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36Kr报道,京东已于近日领投潮流零售生态企业KK集团新一笔融资。 除京东外,部分新老股东也有跟投,全部融资额约为3亿美金。投后估值约30亿美金,折合人民币近200亿元。
KK集团创立于2015年,是国内领先的潮流零售企业。KK集团旗下目前拥有主打极致性价比的迷你生活集合品牌“KK馆”、生活方式主力店品牌“KKV”、美妆一站式品牌“THE COLORIST 调色师”及全球潮玩集合品牌“X11”等多个品牌。
凭借“创新突破+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打法和强有力的执行,KK集团在新零售领域成为了别具一格的存在,它快速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又快速地扩张门店,资本也在不断追捧这个迎合年轻人的企业。
KK集团是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并获得资本的青睐的?KK集团是否能撑起200亿的估值?
靠网红打卡走红,门店迅速扩张
KK集团近两年孵化的品牌切入的领域虽然有所差别,但是这些品牌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面积大且位于一二线城市商圈、具有创意,高颜值设计迎合年轻人的喜好与需求、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迅速出圈、部分品牌门店扩张速度快。
体验过KKV的网友说,KKV有着20000+的SKU品类,是一个扩大版的名创优品。

加美财经选择了一家位于武汉楚河汉街商圈的KKV主力店进行体验,观察其与名创优品的差异化。
KKV明黄标志性的Logo和富有设计感的大店面装潢快速锁定了人的眼球。这是一家有足足三层店面的KKV主力店,店内不少产品货柜标有“人气王”、“断货王”、“网红爆品”等标签,许多商品采用集装箱式的货柜陈列,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KKV的大店面选址、室内标志性潮流视觉创意空间、采购的爆品潮货和集装箱主题的“网红打卡地”,这些与名创优品的小空间店面、简约的装修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KK集团的其他品牌虽然切入领域不一样,但是总体设计特点与KKV是相似的。主攻年轻人阵地的KK集团,其品牌宣发阵地也在小红书、抖音、B站等年轻人常用的社交媒体上。

在这些社交软件上只要搜索KK集团旗下的品牌名称,就会出现大量的探店图文或者探店视频,这种宣传使得品牌知名度在年轻人中迅速打开。高调出圈后,KK集团进行了快速的扩张。
2019年,KK集团创立KKV和THE COLORIST调色师两个品牌。THE COLORIST调色师于2019年10月在广州、深圳两地落地双首店,旋即火遍中国,截至2020年12月,THE COLORIST调色师全国实体店数量已经超过300家,平均面积为1000平米。
2020年KK集团孵化的国内首个全球潮玩集合品牌X11在上海首次落地,2021年,X11全球旗舰店于中国上海、成都、东莞、武汉、沈阳落地。
利润率极低却融资不断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KK品牌店在疯狂扩张。如此高调的破圈和疯狂的扩张,KK集团真的赚到那么多钱来圈地吗?
KK集团最新对外融资给出的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集团全年营收约为6.4亿元,净利润只有575万元;2020年1月至10月的营收为17亿元,净利润732万。
2020年1至10月的营收是2019年营收的2.6倍,其增长来源于KK集团2020年店面扩张带来的业务营收增长。但是其利润没有相应的增长,而且,2019年的净利润率只有0.8%,2020年1月至10月的净利润率更低,只有0.4%,呈下降趋势。
为什么利润率如此低,这与品牌店高昂的门店成本与极低的坪效、持续扩充的SKU有很大的关系。KK集团的品牌店几乎都是位于发达城市的商圈地带,动辄上千平米的门店面积无不显示出昂贵的租金和门店成本。而KK主打极致性价比,零售的商品毛利并不高,这使得坪效很低。
自2019年开始,KK集团就开始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融资,融资和扩店交叉进行。
2019年3月份,KK集团宣布完成4亿元C轮融资,资方为eWTP科技创新基金、洪泰基金,这轮融资为KKV的创立扩张奠定了资金基础。
2019年10月THE COLORIST调色师爆火,随后便完成1亿美金D轮融资,投资方为五岳资本、经纬中国、eWTP科技创新基金、黑藻资本。
2020年7月又完成了10亿元E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黑蚁资本、渶策资本跟投,此外经纬中国等部分老股东也继续跟投,这一年X11诞生。
今年7月,京东又领投了KK集团3亿美金,看来资本十分青睐这个新零售物种。在资本的帮助下,KK也的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扩张,公开信息显示,KK集团旗下的品牌门店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近100多个城市。
KK集团的隐忧
那么KK到底值不值200亿的估值?KK面临着哪些自身难题。
KK集团并不能因为暂时有资本的加持就高枕无忧,其内部依然存在一些隐忧。
第一个隐忧就是网红店普遍面临的问题:红的快,凉的快。其个性化的设计与理念吸引到了年轻人的眼球,迅速成为火热的网络打卡地,但是一旦这个热度一过,人流和消费就会面临一个大的下跌。
以位于广州北京路店的KKV门店为例,KKV刚开业时1个月200万的业绩,仅过2-3个月其业绩就腰斩跌到100万。加上租金55万,其他人工水电运营费用20万,业绩抵不过门店运营费用,每个月还要亏损几十万元。
第二个隐忧是关于产品。从本质上看,KK的品牌店就是披着潮流外衣的综合零售店,KK品牌店不管多么光鲜好看,终究是要卖产品的。
流量高效转化,靠的还是产品。加美财经在KKV店观察到,KKV店有一些KKV自营产品,但是并不多,店里经营的产品大多数还是“大路货”,产品上没有很强的壁垒和差异化。KK集团在选品类别上与其他集合店还是存在较高重合度,并无特别的差异。
在产品价格上,价格和超市的差不多,但是租金却是超市的好几倍,加上店面急速扩张带来的大量SKU高额成本,这些都可能带来其他问题。
几经折腾的KK集团,尽管颇受资本青睐,但靠融资“续命”肯定不是长久之计。KK集团在产品上与同行集品店相比没有突出优势,规模发展主要依靠外部投资,这样发展下去存在一定的隐患,资本一旦停止输血,KK集团难保不会陷入经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