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经济学人:中国的鞋匠们似乎比政客更乐观

经济学人采访了中国的一些制鞋企业,贸易战将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但许多人已经经历过风风雨雨,相对还比较淡定。

ermell,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如果有人以为清明节长周末——中国人在这个节日扫墓祭祖——中国与特朗普之间的关税对峙会缓解,那他们无疑会被打破幻想。

4月4日,特朗普再次升级贸易战,中国立即作出回应,宣布将对等征收34%的关税。随后在4月8日,中国商务部指责美国“讹诈”,因为特朗普威胁称,如果中国不让步,美国将对所有中国商品再加征50%的关税。

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如果美国继续推进这些升级的关税措施,中国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如果美国一意孤行,中国将奉陪到底。”

祖先们听到这样的话,也许会感到一丝自豪。但这场对抗的后果,对中美双方、以及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工人来说,可能都是灾难性的。

不过,在距离北京约2000公里的福建,那里是千万只鞋子脚底橡胶接触现实的地方,工厂里却出奇地淡定。在泉州,巨大的商场被称为“鞋城”,街道两旁铺满了制作鞋子的各种材料,从店铺里溢出来的布料,到与各色鞋带一同陈列的塑料鞋底,应有尽有。

福建的鞋类出口占到中国总出口量近四分之一,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泉州拥有超过3000家制鞋企业,包括运动品牌巨头安踏,特朗普的关税是这里工人最关心的问题。

镇上的鞋面皮料供应商丁先生说,许多制鞋商早有预判,自特朗普2016年11月当选后就停止接收来自美国的新订单。他们知道关税可能到来,不想被长期合同锁住,从而导致亏损。

丁先生的皮料销售因此大幅下滑,今年已经减少至少70%,主要是因为客户失去了来自美国的订单。

他说,以前较低的关税还能在供应链中分摊,但现在美国筑起的关税高墙已经无法跨越。

“只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看谁能撑到最后。”一些制造商认为,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去。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加征的关税,促使许多中国制造商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把原材料从泉州发往越南等地加工。这导致越南三分之一以上的鞋类产品出口到了美国。

但这条“捷径”看来也行不通了,美国已对越南商品征收46%的关税(越南正在寻求与美国达成协议)。鞋垫制造商吴女士说,她最近为越南的一位朋友制作了样品,对方原本预计能接到6万双的订单,但关税上调公布后,订单就黄了。

由于出口途径有限,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国内市场。丁先生服务的客户中,只有大约四分之一将鞋子卖给中国消费者,国内市场早已饱和,“只能看看国内需求能不能起来。”

他说,现在人们可能两年才买一双鞋,“大家都没生意,也没钱,不敢花钱。”

中国不少竞争性行业面临类似的价格战,利润本就微薄,很难再压低价格。到去年第三季度末,中国近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是五年前的两倍。

在泉州,一年好时能产几百万双鞋的张先生,目前尚未亏损。但他进入这个行业八年来,鞋子的利润已从每双30元跌到不到10元。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国家媒体展现出的信心态度,让一些失落的制造商重新振作。

吴女士说:“中国政府会找到出路的。我相信他们。”

而那些不再依靠政府的人,也出奇地乐观。许多制鞋商经历过风浪,包括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和疫情。

丁先生说,他已经看过几个商业周期,实用的建议是:“如果没订单,基本可以考虑下半年休息一下。”

一些人真的会这么做。

张先生说,价格最多只能降几毛或一元,否则付不起员工工资和厂房租金。他正在努力争取更多国内客户,但还是更偏好国外订单,因为风险更小,不容易遇到客户欠款。

“我现在还是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