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的评论说,以色列领导人经常后悔派遣地面部队与黎巴嫩武装分子作战。
本周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地面进攻,延续了过去50年来以色列多次入侵这个北部邻国的历史。然而,以色列领导人往往对这一决定感到后悔,一些历史学家甚至将黎巴嫩称为“以色列的越南”。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使这个国家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武装组织的基地,成为阿以冲突的战场。
早期的以色列入侵,是想把流亡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赶离边境,但这些暴力事件反而促成了新的敌人——真主党的诞生。如今,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武装组织真主党,在去年哈马斯于10月7日的袭击后,开始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而以色列的目标则是打击这一组织。
1978年:第一次入侵
1978年,以色列首次对黎巴嫩展开地面入侵,作为对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以色列发动公交车袭击(造成35名以色列人死亡)的报复,袭击似乎旨在破坏以色列与埃及的和平谈判。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从黎巴嫩南部出发,这为以色列指挥官提供了推翻巴解组织,并将其赶过黎巴嫩最长河流——利塔尼河的机会。
以色列军队在1978年3月入侵黎巴嫩南部,依靠大规模空军和海军支援,并与黎巴嫩的马龙派基督教民兵合作。以色列国防军表示,他们摧毁了巴解组织的基础设施,并在为期一周的攻势中击杀了300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
然而,历史学家估计有超过1000名平民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1982年:第二次入侵
1982年,一名巴勒斯坦枪手试图暗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以色列随即发动了第二次入侵。以色列宣称目标是驱逐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结束对北部以色列的火箭袭击。
时任右翼利库德党总理贝京否认以色列计划占领黎巴嫩领土,称将“尽快”将军队撤回国内。
以色列军队迅速推进,甚至受到一些黎巴嫩人的欢迎,因为他们对巴勒斯坦和什叶派民兵之间的战斗感到厌倦。然而,贝京承诺迅速撤军的承诺并未实现。
以色列军队与马龙派基督教盟友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并在东北部与叙利亚军队发生冲突,同时围困了西贝鲁特,那里是巴勒斯坦战士及其黎巴嫩盟友的据点。
黎巴嫩-巴勒斯坦记者萨米尔·卡西尔后来描述,这是一场“几乎无间断的空中、陆地和海上轰炸”,目标是巴勒斯坦指挥官,但也导致“成千上万”的平民丧生。
最终,巴解组织在美国斡旋的协议下被流放,突尼斯成为新总部。
但在马龙派民兵领袖、刚当选总统的巴希尔·杰马耶勒于9月遇刺后,以色列军队占领了贝鲁特西部地区,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在以色列军队的眼皮底下)屠杀了数百名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的一项调查后来认定,以色列仅对这一大屠杀负有“间接责任”,最终沙龙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尽管以色列损失了近400名士兵,但以色列国防军未能实现结束跨境火箭袭击的主要目标。真主党在冲突中崛起,并在伊朗神权政权的支持下攻击以色列。
以色列在1983年同意撤出黎巴嫩南部,但军队继续占领部分领土,并在整个1980年代和1990年代发动进攻。这场战斗导致平民死亡,并造成南部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
2006年:以色列与真主党战争
2000年,在工党总理埃胡德·巴拉克领导下,以色列单方面撤出了安全区。真主党宣称胜利,联合国划定了以色列、黎巴嫩和戈兰高地之间的所谓“蓝线”。
然而,跨境冲突继续,2006年真主党在一次跨境袭击中绑架了两名以色列士兵,并杀害了另外八人。作为回应,以色列发动了猛烈的空中攻势,轰炸真主党目标和其他基础设施,随后向黎巴嫩南部派遣了地面部队。
经过34天的战争,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以色列撤退。真主党成功抵挡住了装备更精良、技术更先进的以色列军队的进攻。
在一份政府报告批评战争中的“非常严重的失误”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支持率暴跌至仅3%。
这场为期一个月的冲突以联合国第1701号决议结束,决议呼吁真主党和以色列从边境地区撤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和黎巴嫩军队取而代之。
然而,双方都未能完全执行决议的条款,边境上的冲突持续不断。在以色列最新的入侵之前,总理内塔尼亚胡誓言要继续“削弱”真主党,表示“够了就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