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即便是号称世界“啤酒之王”的百威,也没逃脱业绩、销量双双下滑的厄运。如今无论是在美国市场,还是亚洲市场,百威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即将到来的禁售股解禁危机
眼下对于这家全球最大啤酒制造商而言,最大的烦恼是其主要投资者们,不久将在五年禁售期届满时出售其持有公司的股份。这也是百威英博管理层们近期比较头疼的一件事。
百威英博旗下还拥有斯特拉·阿图瓦斯(Stella Artois)和贝克(Beck’s)等多个品牌,不久公司的一些大股东将可以选择出售所持股份。在理想情况下,这家啤酒商将能够通过买断他们的股票来弥补部分多余的股票,但高额的借款限制了其选择。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周四百威英博表示,截至12月的三个月公司销售额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5%,这表明随着疫情好转,公司业绩正在复苏。但因为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的收益未达到预期,再加上管理层对接下来2021年的表现提出谨慎预警,百威英博的股票仍在早盘交易中下跌了5%。
除了对业绩方面的担忧,接下来公司大规模的股票解禁,也不得不让投资者们对该股保持警惕。因为到今年十月份,百威英博市值约17%的股份将不再限制出售。而这些亟待解禁的股票主要由万宝路卷烟制造商奥驰亚和哥伦比亚的圣多明格斯家族所有。
2016年百威英博收购Anglo-South African啤酒公司时,两家公司都是SABMiller的主要股东,当时他们同意双方以现金和合并后公司的股份混合作为支付方式,并约定5年内不得出售。
这在当时看起来是一笔不错的买卖。据Bernstein分析师特雷弗·斯特林(Trevor Stirling)称,两家公司按美元计算,以50%的股价溢价购买了百威英博的股票。然而,由于自那以后该啤酒商的股价已下跌了一半以上,因此他们今天以美元计价的价格是下跌的。对于奥驰亚来说,这笔交易尤其麻烦百威英博削减股息使这家烟草巨头近年来的收入不稳定。
理想情况下,百威英博将直接回购股票,以避免股票涌入市场进而降低公司估值。但由于2020年底的净债务相当于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收益的4.8倍,在有能力偿还更多借款后该公司才会拥有这种选择。而截至2020年6月,百威英博负债总额已达139.88亿美元。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新兴市场货币疲软,也使百威英博的这条退路变得更加困难。该公司周四表示,预计2021年利润率将面临压力。如果奥驰亚和圣多明格斯决定等待百威英博估值恢复后再出售股票,管理层可能会松一口气。然而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公开表明自己的意图。
对于百威英博而言,目前能做的只有尽力修补其资产负债表,并可以选择以后再回购公司股票。
亚太市场业绩表现不佳
在美股市场屡屡受挫的百威英博,近一年来在亚洲市场也面临着销量下滑,业绩增长疲软的困境。
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百威英博旗下拥有200多个品牌,自1984年进军中国市场以来,已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市场占有率更是一度与行业龙头青岛啤酒难分高下。
然而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包括华润、青岛在内的多个品牌开始在高端啤酒营销方面发力,百威啤酒在中国乃至亚太市场的营收增速开始放缓。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业绩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据百威英博旗下亚太子公司百威亚太(1876.HK)2月25日下午发布的2020年财报,称公司去年总销量为81.1亿公升,同比下滑12.1%;营业收入达55.88亿美元,同比下降12.4%。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5.14亿美元,同比下滑42.76%。同时,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比下降52%。
从业务分布地区来看,此次业绩下滑主要受亚太地区的西部区域收入降幅超过13%影响,其中仅中国全年销量就下降了10.0%,收入下滑11.0%,每百升收入下降1.1%。对于业绩的下滑的原因,百威亚太表示,去年2月至4月期间高端餐饮渠道受严格新冠疫情相关限制措施影响,期间业绩占2020财政年度销量、收入及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跌幅的超过100%。
受业绩下滑消息的负面影响,百威亚太近两日股价一路下行,截止周五下午收盘报23.7港元/股,跌幅近6%。周四,股价跌幅达7.17%。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百威首次在亚太市场遭遇滑铁卢了,从百威亚太过去三年的业绩表现来看确实表现不尽如人意。
短短3年内,不仅营业总收入没有增长,反而一路从2018年的580.56亿元下滑至2020年的364.61亿元。2020年和2019年的归母净利润加起来都还不及2018年的多。同时毛利润同比增长率更是连续两年为负值。如此情况,也难怪市场用脚投票。
不过对于未来的业绩前景,百威亚太倒是仍然信心十足。其表示中国方面,于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北部及东北地区出现零星的新冠疫情局部爆发。作为预防措施,政府鼓励民众改变传统过年方式,春节期间不返乡,改为就地过年。韩国方面,由于每日新增病例数目呈下降趋势,加上已于2021年2月放宽限制,我们对整体经济及行业复苏持谨慎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