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报道了特斯拉利用和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在中国屡屡起诉包括消费者和媒体在内的批评者,而且战无不胜的故事。
张女士坐在特斯拉Model 3的副驾驶座上,突然听到她父亲惊慌的声音:“刹车失灵了!”
他们正驶向红灯,父亲急忙绕过两辆车,之后撞上一辆SUV和一辆轿车,最终撞上一个巨大的水泥护栏。
震惊之中,张盯着面前逐渐瘪下去的安全气囊。她完全没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特斯拉因她公开抱怨刹车问题而起诉她诽谤,并且胜诉。
中国法院判决张向这家市值1.1万亿美元的公司赔偿超过2.3万美元,并公开道歉。
张并不是唯一一个被特斯拉盯上的人。过去四年里,特斯拉至少起诉了六名中国车主,这些车主均称自己遭遇了突发机械故障、质量问题或事故,并认为是车辆机械失灵导致的。
此外,据美联社通过公开法庭文件和中国媒体报道的审查,特斯拉还至少起诉了六名博主和两家批评过公司的中国媒体机构。
在美联社能确定判决结果的11起案件中,特斯拉全部胜诉。其中包括张在内的两起案件目前正在上诉,另一起案件庭外和解。
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汽车制造商起诉自己的客户都不常见。然而,特斯拉在中国率先采取了激进的法律策略,并利用中国共产党政权中的强大支持者,打压批评声音,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时降低自身的责任。
美联社对特斯拉在中国的诉讼记录进行的审查,恰逢马斯克在特朗普的新政府中发挥重大影响,他正领导一项迅速削减联邦政府规模的行动,并清除被认为对总统“不忠”的官员。他的举措引发了外界担忧,有人认为马斯克正在削弱美国的权力制衡体系,部分原因是为了让特斯拉及其其他企业受益。
特斯拉在中国的特权
特斯拉在中国的运营模式显示,马斯克在一个由政府监管机构、媒体和法院共同作用的体系中如鱼得水,这些机构最终都必须向中国共产党负责。
特斯拉在中国得到了政府的慷慨支持,包括破例的监管优惠、低息贷款和大额税收减免。除少数例外情况外,中国媒体对特斯拉的报道多为正面宣传,一些记者告诉美联社,他们被要求避免发布关于特斯拉的负面报道。
这种“特权”也延伸到了法院——不仅限于特斯拉主动提起的诉讼。据美联社审查的法庭文件显示,在车主因安全、质量或合同纠纷起诉特斯拉的民事案件中,特斯拉胜诉率接近90%。
“政府赋予特斯拉超然地位,使消费者处于非常弱势的境地。”前美国跑车制造商Saleen Automotive在华律师Qiao Yudong表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消费者不得不采取极端行动。”
其中一位“绝望”的消费者就是张女士。
2021年2月,事故发生在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张的母亲和父亲因脑震荡住院四天。根据医疗记录,张本人和她当时1岁的侄女在事故中未受伤。但她迫切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的“梦想之车”怎么会变成噩梦?
事故发生后,交警认定事故责任在于她父亲,理由是他未保持安全车距。然而,张坚持认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车辆失控。她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提交投诉,要求退款和赔偿。
作为市面上最智能化的汽车之一,特斯拉的车辆存储着完整的驾驶数据。张希望特斯拉提供事故发生前的全部数据,以查明问题所在。但特斯拉拒绝提供。
“特斯拉的员工在处理我的投诉时态度非常傲慢、强硬,”张在采访中表示,“我当时怒火中烧。”
几周后,她把事故中受损的车辆拖到河南省会郑州的一家特斯拉门店前,车身上挂着横幅,上面写着“特斯拉刹车失灵”。
她站上车顶,拿着扩音器喊道:“特斯拉Model 3刹车失灵,四口之家险些丧命!”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又把损坏的车辆停在郑州的一场车展外进行抗议。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效果——特斯拉仍然拒绝提供完整数据,调解也毫无进展。
张推测,特斯拉的高层官员会出席4月的上海车展。于是,她和一位也遇到特斯拉问题的朋友决定前往特斯拉展台,试图当面质问公司高层。她们穿上了印有“刹车失灵”字样的同款T恤,准备与特斯拉的管理层对话。
然而,张表示,特斯拉的高管刻意避开她们,她们根本无法引起对方的注意。
她的朋友当时怀孕六个月,情绪激动地喊道:“特斯拉刹车失灵!”
