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温哥华一个理工男的餐厅梦:Young Money,老灵魂

文/ Mark Zhang

Kingsley的采访约在了3月30日,正好是BC再度封省,所有餐厅禁止堂食的第一天。在到他开的“The Story Cafe”之前,我刚离开一家原本生意火爆的中餐厅,听店长在空荡荡的大堂吐槽了半天。原本以为这里也门可罗雀,没想到那三扇大门都可以打开,室内外融为一体,Patio座位几乎全满,真是羡煞旁人。

老话说,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家名为“The Story Cafe”的餐厅和他的主人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从大温最繁忙的Costco Richmond店往西两个街区,喧嚣的车流和拥挤的人潮立刻不见了,仿佛开启了降噪模式。2018年,Kingsley租下了这间位于工业区的仓库,本来打算给自己经营了20年的IT公司找个新办公室,然而他很快改变了主意。街角的位置和西面开阔的视野让他看到了这里的商业潜力,就在这个没有商业和餐饮业态的地方开一间音乐餐厅吧。

在任何时候看来,这都是个疯狂的挑战。


感谢实在是更新很不及时的Apple Map街景,我看到了这栋建筑的原貌,一个挂着“松茸”招牌的灰色破败的二层楼,西面的门窗甚至用三块薄木板勉力遮盖着,毫无生气。如今,街对面的荒地仍然荒着,而这栋楼经过Kingsley亲自设计和改造之后焕然一新,黑色的外墙搭配大面积木质装饰的店头,营造出高级的复古风。

外面裸露的土路变成了延展出来的室外用餐区,并精心的做了遮阳和防风雨的设计,想来坐在这儿一定舒适而惬意。餐厅的所有设计他都亲力亲为,菜单、海报、餐厅网站,甚至桌面的厚度、颜色、高度都是反复推敲之后决定的。他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理想中的效果只有自己才能呈现。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也是对客户最好的尊重。

不过对于顾客来说,这些建筑和设计上的细节可能不易察觉,但店里到处摆放的老古董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忽略的。说是老古董,其实并非价值连城的古玩,有些通过拍卖得来,还有的是在Facebook Marketplace,Craigslist这些网站上淘来的。墙上挂着的是1977年温哥华地图,一角的老钢琴购于一位85岁的老奶奶,书架上摆满了老唱片,两个古董音响是他开车跑去Nanaimo拉回来的。

就连地上那几箱空可乐玻璃瓶也不简单,分别有标签注明了他们曾经的拥有者信息和年份,随手拉出一箱居然是1950年的。Kingsley喜欢这些老物件儿,喜欢它们的唯一性,喜欢它们的颜色。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之前一位或者多位主人的故事,他会去了解并记住这些故事,然后让它们成为自己故事中的一部分。

不过归根结底,一间餐厅终究还是要比拼餐食的品质。


让我惊讶的是,菜单上的每一道菜也都是Kingsley亲自敲定的。眼前这个安静、理智的理工男怎么看也不像Gordon Ramsay那样的浮夸主厨。他说自己以前经常在外面用餐,每次遇到好的菜式他就会暗暗记下来,想着自己开餐厅的时候可以借鉴。加上自己也有厨艺加身,对味觉的判断又充满自信,经过和主厨探讨之后,菜单就这么定下来了。

说起这里的厨师团队,一开始也让我吃惊不小。这间仅营业一年的小小餐厅竟然深藏着来自威斯汀、喜来登、费尔蒙等著名酒店的豪华后厨团队。对此,Kingsley说自己确实很幸运。疫情的影响让有些厨师暂时失业,再加上圈内人的互相推荐,一只五星级战队就这样组成了。

以此为基础,他对这家餐厅的定位终于可以实现了——在Richmond做一家高级的西式餐厅。


他发现在各种中餐聚集的Richmond,恰恰缺少好的西餐,身为Brunch爱好者总是要驱车前往Steveston或者Downtown,时间成本未免有点儿太高。这种另辟蹊径的思路和大胆的尝试,在一年以后被证明是成功的。

当你翻看Brunch、午餐或者晚餐的菜单,海鲜、三明治、牛排、汉堡、Homemade披萨等等,都是高档餐厅的水准。因此,Kingsley反复强调这是一家餐厅,而不只是Cafe,他希望这些精挑细选的菜品能给客人们带来惊喜,也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

