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初创企业正在取消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计划,有些则将目光转向了香港,因为在蚂蚁集团370亿美元(约合2424.6亿人民币)的上市计划停止后,监管机构加强了对IPO申请的审查。

根据路透社对交易所文件的审查,自蚂蚁集团11月终止IPO以来,已有超过100家公司主动撤回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申请。
银行家和公司高管表示,这次史无前例的撤回是在监管机构大幅加强对上市前景的审查的背景下发生的,审查可能导致IPO延迟、直接拒绝上市甚至进行处罚。
争相撤回IPO申请的现象让人对中国IPO的质量以及承销商所做的尽职调查的稳健性产生了质疑。
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将威胁到中国与香港和纽约等全球上市交易所竞争的雄心,而此时中国政府也在考虑建立一个新的交易所来吸引海外上市公司。
中国在近两年前推出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采用美国式的注册和披露为基础的IPO制度,目的是劝阻中国的初创科技公司不要在境外交易所上市,并加快在境内上市步伐。这项改革去年扩展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
但一位直接了解监管机构思路的银行业人士表示,蚂蚁的IPO在监管机构对其部分业务表示担忧后被暂停,这让监管机构的注意力转向了风险控制。
这位拒绝透露身份的银行业人士表示:“监管机构要求承销商进行更严格的尽职调查。”
他说,保荐人或IPO主承销商正在撤回一些申请,因为担心受到惩罚,因为“没有一个项目是完全没有一点问题的”。
20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全球第四大热门上市地,IPO募集资金达200亿美元(约合1300亿人民币)。根据路孚特(Refinitiv)的数据,其排名在今年第一季度下降到第七位。
原子创投(Atom Venture Capital)合伙人冯一鸣说:“中国存在技术泡沫,是时候进行清理了。”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均未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总部位于上海的云计算初创企业道客云(DaoCloud)今年曾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进行IPO,但现在正考虑在香港上市,这受到申请延误的可能性的阻挠。
道客云的创始人陈齐彦表示,IPO申请者“现在面临很多监管不确定性,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计划B。”
对于其他没有立即计划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来说,首要任务是寻求新的私人资金。
总部位于深圳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欧资本(China Europe Capital)董事长张俊表示:“几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约合65亿人民币)的初创企业,已经向我提出了自己的商业计划,并寻求融资。”
交易所数据显示,已经搁置上市计划的亏损科技独角兽包括依图科技、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位于北京的Prospect Avenue Capital创始合伙人廖明表示,许多中国初创企业现在面临着IPO的坎坷之路,其中有些正在努力“展现其可持续增长的潜力”。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上个月敦促承销商加强对首次公开招股候选人的审查,誓言要惩处那些试图将“病态”公司推向市场的人。
银行家们说,证券交易所现在开始进行现场检查,仔细研究IPO申请,并用很多问题轰炸保荐人,这种做法在以前并不常见。
此外,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披露他们的个人银行账户,并解释大额交易。
一位银行家说,因此,平均等待时间从6个月推迟到12个月,造成了100多家公司积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等待上市。
新的IPO制度吸引了许多寻求迅速上市的公司,一位有几笔IPO交易被卡住的投行人士说:“现在,监管机构正在用无情的细节关注和现场检查来恐吓他们离开。”
“这违背了IPO改革的目的,即赋予市场评价企业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