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洛德·里迪是彭博观点专栏作家,曾担任彭博社东北亚突发新闻团队负责人,以及东京分社副社长。他在文章指出,日本街头看不到美国车的原因并不神秘,因为不够好。
日本首相石破茂正在组建团队,与特朗普商讨关税问题。在东京股市经历近年来最糟糕的一天后,两人于周一通话。
然而,私下里石破茂却表示,他不知道该找谁,才能让特朗普听进道理。
看看美方近期的言论,不难理解石破茂为何如此困惑。以特朗普最喜欢的话题之一汽车销售为例。
“丰田每年向美国销售100万辆外国制造的汽车,而通用汽车在日本几乎一辆都卖不出去,”特朗普上周在阐述自己的关税政策时说,“福特卖得也很少。我们公司的汽车根本无法进入其他国家。”
他批评东京等地施加了“非货币限制”。在与石破茂通话后,特朗普又在Truth Social上重复这一观点,表示:“他们不买我们的车,但我们却接受了他们的几百万辆!”
他的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在X上发文说得更直接:“为什么美国的街道上满是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汽车,而他们的街道上却几乎没有美国车?”
他随后又说,日本等国家“封闭了对我们汽车的市场,而我们的市场却被他们的产品淹没。”
通用和福特在日本销量的确很低,通用在截至上月的财年内销量约为1000辆,福特则不到200辆。但将原因归咎于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不仅错误,而且是一个久经不衰的谬论。
早在特朗普执政之前,日本对进口汽车征收的关税,就已低于美国对进口车辆征收的2.5%。
具体有多低?
实际上是零——东京自1978年以来就没有对进口汽车征收过关税。过去确实存在一些壁垒,但这些多年以前就已经不存在。其他障碍也已逐步被清除,使得历届日本议员都对美国所谓的“市场准入问题”感到困惑。
真正的问题,其实更简单,对日本人来说,美国车不够好。
美国公司未能制造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喜好的汽车。日本司机偏好紧凑型、节能、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汽车。别说美国制造商了,即使是日本本土车企,想满足这些需求也不容易。
丰田就占据了日本一半的市场份额。
此外,日本有三分之一的销量来自“轻型汽车”,这种车型配备小型发动机,税率较低,而美国制造商甚至没有生产这种车型。
美国最受欢迎的汽车普遍尺寸过大,不适合日本道路和停车场。以在美国长期热销的福特F-150为例,某些车型大得离谱,普通驾照甚至无法在日本合法驾驶。
日本街头也能看到不少外国车——只要这些车能提供本土制造商无法满足的需求。因此,在高端市场,外国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梅赛德斯-奔驰去年在日本销量超过5万辆,宝马、大众的表现也相当亮眼。
相比之下,美国车因口碑不佳而难以打开局面。如果美国车企愿意努力,也许还有机会扭转形象,但他们很少这样做。
特斯拉或许是个例外,在富裕社区中越来越常见,但这家公司并未提供销售数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米勒等人的言论来看,一向反对多元化、平权和所谓“觉醒”政策的特朗普政府,现在却似乎要求的是结果而非机会上的平等。
汽车只是“市场封闭”论调中最持久的例子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特朗普曾借机批评日美安保协议,讽刺日本消费者偏爱国产电视。
“如果我们遭到攻击,日本完全可以袖手旁观,在索尼电视上看热闹。”他在2019年时这样说。
但这个刻板印象早已过时:如今,日本销售的电视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这些品牌曾因质量差而遭人嘲笑,如今却以性价比赢得日本消费者青睐。
索尼的本土市场份额跌至第四,市场占有率不到10%,领先的厂商是海信和TCL。
类似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手机市场。英国电信商沃达丰在2000年代初短暂进入日本市场时,曾困惑于当地消费者并不接受他们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策略。评论人士当时将原因归咎于日本人非理性的“国产偏好”,而不是承认沃达丰没能理解本地用户需求。
但几年后,这一理由站不住脚:苹果的iPhone几乎取代了所有日本本土手机制造商,尽管日元疲软令其售价居高不下,iPhone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至今仍达50%。
当你深入探究高管和政客常说的“非正式壁垒”或“非货币限制”时,常常发现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他们对这个地区市场的挫败感——因为这个市场竞争激烈,对手更灵活,更了解那些外人难以捉摸的偏好。
消费者的要求极高,他们的选择常常与全球趋势背道而驰——在一个拥有与西方完全不同文化基础的大型发达经济体中,这并不令人意外。
但从迪士尼、LVMH,到麦当劳和TikTok,日本消费者对购买外国品牌并不排斥。只是这些公司花了多年时间,努力迎合日本消费者的口味。
石破茂是否能让特朗普接受这个观点,甚至逻辑否还能起作用,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