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中国官方数据与2023年下半年慌张出台的政策解决方案不符

中国探路者 “是由荣鼎咨询集团和大西洋理事会地理经济中心共同发起的一项多年期计划,旨在从金融体系发展、市场竞争、现代创新体系、贸易开放度、直接投资开放度和证券投资开放度六个方面,衡量中国经济体系相对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读者可以在中国探路者网站探索我们的数据可视化,阅读2023 年度报告。

到 2023 年下半年,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官方数据,与明显不足的消费需求、尚未解决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前所未有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中国开拓者 “框架扫描了市场政策调整的证据,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本报告所述期间(2023 年 7 月至 12 月),中国政府的反应有限。

官方加倍努力(和激励措施)鼓励外商投资和贸易,承诺放宽跨境数据传输规则,并提高赤字支出限额以刺激疲软的需求。中国政府还同时威胁经济学家,如果他们谈论看跌信号并停止发布不利的经济数据,将承担后果,这严重加剧了对可信度的担忧。

政策制定者在解决真正的结构性问题方面几乎无所作为。尽管我们预计 2022-23 年经济下滑的严重程度,将使中国经济在 2024 年出现温和的周期性反弹,但在基本面问题得到解决之前,长期增长潜力将令人失望。

中国的宏观故事: 2024 年的政策走向

2024 年第一季度对中国经济政策和增长前景的评估,因 2023 年的不明朗而变得困难。2023 年第一季度,经济复苏在意料之中,但到了第二季度就出现了疑问。到了下半年,信心已经完全崩溃,我们在 10 月份的《2023 探路者年度报告》中讨论了这一点。

关于中国经济放缓原因的争论仍在继续,即使经济周期已经触底。

困难在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仍未承认这一现实。在今年年底和 2024 年年初,中国政府继续声称经济表现高于 2023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的目标,尽管中国政府不断推出非常规支持措施,包括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生命线、年中扩大财政赤字上限、放松货币政策和其他措施,以及国民账户数据中无法解释的扭曲。

随着 2024 年的到来,新的支撑股市紧急措施也在不断增加,这是一切都不顺利的迹象。

并非只有北京在讲述这个充满希望的故事。2023 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国际组织,也公布了与中国政府相同的美好前景,甚至以消费需求蓬勃发展为由上调了预测。这是一个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听到这些 “预测 “时,都会认为是独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一般都不是:最好理解为中国政府计划宣布的预测。

由于国家一再干预,压制数据,抑制独立分析师的积极性,这种政治化的经济活动图景在年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由于经济下滑比数据显示的严重得多,尽管缺乏真正的结构性改革,但中国正接近温和的周期性反弹。

如果你相信官方数据所说的增长已达到目标,这就说不通了。

2024 年的复苏是可能的,但只是因为房地产在短短两年内下跌了近 60%。

随着我们进入 2024 年,以前奄奄一息的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生迹象,但起初,迟迟未参与中国经济放缓讨论的观察家们,会不相信这些迹象,因为他们不愿再次陷入误区。

正如我们所强调的,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誉,让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发生变化时仍能控制预期。但公信力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23 年,官方数字与绩效指标之间的脱节达到了爆发点,引发了近期的质疑浪潮。

在未来的 “探路者 “更新中,我们将讨论房地产数据的改善如何增强了人们的希望。这种复苏将是真实的,但却是周期性和短暂的。长期的稳定仍然需要迫切的市场改革,而目前的危险是,复苏会使与真正改革滞后相关的痛苦,变得更加难以证明。

在本期 “中国探路者 “更新的剩余部分,我们将关注 2023 年下半年在我们跟踪的六个核心市场经济领域中值得注意的政策措施。对于每一个领域,我们都会提醒读者,如果发生重大结构性改革,会是什么样子。在政策回顾之后,我们将介绍 2024 年的下一步行动。

2023 年 7 月至 12 月的政策: 求人不如求己

金融体系

2023 年下半年,金融体系政策的重点是改善国内外企业的情绪,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压力。10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修订后的政府预算,将全年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例上限从 3% 提高到 3.8%。

上一次在年中修订预算,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次出人意料的修订,使中央政府债券发行量增加了 1 万亿元人民币。此举旨在提振实体经济,提振中国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情绪,同时又不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承担这些债务,但地方政府将使用收益。

