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中共的三中全会错失了在美国大选前稳定经济的良机

日经的专栏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零利率和房地产市场崩溃的双重打击。经济增长虽不如以往强劲,但也不像人们担心的那样糟糕。

然而,这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个迫在眉睫的干扰,就是 11 月美国大选对经济的影响。

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的这次为期四天的领导层全会,是中国政府在这些冲击波来临之前为经济打下坚实基础的最后一次大好机会。

至少现在来看,这一机会没能把握住。

在全会开幕当天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再次揭示了房地产下滑的严重程度。与 2020 年末的峰值相比,销售量大约减少了一半。开工率则大幅下降了 70%。

多年来,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仅这一次崩溃就足以将中国经济推入深度衰退。

但这并不是经济面临的唯一打击。政府为遏制 COVID 所做的努力,也导致了消费者信心的下滑,即使在今天,零售额仍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这些因素无疑抑制了经济增长,但令人惊讶的是,经济并未完全脱轨。采购经理人指数保持在 50 左右(既没有扩张也没有萎缩),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与大流行病发生前差不多。

实际消费并不像零售销售所显示的那样疲软。这些力量并没有完全抵消下滑,但确实显示出与人们通常想象的明显恶化不同的景象。

这种现象有三个基础。

首先是货币政策。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已陷入实际汇率-货币升值陷阱,而这正是日本结构性萎靡的主要因素。20 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五年间,日元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大幅上涨了 65%。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在 2021 年陷入自由落体,但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却在贬值,现在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 2013 年以来的任何时候一样便宜。

第二,制造业的成功。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不仅国内产业遭遇挫折,曾经傲视全球的电子产业也是如此。部分原因是人民币疲软,如今中国并未重蹈覆辙。

事实上,与其说制造业的疲软会拖累国内经济增长,不如说中国面临的风险是出口过于强劲,从而招致更大的全球保护主义压力。

最后,消费已恢复到疫情前的趋势,2023 年将达到略高于 GDP 的 39%,这是自 2006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种复苏涉及更多的服务支出,因此没有被主要衡量商品支出的零售额所反映。自 2020 年以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并不是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相反,更重要的是储蓄类型的转变,从购买房地产转向银行存款的安全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宏观混乱的结果并不坏,但也要付出代价。

虽然中国的整体经济活动没有崩溃,但总需求却没有强劲到足以拉动物价上涨的程度,通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金回流银行的抑制。名义增长尤其疲软,这在债务水平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是个问题。

这也给名义利率带来了下行压力,进而影响到货币,而这正是央行一直在努力抵制的因素。

在这里,美国大选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民主党留任白宫,中美关系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善,但会降低对所有商品征收天价关税的风险。但是,如果特朗普获胜,那么货币所承受的压力就有可能大到难以承受。

第一个风险是贬值,因为投资者会翻出上次中美贸易战的剧本。然而,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似乎不太可能只推出更高的关税。这一次,特朗普政府的重点似乎是要让美元走软。

为此,人民币和其他亚洲货币必须升值。

鉴于出口强劲,以及中国政府一再重申的到 2035 年将人均收入提高到富裕国家水平的目标,人民币升值似乎最终符合中国的利益。但现在情况并非如此。本已疲软的通胀会因人民币升值而走低,从而威胁到实际利率与强势货币之间的货币挤压,这种挤压在日本曾让人痛不欲生,而中国直到现在才设法避免。

刚刚结束的三中全会,或许是中国政府向市场表明名义增长不会继续走低,从而避免这些风险的最后一次重要机会。北京的经济学家们在会前提出的最有吸引力的建议,是进行一揽子改革,让 3 亿左右的农村移民完全城市化。

这将为大量未售出的房产提供建设性用途,刺激消费支出,而且似乎也符合共同富裕的精神。

由于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强势领域,我们有理由希望这样的一揽子计划会带来信心、通胀和利率的回升。这些变化加在一起,将使经济更有能力应对美国大选前似乎越来越可能出现的外部压力。

令人鼓舞的是,周末公布的全会决定承诺采取行动,确保农民工在社会保险和教育等领域与城镇居民 “享有同等权利”。然而,这一承诺需要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作为后盾,因为地方政府将负责提供这些公共服务。

这种支持将为经济提供更明确的再通胀推动力,鉴于外部变化有可能终结过去 18 个月的得过且过,这种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作者:保罗-卡维曾是投资公司惠灵顿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的亚洲宏观策略师和董事总经理,现在是研究服务机构 East Asia Econ 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