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华盛顿邮报社论:特朗普关税战背后的胡言乱语

华盛顿邮报的社论指出,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征收关税的理由在经济上站不住脚。

周三,特朗普政府详细阐述了破坏全球贸易体系、及美国在过去80年中帮助建立的经济秩序的计划背后思路。

对于那些想要理解其逻辑的人来说,不必费心了。

特朗普的“解放日”根本不在乎经济,核心只是权力的操控。

从目标清单上看,甚至包括没有人居住、只有企鹅和北极熊的岛屿,这些地方根本没有向美国出口任何东西。再看他的政府用来为保护主义辩护的互害理论,以及用来计算关税的公式,白宫整个计划是对经济知识惊人无知的展示。

特朗普对世界贸易的不满,只有一个微弱的合理之处,那就是中国。这个亚洲强国通过补贴出口商、窃取知识产权、限制国内消费,成为全球主要出口国,同时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中国冲击”——也就是中国进口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曾在某些美国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但这种现象如今基本已经结束。而特朗普的另一个主张——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摧毁了美国经济、撕裂了美国社会结构——并不成立。美国是战后经济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增长速度超过大多数其他发达国家。

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个体系本来就是按照美国的标准设计的。

由这个错误观念衍生出的其他想法也都是错误的。

特朗普所说的通过关税可以消除贸易逆差,根本不可能。贸易逆差的本质是大量外国资金流入美国,用以弥补美国的财政赤字。而这个赤字与制造业产出、就业或工资等任何真实的繁荣指标无关,因此将其清零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注:简单理解华盛顿邮报这段话: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有财政赤字,也就是花的钱比收的税多。要补上这个缺口,美国需要借钱。而这些钱很多来自外国投资者,比如外国政府、企业、个人等。这些外国人要把钱投到美国,就得用美元。而要获得美元,他们通常是通过出口商品到美国,拿到美元,再投资回美国(比如买美债、买资产等)。

所以,贸易逆差的背后,其实是资本流入。美国买了很多外国商品,外国人拿到美元后又把钱投回美国。贸易逆差并不等于美国经济就不行。比如,美国可以同时有很强的科技和服务业,吸引大量投资,即使制造业如其他发达经济体一样减少,经济照样强。

美国的就业、工资等经济指标,并不是直接由贸易逆差决定的。即使美国设法让贸易“收支平衡”,甚至有顺差,也不一定能提高就业或工资。相反,这样做可能让外国投资减少,反而对经济有害。

正如金融市场显然已经意识到的那样,试图这样做,很可能会让美国经济陷入崩溃。

最没有道理的,是试图与所有国家实现贸易平衡。然而,这正是特朗普“对等”关税的公式依据。这个公式适用于大约60个与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当一个国家对美没有顺差时,关税设为0%;而当一个国家只向美国出口却不从美国进口任何产品时,关税设为100%。其余国家的关税则根据与美国的贸易失衡程度,采用浮动比例计算。

对于特朗普来说,现在学习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不算太晚。他或许可以看看德国。

尽管德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制造业就业却仍在萎缩,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类似。他也可以从自己政策的后果中吸取教训。例如,他在第一任期内对进口钢铁征收的关税,对提升美国钢铁产量或就业几乎没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应从历史上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攻击中汲取教训。如今,贸易在经济产出中的占比远高于20世纪30年代。而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损失。

尽管如此,特朗普的新一轮关税,却把美国的平均关税水平重新拉回到1933年的水平。

在经济学者眼中,特朗普的大规模关税当然是错误的,但确实遵循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

无论这些关税对产出或就业的影响如何,特朗普都在迫使全球各国和各行各业的公司与他达成协议。这似乎是特朗普唯一现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