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经济学人: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强有力的全新防癌方式

本文刊发在经济学人

该图片由DI WangPixabay上发布

在公众的想象中,癌症起始于正常细胞DNA中的一次突变。这种突变让细胞可以不受控制地增殖,绕过身体通常的质量控制机制。最终形成肿瘤,并有可能通过脱落细胞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所谓的“癌症驱动突变”在健康组织中也很常见。这类突变出现在大约四分之一的健康皮肤细胞中。到中年时,一个人的食管表面超过一半、胃内膜近10%都由带有癌症驱动突变的细胞覆盖。

类似的细胞群在结肠、肺和卵巢等许多组织中的存在也得到了证实。

为什么这些已经具备癌变潜力的细胞,最终却没有形成肿瘤,是一个科学家们正在逐步解开的谜团。似乎带有有害DNA突变的细胞并不一定会发展为癌症,周围那些携带有利突变的健康细胞能够抑制它们的扩张。

鼓励这些健康细胞生长,有可能成为阻止癌症发展的有效策略。

这一新认识来自对正常组织生长过程的更深入了解。随着细胞分裂,每一个子代细胞都会拥有一组独特的随机基因突变。在食管、皮肤和胃等器官的最外层,最适应环境的细胞会将其他细胞排挤出去,后者则会被组织自然剥落。

癌变细胞也可能在竞争中失败。

在老鼠实验中,携带某些突变的细胞,可以取代那些拥有已知癌症风险突变的邻近细胞,甚至可以清除由不足100个细胞组成的微型肿瘤。这种资源竞争可能会持续多年。

尽管癌症驱动突变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出现,随着年龄增长的血液样本显示,拥有这些突变的细胞数量——包括发展成癌症的细胞——会随时间波动。

因此,促进携带有利突变的细胞扩增,可能成为预防癌症的一种方式。

实现这一策略的一种方法,是向这些健康细胞的“对手”学习。

一种常见的癌症驱动突变出现在PIK3CA基因上,这个基因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当发生突变时,会导致组织过度生长。

英国韦康姆桑格研究所的菲尔·琼斯一直在研究PIK3CA。他的研究小组发现,PIK3CA突变会导致代谢变化,使得这些突变细胞在竞争中胜过未突变的细胞。

在一项老鼠实验中,琼斯及其团队发现,一种常用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可以在食管中的未突变细胞中引发相同的代谢变化。这种“武装平衡”使得二甲双胍能够抑制携带PIK3CA突变细胞的生长。

相反,当老鼠被喂以高脂饮食时,突变细胞迅速扩张。在患有肥胖的人群中,这类细胞数量也更多,表明控制肥胖可能有助于预防食管癌。

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但要全面列出哪些突变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并非易事。

首先,人体(或老鼠)拥有数千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每种细胞都拥有专门的分子机制。一个在食管中被发现可降低癌症风险的基因突变,在皮肤组织中的研究却显示无同样效果。

解决这些复杂性需要大量实验室测试。幸运的是,这方面的技术正迅速进步。

就在五年前,研究某个特定基因变异的作用还需要培育基因被人工修改的老鼠,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年。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直接修改单个细胞中的特定位点。

琼斯表示:“我们三个月内可以研究1.5万个基因”,然后再集中研究其中20到30个最相关的目标。

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一个拥有错误DNA的无害细胞,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完整的癌细胞肿瘤?

外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空气污染等环境威胁已知会损伤细胞,与癌症发生率升高有关。许多化学物质——包括部分饮用水污染物和化妆品成分——也被认为具有致癌性。

但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更清楚地理解这些致癌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020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艾伦·鲍尔曼及其同事发表研究称,在20种已知或疑似人类致癌物中,只有3种在老鼠体内确实诱发了突变;大多数似乎是通过其他方式促进了肿瘤生长。

鲍尔曼指出,这表明人类接触的致癌物中,可能有80%-90%并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这些非诱变性致癌物,更可能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起作用。频繁接触会导致慢性炎症,从而促进癌症驱动细胞发展为真正的肿瘤。

炎症本是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通过将免疫细胞派往受伤区域,清除刺激源、抵抗感染,并促进组织生长。但当面对长期刺激,如肺部的空气污染颗粒时,炎症反而会损伤组织,导致肿瘤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肿瘤可以被看作是“永不愈合的伤口”。

2023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由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查尔斯·斯旺顿领导的研究,提供了空气污染导致非吸烟人群肺癌的有力证据。在老鼠实验中,空气污染引发肺部炎症,继而促使具有典型肺癌突变的周围细胞增殖形成肿瘤。

研究人员估计,仅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如伦敦的繁忙道路旁)生活三年,就可能让这类细胞转变为肿瘤阶段。

斯旺顿指出,慢性炎症也会因胃酸反流、紫外线辐射以及特定细菌引发的肠道持续感染等刺激,加速有害突变细胞的扩散。

发现慢性炎症可成为癌症发展的推动力,正在促使临床医生重新思考癌症的预防策略。

越来越多研究人员认为,阻止癌症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并不是直接针对癌变突变,而是靶向免疫系统。确定要针对的炎症分子是第一步。

例如,在斯旺顿关于空气污染与肺癌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一种名为白细胞介素-1β的免疫系统蛋白是促发炎症并推动肿瘤发展的关键。在老鼠实验中,当给予阻断这种蛋白的药物后,即使在空气污染环境中,肿瘤也未能形成。

这些发现打开了一个全新可能性:未来防癌药物,或许能帮助人体更好地抑制免疫系统自身的破坏性反应。这对于癌症高风险人群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这类人群包括携带有问题的BRCA基因等突变者、曾经吸烟者以及接受过癌症治疗的人。对于某些已经出现癌前组织变化的人,如结肠息肉、乳腺或肺部的潜在病灶,也可能有效。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罹患癌症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潜在受益者的数量也将不断扩大。

[yar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