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发表文章,称中国成为世界的一股主导力量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拜登把两国的关系定性为零和博弈的关系,强迫盟国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然而考虑到失去中国这个贸易伙伴的巨大损失,一些国家不见得会选择美国,作者认为美国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美国内部的经济发展,并努力成为一个成功且开放的世界经济领导者,通过这种方法吸引而非强迫其他国家站在美国这一边。加美编译,不代表本站观点。

长期以来,乐观者一直希望,通过将中国纳入全球经济,将会使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并带来政治改革。
作为总统,特朗普抨击这种观点是软弱的。
现在,拜登正在将特朗普的狂轰滥炸,转化为一种将美国与中国对立起来的理论,他表示,这种对立政治体系之间的斗争,只能有一个赢家。
自尼克松访华以来,特朗普和拜登共同策划了美国外交政策50年来最戏剧性的转折。
拜登及其团队的信条是,中国“对共存不感兴趣,对主导地位更感兴趣”。美国政策的任务是削弱中国的野心。美国将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与中国合作,比如气候变化,但在其他地方对抗中国。这意味着在国内增强实力,在国外与盟友合作,以补充经济、技术、外交、军事和各种软实力。
拜登的新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实力摆在面前,乐观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驻守南海,在香港实行党治,威胁台湾,与印度发生冲突,还试图在国际机构中颠覆西方价值观。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战狼外交”外交感到震惊。
但拜登理论的细节也有很多令人担心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它不太可能奏效。
第一个问题是拜登如何定义威胁。由于华盛顿的政治支离破碎,他似乎觉得他需要珍珠港精神来帮助重新点燃国家的目标感。这是个误判。
确实,共和党人总是喜欢把中国描述为软弱的,虽然每次他们声称总统选举结果被盗的时候,都在做着像中国宣传者一样的工作,然而,共和党人不太可能因为拜登的国内议程封面上印有“中国”一词,就开始支持他。
更糟糕的是,拜登越是用激烈的言辞来激励美国人,他激励盟友以及印度和印尼等新兴大国的任务就越难完成。他把这种关系说成是零和博弈,向他们展示的是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摩尼教式的斗争(摩尼教认为,世界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关系,与零和博弈的观点相似),而不是寻求共存。
唉,在这一点上,他高估了美国的影响力,低估了潜在盟友背弃中国所要遭受的损失。
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无论美国做什么,中国都将成为主导力量,它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且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商品伙伴,伙伴数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德国作为欧洲的出口大国,它的目标是,即使在政治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与中国的商业联系。

在东南亚,许多国家把安全寄托在美国身上,把繁荣寄托在中国身上。如果被迫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做出选择,一些国家可能会选择中国。
拜登今天不该把决定强加给其他国家,而是需要赢得他们的支持,而他最好的机会是让美国证明它可以在国内繁荣发展,并成为一个成功和开放的世界经济领导者。
在这一点上,拜登的计划细节也令人担忧。美国政府没有利用自己作为全球规则倡导者的优势,而是利用中国的威胁来推进国内议程。他的理论充满了产业政策、政府干预、规划和控制。令人不安的是,这与中国正在追求的脱钩是类似的。
想要知道这可能带来的后果,请看政府上个月发布的关于半导体、电池、稀土和重要药物成分这四条关键供应链的报告。这份报告不仅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这些行业,它还支持工会代表、社会正义和几乎所有其他方面,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报告。
这份报告可能预示着拜登将提议利用补贴和监管等措施,确保就业和生产留在美国境内。
拜登的计划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取舍,他对中国的攻击的核心是中国对人权的侵犯,特别是对维吾尔族在新疆受到拘禁和强迫劳动。他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是转向可再生能源。
然而,至少在短期内,这两者是纠缠在一起的,因为用于太阳能发电的45%的硅都来自新疆。
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拜登中国主义的软保护主义。这有利于在位者但却不利于竞争,可能会拖累经济,而非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的“新月计划”(即阿尔忒弥斯计划,是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进行中的一项国际合作太空探索计划,目标是重返月球并建立长期科研点,并且最终登陆火星)很受欢迎,主要是为了显示美国比中国更有优势。然而,它的活力恰恰在于,它允许SpaceX和蓝色起源等私营公司在竞争中大放异彩。
第三个问题是,拜登的说辞将使美国的盟友更加警惕。如果与中国断绝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在美国创造良好的工会工作,那么盟友会问自己,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拜登的计划是一个错失的机会。如果美国想阻止中国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建全球秩序,它应该捍卫一直以来对美国有利的那种全球化,这种方式的核心是贸易和多边体系,体现了开放和思想自由流动所创造出的优势。
如果美国真的想在亚洲对抗中国,它就该加入在2016年退出的泛亚贸易协定。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美国可以在环境和数字贸易方面寻求新的协议。
美国还应该为加强西方秩序的理念提供资金和影响力,比如针对未来疫情的疫苗计划、数字支付系统、网络安全以及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抗衡的基础设施计划。
一个更加自信的美国应该确认是什么让西方变得强大,而不是复制中国的技术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