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报道说,李嘉诚家族再次对自己的产业进行洗牌,提出将22亿美元的欧洲基础设施资产,出售给集团旗下上市地产旗舰企业长江实业。
李氏帝国过去在这种做法上遇到过困难,小股东在2015年拒绝了对该集团亚洲电力分销商的收购,这次可能还是会重蹈覆辙。
在这笔交易中,长江资产将收购四家企业的股权,其中它已经拥有三家企业的股份。只有一个例外,就是英国电力网络公司那20%的股权——该公司向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和东部地区的800多万户家庭和企业供电,包括希思罗机场。
还有一家自来水分销商和一家天然气公用事业公司,这两家公司也都在英国,最后一家是荷兰公司,将废物转化为能源。
总部位于香港的长江实业表示,此次收购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收购优质资产的权益,这些资产可以提供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和增长潜力。
价格看起来还算合理。根据长江实业3月18日声明提供的数据,粗略计算表明,该公司为英国业务支付的收购价是企业价值与监管资产价值的1.4到1.5倍,与英国监管公用事业公司的收购价大致相当,但并不便宜。
长江实业将向这位92岁的亿万富翁的慈善机构李嘉诚基金会集团发行3.33亿股股票。然后,它将以51港元的最高价格回购完全相同数量的股票,51港元是它向卖家发行新股的名义价值。这比交易宣布前47.05港元的收盘价有8.4% 的溢价。
这笔交易表面上没有异议,对李氏家族来说肯定是笔不错的交易。如果收购和回购都按计划进行,其净效果将是将他们对长江实业资产的所有权从36%提高到45%。按照规定,控股股东通常需要增持这么多股份,才能对整个公司发出全面收购要约。李氏家族正在寻求香港市场监管机构的豁免,该申请还需要75%的独立股东的支持。
有些人犹豫不决是可以理解的。
要知道为什么,考虑一下其他的选择。彭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长江实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有77亿美元现金,净债务权益比仅为6.9%。那为什么不付现金呢?如果控股股东随后利用募得的资金在市场上购买股票来增持股份,很可能会将股价推高至远高于51港元的水平。以过去一年的平均交易量计算,170亿港元的价格相当于长江实业49天的交易量。
不过,这是公司现金的最佳用途吗?
如果这些资产如此有吸引力,那么4种资产中有3种已经折价出售——通过长江实业自身的股票,其股价仅为账面价值的0.5倍,远低于5年平均水平。当公司可以简单地购买更多自己的股票时,为什么要向控股股东支付全价呢?
这正是一些股东所希望看到的。通过一项与交易无关、也没有51港元上限的回购计划,创建一种更高效的资本结构。
为了让这笔交易更有吸引力,长江实业保证未来两年每年从目标资产派发不低于9.1亿港元的股息和其他现金,并在此期间维持现有股息。这对那些还记得去年削减派息导致股价暴跌的股东来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诱惑。虽然在当时日益恶化的全球大流行期间,很难对保存现金的做法进行辩解,但一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现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笔交易象征着,在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面前,香港知名商界精英,以及香港本身已黯然失色。
几十年来,李嘉诚经常被评为亚洲首富。如今,他320亿美元的财富让他无法跻身前十,而三年前将帝国的控制权交给儿子的李,排在腾讯的马化腾和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之后。
尽管新一代富豪一直在跨境打造庞大而创新的新业务,但李氏集团仍忙于通过复杂的结构,将资产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让人很难马上看出谁的利益得到了满足。
即使在收购完成后,这四项基础设施业务的所有权仍将分散在李嘉诚集团的四家实体。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给长江实业的评分低于平均水平。
MSCI在本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关联方交易的独立股东面临“较高风险”。这次的交易对提升治理应该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