尽人事,听天命。2020年,没有一家餐厅能躲过疫情的影响。

政策一纸禁令,2020年3月13日开业的“The Story Cafe”在一星期后就被迫只能靠外卖支撑,不过凭借出色的口碑,以及数月后Patio的开放,生意逐渐兴隆了起来。甚至很多朋友都是光顾之后才知道他是这里的主人。

其实这是Kingsley有意为之。为期20个月的筹备和装修期间他一直秘而不宣,甚至开业当天也没在私人社交媒体透露一点消息。一方面是他本就低调的行事方式,另一方面,他不希望朋友们是因为捧场才来。靠实力获得的认可,含金量要高得多。有一点自我保护,又颇有IT男的倔强和自信。


Kingsley把这间餐厅视为爱好,从时间上衡量,IT公司经营了20年,是主业无疑了。他在大学期间开始给一些客户做电脑维修,后来经过推荐慢慢开始拓展商业客户的IT支持业务,目前服务时间最长的客户已经有十五年了。在加拿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相当重要,一旦认可开始合作,通常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这一点跟佛系经营的Kingsley挺合拍,他的公司始终没有销售和市场人员,客户都是靠推荐而来,即便初期几年收入寥寥也是如此。他自己也不希望工作的太过辛苦,甚至没想过要把业务扩展的太快。他觉得IT不是一辈子的事业,生活始终还是要寻找乐趣的。也许开间餐厅的思想萌芽,在那时就种下了。

除了美食,音乐是Kingsley的另一个爱好。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唱歌,几年前作为主唱加入了一只乐队,经常到朋友的餐厅驻唱,纯粹为了享受音乐的快乐。只不过那里的光线太亮,缺少合适的空间和氛围,体验不够爽。这应该也是后来他把仓库改成音乐餐厅的动因之一。

在“The Story Cafe”正常营业的情况下,每周会安排几场音乐之夜,邀请不同的乐队和乐手来驻唱,成为餐厅的另一个特色。同时,他还开办了一间音乐学校,为这些音乐人提供工作机会。求学的音乐爱好者有了老师,乐手们有了工作,而他在经营这项生意,三方都受益的多赢模式在他看来是非常高效的。


餐厅的经营无疑也是高效和成功的。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找上门来想合作开分店,不过都被Kingsley拒绝了。这家餐厅是如此独特,无法复制。何况细节控如他,只这一家就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在这个动辄谈规模化,融资画饼的年代,能够保持这份冷静,一方面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生活的历练。

从少年时代独自从香港到加拿大读书一直到现在,Kingsley始终独立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尽管家境不错,但生活态度一直是节制的。他会坐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公车去上学,大学期间靠着给餐厅送外卖打了四年工,在一对英国老夫妇的寄宿家庭一住就是7年。

就是在那里,他前后结识了5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差异早早就有了了解。也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那对夫妇收藏的老唱片,从此开始痴迷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音乐和有年代感的事物。

有一件事他至今难忘,打工期间,一间餐厅在柜台上给他留了个纸条,抬头只是草草写着“Delivery Boy”,下面是他的电话。要知道,他已经在这儿送餐几个月了,但是人家却连名字都不愿意去记。从那时候起,他明确了不给别人打工的目标,同时也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他的餐厅里有30多名员工,相处的像个大家庭一样,没有等级之分。


他跟你聊起餐厅,柔声细语,不紧不慢,但是能感受到那份投入和热情。说起一些原则和决定,又体现出多方面审视之后的谨慎、理智和成熟。你看他把地址选在工业区,把西餐厅开在Richmond,这是很多人不敢也不愿意挑战的事情。他在精准定位之后亲力亲为的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好像仅此而已。但是没有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市场和产品的洞察,不惜精力的投入,对每个细节的追求完美,又哪来的挑战的自信呢?

下一个挑战已经在他头脑里有了雏形。一个永远在观察和思考的创业者总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新的灵感。不过他说目前还不能透露,或许像当初筹备餐厅一样,两年后就突然把它展现在你面前了。我喜欢这种神秘,也期待他不断带来的惊喜。


“The Story Cafe”是店名,而“The Story goes on”是乐队的名字。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