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纽约市市长初选进入最后阶段,不平等和犯罪问题成焦点

据彭博社报道,纽约人周二(6月22日)采用了一个新的投票机制,从史上最多样性的候选人中选出新的市长,这位新市长必须把这个城市从一年多疫情的痛苦中带出来,阻止枪击事件的发生,恢复生活质量。

 Photo by Chris Barbalis on Unsplash

 该市压倒性的民主党多数意味着,无论选民周二选择谁作为他们的提名人,都可能选出第一位女性、第一位亚裔美国人或第二位黑人来担任他们的市长。

在过去几周的竞选活动中,犯罪和不平等是主要问题。在暴风雨天排队的选民们说,街头和地铁犯罪让他们觉得自己穿越回了20世纪80年代。然而,许多人也表示,希望这位格雷西大厦(市长官邸)的新住户能更好地反映美国这个人口最多城市的种族融合。

候选人在其他方面也很多样化,包括13名民主党候选人中的前警察埃里克·亚当斯、前总统候选人杨安泽、官员凯瑟琳·加西亚和玛雅·威利,以及花旗集团前高管雷·麦奎尔。

而且,纽约人在市长选举中首次面临排序选择投票,他们必须按照偏好的顺序选择五位候选人。由于大量的缺席投票和复杂的计票系统,最终的获胜者可能要到7月中旬才能知道。

在竞选的最后几个月里,犯罪和治安成为竞选焦点。随着纽约远离大流行病和抗议活动的夏天,围绕警务的辩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城市重新开放,关于纽约市警察改革的讨论和为警察提供资金的呼吁(这是在乔治·弗洛伊德谋杀案发生后出现的)让位于对枪击和暴力犯罪的关注。

“现在就像回到了80年代,这里很不安全”,西哈林区的选民小威利·卡洛斯说,他提到了枪支暴力和涂鸦。“我在凌晨1点、2点去上班,即使是我这种体型的人,也得小心。”

根据纽约市警察局的统计,该市总体上犯罪率有所下降,但2021年的枪击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4%,仇恨犯罪也增加了一倍多。

在最近的民意调查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布鲁克林区区长亚当斯将犯罪问题作为其竞选的核心,帮助其在竞选中保持领先地位。

亚当斯在从政前曾是纽约市警察局局长,他呼吁恢复去年因被投诉过度使用武力而解散的便衣特遣部队。他建议纽约市可以恢复某种形式的拦截和搜身,这项政策在被发现过度针对有色人种后被放弃了。

在2020年参加民主党总统初选的科技企业家杨安泽起初支持削减警察预算,但后来又支持推动更多警察来打击枪支暴力和反亚裔仇恨犯罪。一个代表纽约警察局局长的工会支持他竞选市长。前环卫专员加西亚一直表示希望保持纽约警察局的预算不变,同时要求对警察进行改革和加强纪律。

Photo by Sachyn on Wikimedia Commons

同时,纽约市长白思豪的前顾问、投票率最高的进步派候选人威利建议从警察预算中削减至少10亿美元。她建议将这些钱重新投资于社区和社会服务,她说这将解决犯罪的根本原因。这一呼吁呼应了任期内的白思豪未兑现的承诺。

许多选民不希望看到对警察部队的大幅削减,即使他们支持纽约警察局更好地约束警员,实行更多的问责。他们担心,如果街上和交通站的警察减少,犯罪率就不会下降。

74岁的退休教育工作者查尔斯·科布林说:“我现在不坐地铁了,因为发生了很多(犯罪)事件。而且我希望看到更多的警察在地铁和街道上。” 他的妻子,70岁的海琳补充说:“我花了很多钱在Uber上”。

选民们说,他们也很高兴能帮助选出纽约历史上第二个非白人市长。大卫·丁金斯此前是唯一一位非白人纽约市长。

在民意调查中领先的四位候选人是黑人、亚裔、女性,或者黑人女性。

布鲁克林建筑师安德烈·诺克斯说:“我认为这很简单,我们已经准备好让一位女性来展示城市的领导力。而且我认为他们三个都是真正伟大的、高度合格的候选人。”诺克斯将加西亚、威利和进步人士戴安娜·莫拉莱斯排在她的选票上。

该市还在尝试对市长选举以及市议会议员、区长和市审计长的选举进行排序选择投票。在曼哈顿地区检察官的选举中,选民将只选择一名候选人,这是一项州选举。

排名选择系统允许选民按顺序选择他们最喜欢的五个候选人,而不是只选择一个。如果选民的第一选择未能赢得头名,此人在第二名的选票将被计算在内。支持者说,尽管在美国最大的城市推行重大的投票改革会带来混乱,但该系统允许选民在选举过程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众议员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尔特兹(AOC)周二宣布,市主计长斯科特·斯金格是她的第二选择,他的竞选活动因性骚扰指控而受损。AOC早些时候确认她支持威利。

据悉,当天选举委员会将宣布第一轮计票的非官方结果。一周后,选举委员会将宣布随后的几轮投票,包括提前投票和选举日投票数据,但这些也将是非正式的。以后每周将进行一轮,直到所有缺席的选票都被计算在内,最后的结果最迟将于7月12日公布。

尽管竞选资金充足,但麦奎尔一直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他在周二与格温·卡尔一起参观了投票站。格温的儿子埃里克·加纳在2014年死于警察扼喉,这一死亡事件点燃了“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