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经济学人:相信“以商促变”会取得长期成功,德国公司加大对华数十亿美元投资

《经济学人》在1月7日撰文分析,随着中国形势的变化,“通过贸易实现政治变革”的理念在西方大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但这并没有阻止哈威液压有限公司 (HAWE Hydraulik SE)董事长卡尔·豪斯根相信,德国版本的“以商促变”会取得长期成功。

(图源:Unsplash)

豪斯根有自己的乐观理由。中国市场约占哈威销售额的四分之一。一旦在上海附近的无锡市建成一座2.5万平方米的工厂,这个数字将大幅增长。

叶江是一名工程师,自1999年起就一直在这家家族企业工作。今年1月1日,叶江作为第一个中国成员加入了该家族企业的管理委员会。

许多德国老板的处境也类似。2000年至2019年,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增长了8倍,达到56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1万亿元)。2019年,德国占了37%,即20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万亿元)。

在2020年前7个月,德国企业帮助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在1月到9月之间,中国占德国出口的份额同比增长了八分之一,接近8%。中国也是德国最大的供应国;同期,中国在德国进口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不到10%上升至11%以上。

尽管对中国依赖度最高的美国公司,如赌场运营商和芯片制造商,从这个亚洲巨头获得的收入比最有影响力的德国公司还要多,但德国对中国的依赖度主要集中在其最大和最有实力的行业。

据《经济学人》粗略估计,在德国15家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至少有十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中国;而在美国公司中,只有不到一半来自中国。

正因如此,德国商界对上月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最后几天仓促达成一项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投资条约表示欢迎。该交易旨在让欧洲企业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例如取消与当地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的要求,并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德国公司对中国的特殊依赖也有助于解释它为何不愿听从德国政府的请求,也就是使市场和供应链多样化,远离中国这个亚洲巨人。

事实上,许多德国公司,从哈威这样的中型企业到其最大的蓝筹股,都在中国下了双倍的赌注。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哈恩自动化(Hahn Automation)公司计划在中国新建工厂投资数百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80万元),并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在中国的收入比例从10%提高到25%。

巴斯夫(BASF)正在中国南部省份广东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塑料工厂,耗资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0亿元),这是该化工巨头155年历史上的最大一笔投资。

中国欧盟商会德国籍负责人约尔格·伍德克警告说,“我们必须与中国合作,如果你不主动去吃,你就会被吃掉。”

最响亮的鼓动来自德国汽车业。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的诺亚·巴尔金说,“中国是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现在和未来。”

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销售的每五辆汽车中,中国就占了两辆。如果没有中国,无论是 “柴油机门 ”排放丑闻还是疫情对它的打击都会更大。中国是宝马的最大海外市场,其第三季度在中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1%。

12月,15%股份由两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合计持有的戴姆勒公司的老板奥拉·凯勒纽斯盛赞中国市场的显著复苏,中国是其梅赛德斯·奔驰品牌最大的和最有利可图的市场,其销量连续6个月以两位数增长。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指出,德国汽车制造商也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创新能力。今年9月,新款iX3电动汽车在沈阳启动生产。在沈阳,iX3是由宝马及其中国国有合作伙伴华晨汽车全资开发的。该合资企业还在东北城市开设了一家新的电池厂。大众汽车及其中国合作伙伴承诺,到2024年,将向中国电动汽车领域投资1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70亿元)。

大众最近购买了电池制造商Gotion高科技的股份,以支持其“在中国的电气化战略”。戴姆勒公司在最新的年度报告中称,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新技术市场”。

据《南德精神报》报道,2012年,大众在西部城市乌鲁木齐开设了一家亏损的工厂,以换取在东部沿海新建利润丰厚的工厂的许可。大众否认了这一指控。尽管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活动人士和政客们施压,要求他们停止在新疆的业务,但该公司仍然保持了在乌鲁木齐的工厂的运营。

德国企业界的一些声音担心,这是短视的做法。两年前,德国两大行业协会之一的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发表了一篇论文,概述了它对中国市场的高准入门槛、政府对当地企业的补贴以及其他扭曲现象的担忧。

尽管德国工业联合会现在对新投资协定表示赞赏,但它警告其成员国不要抱有幻想:即使该协定得到欧洲议会的批准并得到实施,德国企业也无法真正自由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制造的专业机械领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此类装备出口国。在国内劳动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VDMA(一个机械制造商协会)的乌尔里·希克曼说,“创新是我们唯一的竞争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追随电动汽车工业的脚步变得更加成熟,这一优势正在被侵蚀。

因此,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斯特拉克说,德国企业与中国的关系已成为,“在系统性竞争和商业伙伴关系之间不断走钢丝”。

直到去年还担任香港德国商会会长的沃尔夫冈·尼德马克承认,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人相信“通过贸易实现政治变革”。但是,德国的老板们似乎仍然相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