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经济学人。

到2026年1月3日,最受欢迎的加密货币比特币,被化名中本聪的创始人首次推出已满17年,尽管这在世界大多数地区还没有达到合法饮酒年龄,却已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巩固了自己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近年来,加密行业从曾被主流金融界嘲讽、监管者敌视的对象,转变为普遍被接受,甚至受到鼓励。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纷纷推出自有产品,稳定币获得了美国立法机构赋予的监管确定性,而美国现任监管者普遍对加密货币持积极态度。到去年10月,比特币的市值一度达到惊人的2.5万亿美元。
尽管听起来有些反常,这些胜利如今却反而给加密货币带来了麻烦。
价格开始下跌,比特币从10月初约12.6万美元的历史高点跌至如今接近9.2万美元。作为一种纯粹依赖未来资本利得预期、并不产生收入的投机资产,缺乏新的利好叙事成为价格进一步上涨的一大障碍。
而随着加密货币的广泛接受,与其他市场的关联加深,这轮跌势带来的连锁反应将远远超出加密行业本身。
对于比特币这样的资产,很难对其未来走势做出有把握的判断。许多投资者和财经记者都曾尝试,却未能成功。但近年来比特币的反弹行情确实有一个清晰的模式:每一轮令人振奋的上涨都伴随着关于接受度提升的乐观故事。
在2020年和2021年,各国疫情封锁政策与财政刺激叠加,主流券商纷纷开始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到了2023年底,市场开始期待加密货币ETF的推出。果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24年1月批准了首批ETF申请。2024年11月特朗普赢得大选后,比特币迎来又一波上涨。
如今,投资者获取比特币已毫无难度。在世界大多数地区,任何拥有手机的人都可以通过券商接触多种加密资产。当然,仍有一些大型投资者保持观望。
本月,加密爱好者对捷克央行购买100万美元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消息表示欢迎。但相较于央行1710亿美元的储备,这笔收购只是沧海一粟。
大多数央行仍明确排除将数字资产纳入防御性储备的可能性,而这种立场也难以改变。因此,交易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似乎有限。

成功的另一个代价是,加密货币暴跌带来的痛苦将比以往更加波及面更广。在这轮下跌中受创最重的,是那些误以为牛市永不结束的投资者。其中就包括Strategy公司,由迈克尔·塞勒创立的这家软件公司,如今基本上成了一种奇特的加杠杆比特币押注工具,公司通过借款累计购买了约600亿美元的比特币。
两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是,Strategy的市值已低于其所持有的比特币资产总额,可能引发抛售潮。
更大的风险在于,加密货币的低迷情绪可能蔓延至其他市场。自2020年以来,比特币的波动性有所下降,但与科技股的关联性却显著上升。
随着比特币的持有者不再仅限于坚定信仰者,资产之间的联动效应也变得更加频繁。市场情绪传染可能是双向的:对高估科技股的悲观可能拖累比特币,反之,情绪不稳的加密投资者也可能撤出股市。
科技股权重较高的纳斯达克100指数最近几天下跌了近6%,虽然跌幅尚属温和,但仍值得关注。
比特币或许已用尽所有明显的上涨催化剂,从投资便利性提升到监管明确化。但仍有一则消息可能再次有帮助,加密支持者对特朗普政府在3月设立的“战略比特币储备”期望甚高,问题是现实却不如预期。到
目前为止,这一储备机制主要仍是用来存放执法部门没收的比特币。包括加密友好派、共和党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在内的一些立法者,支持在公开市场上进一步购买比特币。如果价格继续下跌,这一立场可能会被包装为“抄底机会”。接近政府的加密支持者,其中许多人正亏得一塌糊涂,也可能赞同这一提议。
尽管美国政府真正出手干预的可能性不大,但无论是加密货币还是政治,惊喜(或惊吓)从来都无法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