张随即爬上一辆红色展车,开始高声抗议。
“情况迅速升级了,”张回忆道。
这场抗议被围观者用手机拍下,视频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疯传。几名身材魁梧的安保人员强行将张拖走,她随后被拘留五天。
有些人猜测,这次抗议可能是被幕后操纵的——或许是竞争对手,甚至是中国政府本身在向特斯拉施压,迫使其遵守中国的法规。
特斯拉则声称张亚州并非单独行动。一位高管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她“背后肯定有人”,并称她只是为了获得更高赔偿才闹事。
张坚称,她完全是出于愤怒才抗议的,没有任何幕后操控。她对特斯拉提起诽谤诉讼,认为高管的言论是在故意抹黑她,把她塑造成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以此转移公众对特斯拉自身问题的关注。
然而,她很快发现自己又成了特斯拉的被告。
“你的胜算极低”
特斯拉指控张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损害品牌声誉,并向她索赔500万元人民币(约68.4万美元)。
2021年10月,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当时,特斯拉在中国正面临大量批评。
数十名特斯拉车主公开投诉称,他们的车辆存在刹车失灵、电池起火、意外加速等缺陷,同时也对特斯拉的销售方式提出质疑。
同年2月,张发生事故的那个月,中国监管机构曾约谈特斯拉,要求回应这些质量投诉。
张的激烈抗议引发了中国媒体对特斯拉的罕见批评。在监管压力下,特斯拉最终公开了她的车辆事故数据,并表示数据显示她父亲当时的车速接近120公里/小时,刹车系统在碰撞前确实起到了减速作用。
尽管特斯拉最终提供了她一直要求的数据,但这些数据是公开发布的,并包含了她的车辆识别号码(VIN)。
结果,她和家人开始在网上遭到威胁和人肉搜索。更重要的是,她怀疑特斯拉是否对数据做了删改或篡改。她并未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是更加沮丧。
于是,2022年3月,她第二次起诉特斯拉,指控公司侵犯她的隐私权。
然而,她起诉特斯拉的两起案件都败诉了。
与此同时,特斯拉针对她的诽谤诉讼仍在推进。在法庭上,作为被告的张无法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特斯拉的刹车系统确实存在故障。
2024年5月,上海一家法院在闭门审理后裁定,张的公开言论超出了“合理且基于事实的批评”范围,要求她公开道歉,并向特斯拉支付17万元人民币(约2.3万美元),以赔偿特斯拉的损失及法律费用。
张已对判决提出上诉。她坚持认为,她的诉讼是为了争取透明度和企业问责,一个如此富有和强大的公司,应该能够容忍客户的合理批评。
“我拒绝接受这个判决,”她告诉美联社,“作为消费者,即便我说错了什么,我也有权评论和批评。我只是以用户的身份表达我的感受,这与损害他们的名誉无关。”
然而,她赢得上诉的可能性并不乐观。
特斯拉不仅在起诉不满车主和批评性记者的诽谤案中屡屡获胜,在车主对其提起的诉讼中也占据优势。据美联社查阅中国政府在线法院判决数据库发现,车主因安全、质量或合同纠纷起诉特斯拉的81起案件中,仅有9起胜诉。
对于这一情况,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回应美联社的置评请求时表示,法院的判决基于“案件的客观事实”,经过“公正审理”。
“不能仅因判决结果,而认为某一方受到了‘特殊保护’或‘特殊待遇’。”法院在声明中写道。
一些中国汽车行业专家表示,消费者在起诉汽车公司时通常很难胜诉,而特斯拉在中国法院的胜诉率之高更是不同寻常。
“特斯拉能赢得这么高比例的案件,这是一个异常现象。”总部位于上海的咨询公司Automobility Ltd.创始人、曾担任克莱斯勒东北亚地区主管的比尔·鲁索表示,“你的胜算低到就像去赌场,每一局都赢。”
权力的庇护
特斯拉在中国的商业和政治成功,离不开一位强大支持者——中国国务院总理、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2019年,在李强的领导下,特斯拉在上海郊区建立了其首家海外工厂。
在李强的支持下,特斯拉成为首家在中国市场完全拥有自己业务的外资汽车制造商,并获得了低息贷款和慷慨的税收优惠。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类似美国碳排放积分的政策,这一政策至今已为特斯拉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2020年1月,在上海工厂破土动工一年后,马斯克在上海的舞台上揭幕了第一批中国制造的特斯拉。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全年盈利,2021年1月,马斯克被评为全球首富。
中国也从中受益。特斯拉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特斯拉入华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约为5%。
如今,分析人士估计,中国市场上零售销售的乘用车中,有一半以上是电动车。
特斯拉的关键供应商、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而比亚迪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并对西方传统汽车企业构成越来越大的竞争威胁。
