荷

美国学生三年级开始参加州统考。这个统考主要是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个人没什么影响。女儿三年级第一次考试日子临近时,校长给每个家长发了封信,叫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不要给额外的作业,却只字不提如何设法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一些。

从这封信中我了解到美国家庭作业的标准是一个年级每天十分钟作业,读几年级就是每天几十分钟作业。如果都符合这个标准的话,那么到高中最后一年十二年级时,每天也不过是两个小时的作业。我曾经读到过报道,教育学家倡导,研究数据也证明,五年级之前的孩子要让他们玩够了才能保证心智正常发展。所以作业量不能太大。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大概是6年级学年结束时,女儿暑假前最后一天带回的成绩单信封里有一篇文章的复印件,标题是Doing Nothing Is Something (什么也不做是很重要的),副标题是The overscheduled children of 21st-century America, deprived of the gift of boredom (美国21世纪日程安排超满的孩子被剥夺了百无聊赖这样的礼物)。我把文章缩减删节,大致翻译如下与大家分享。

暑假到了,好激动。想起自己儿时的暑假,没什么事情可做,即使去夏令营也无非是瞎玩,很无聊的夏天。但也正是这些造就了我,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无聊之时,正是我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不相信不经历无聊就能写出诗、作出曲,能成为演员。相反,我们需要相当多的无事可做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阶段中,悄声移动的时间滑轮,点燃我们的创作欲,滋养我们具创造性的灵感。

于我看来,这也是今日美国孩子的生活中最悲哀的事情之一。足球联赛,表演课程,补习班,等等,孩子们的日程排得和我们一样的超满,而这是很说明一些问题的。这情形已经糟到家长不得不刻意留出不安排任何活动的时间。今年初,新泽西州的特优学区Ridgewood(注:该学区在全美名列前茅,房价非常贵)宣布了一个家庭之夜,这一晚没有家庭作业,没有体育运动的练习,没有学校的课外活动。我以为这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没想到的是,这不是每周一个晚上,而就是唯一的那么一个晚上。大量心理研究显示,被我们称为“什么事也不做”的时间,正是人经历其最佳思维的时候,正是创造灵感来造访的时候……

我把文章递给女儿,她读后大为赞赏。我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感慨老教师的慧心。现在还有几位家长能真正明白个中道理。其实美国也有不少孩子超负荷努力的事例,最普遍的就是运动尖子,特别是那些冲刺奥林匹克等世界顶级竞赛的。

还有就是在奥数、奥物、奥化或拼字等比赛中冲刺到顶尖的人。但是,美国强调的是,第一,孩子的确有天赋。第二,是孩子自己喜欢,而不是为了家长。这样的原则体现在很多项目中,甚至包括公立磁校高中的录取过程中,这个后文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