“特斯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ino Auto Insights咨询公司总经理Tu Le表示。他指出,中国政府为马斯克的工厂开绿灯,是特斯拉成功的关键。
“那片地原本只是上海郊区的一片湿地。一年后,他们就开始下线生产汽车了,”他说,“我不认为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能做到这一点。”
马斯克仍然会在访问中国时与李强会面。这种互动突显了马斯克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双重角色——他不仅是商人,同时也是特朗普政府中最亲华的核心人物之一。
“马斯克的更大目标是赢得对他而言重要的人的支持,让他能做成事情。”上海的汽车战略专家鲁索表示,“他在中国做到了这一点,现在他也在利用与特朗普的关系实现同样的目标。”
“寒蝉效应”
安全倡导者担心,马斯克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可能会对监管机构产生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此前对特斯拉展开的多项调查和安全监管措施,如今可能因特朗普政府的干预而被搁置。
在美国,特斯拉面临大量消费者投诉和诉讼,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电池充电、悬挂系统缺陷、突然刹车或加速、气囊故障以及维修和零部件供应的垄断行为。部分案件已被法院驳回,部分案件庭外和解,还有一些案件导致特斯拉支付巨额赔偿。
不过,特斯拉尚未在美国起诉任何因安全问题投诉公司的车主。然而,马斯克今年1月曾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也许是时候”起诉一些媒体,因为报道可能会损害特斯拉的品牌形象。这条帖子已被浏览超过2200万次。
而在中国,特斯拉已经成功实施了这一策略。
两名在上海工作的中国记者向美联社透露,业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要发表关于特斯拉的负面报道。他们均要求匿名,以避免遭到报复。
“一位编辑告诉我们,不要写特斯拉的负面报道,因为它是上海政府引进并重点保护的企业。”一名科技记者告诉美联社。
那些违背这一规定的人,很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特斯拉曾起诉中国媒体PingWest和凤凰网,因为刊登了批评特斯拉的文章。
PingWest曾发布一篇报道称,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是一个“血汗工厂”。凤凰网则发表了一篇报道,讲述了一些与特斯拉维权的车主的遭遇。
PingWest最终被迫道歉,并支付10万元人民币(约1.37万美元)的赔偿金。美联社未能查明凤凰网案件的最终判决。
在中国,特斯拉并不是唯一一个起诉批评者的企业。比亚迪也曾起诉媒体,包括在美国对Vice Media提起诉讼。最近,蔚来和理想也开始对博主提起诽谤诉讼,指控他们散布虚假信息。
然而,即使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特斯拉仍然独树一帜——因为不仅起诉媒体和博主,还起诉因事故而对其提出质疑的车主。
“特斯拉利用其法律优势,欺压中国车主和为他们发声的人。”汽车博主Feng Shiming表示,他也是特斯拉车主。
去年,他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言论,被上海法院判决向特斯拉赔偿25万元人民币。他目前正在上诉:“特斯拉想在社会上制造寒蝉效应,让人们害怕,不敢对它发表任何负面评论。”
陈(音Chen Junyi)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压力。
2020年8月,他驾驶Model 3时失控,在停车场高速撞上十几辆车。他声称刹车失灵,导致事故。他告诉中国媒体,事故导致他脊椎骨折、四根肋骨断裂,并被切除了30厘米的小肠。
事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警告人们不要购买特斯拉,并掀起上衣,展示他腹部的一道长长的手术疤痕。
特斯拉坚持认为事故是陈的责任,并引用一份技术审查报告称,事故发生前,车辆是在加速,而不是刹车。随后,特斯拉起诉陈,指控他散布虚假信息。
在法庭上,陈表示:“特斯拉应该主动回应消费者的疑问,而不是利用自身的优势,起诉那些处于弱势的消费者。”
“我差点因这起事故丧命。我失去了工作和收入,经济压力巨大。”他在提交给法院的声明中写道。
最终,中国法院判决陈向特斯拉赔偿5万元人民币(约6800美元),并公开道歉。
“我对自己对特斯拉及其汽车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深感遗憾。”他的声明写道,“我在此向特斯拉及所有受到我言论误导的人诚挚道歉。”
然而,一个月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再度发声,为自己的“道歉”道歉,并表示那并非他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