这一措施清楚地表明,政府认为 GDP 增长存在重大缺口。

与此同时,媒体报道暗示将出台一揽子再融资政策,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尽管这些措施尚未正式公布。一揽子政策措施将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工具(LGFV)贷款的展期和利率下调。这一措施,将维护近期金融体系稳定置于长期增长之上,因为有可能将这一负担分配给银行,从而使银行 “僵尸化”。

2023 年 11 月的报告显示,用于城市重建的质押补充贷款(PSL)也将增加 1 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已向政策性银行发放了其中的 3,500 亿元人民币贷款。

据推测,其余贷款将于 2024 年到位,用于支持房地产建设。

这些政策措施,类似于 2014 年和 2015 年为应对房地产行业、增长疲软和 LGFV 债务而采取的措施。同样,这只是将结构性问题一脚踢开,缺乏解决系统性问题所需的措施。结构性问题需要结构性改革。公开承认并承诺重组 LGFV 债务并承认损失,将显示出严肃性和透明度。

解决中央-地方财政失衡问题的真正税制改革也至关重要,此外还有财政问题的另一面:公共支出改革,即削减阻碍市场化的非生产性支出,并重新规划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和消费支持的支出。

市场竞争

2023 年下半年,中国政策制定者为改善市场情绪做出了可喜的努力,但由于缺乏结构性改革,成效仍然有限。国务院邀请公众就阻碍私营部门投资的问题发表意见,包括市场进入壁垒、不公平竞争和任意罚款。地方官员奉命直接干预严重干扰私人利益的案件,否则将派出监督小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成立一个新的局,负责简化针对私营公司的官僚程序以及与私营公司的沟通。

官员们向业界保证,对跨境数据传输的控制将更加合理和宽松。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正在考虑,在不涉及个人信息或 “重要 “数据的情况下(尽管 “重要 “的定义并不明确,而且留下了许多问题),豁免某些领域的数据出口安全评估,如跨境制造、国际贸易和学术合作。

一些需要传输个人信息的情况,例如签证处理和跨境购物可能也不再需要安全评估。然而, 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未能在年底前最终确定这些放宽措施,这让企业,尤其是外国公司,不得不考虑更多关于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

政治意识形态在决策中的权重不断上升,抑制了中外企业的商业投资,因为增加了难以控制的风险,降低了商业机会的净现值。

在本报告所述期间的整整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宣布采取行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缩小国有企业的作用,并应对数十项结构性挑战。如今,有关限制国有企业的言论已杳无音信。

2024 年,随着数据安全法规和标准的完善,确保平等对待外国公司将增强人们对竞争政策条件的信心。同样,可信的国民收入和 GDP 统计数据也是对市场经济和增长意愿的严峻考验。

目前的做法继续表明,政治而非透明的数据是评估市场竞争表现的驱动力。

创新

2023 年下半年,中国的创新环境喜忧参半。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暂行办法》,软化了 4 月份发布的限制性较强的法规草案。根据新规定,与面向企业的产品不同,只有希望向公众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才需要提交安全评估。

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发布了一份计划草案,旨在到 2025 年为物联网(IoT)制定健全的标准。文件指出,将根据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国内标准,并明确表示中国打算在制定这些标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家数据局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关注重点行业的数据应用,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 2026 年增长目标。

淡化人工智能管理办法草案是一个积极的进展,但国家出台产业政策的积极性正在上升。在此期间,四个大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通过了政府评估,这让它们在中国的人工智能竞赛中占得先机。

随着政府资助的语言模型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政府正在指定获胜者,加强了政府对这一新兴行业的控制。政府对各行业和地方政府的数据使用目标提出了更严格的指导,这也使得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更不用说起决定性作用了。

2024 年,创新型企业的情绪很低落,因为国有部门对企业活力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而且很难逆转。可信的政策信号需要让焦虑的私营企业、外国企业和风险投资者相信,市场驱动的创新不仅会被容忍,而且会得到促进。

在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 “淡化 “的跨境数据流动法规中,对 “重要数据 “的明确定义和实际案例将鼓励投资。安全压力上升导致的中国-世界价值链脱钩,也在缩小技术转让的空间,从而损害了创新前景。

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和解措施来遏制这一趋势,比如缓和粗暴的外交政策姿态,但没有人期待中国政府会做出这样的调整。

贸易

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在去年下半年出现收缩,其标志是管制的加强。2023 年下半年,贸易拖累了 GDP 增长,尽管某些行业的出口激增,加剧了外国对倾销和中国产能过剩外溢的担忧。对欧盟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产品出口在 2022 年开始起飞,并在 2023 年保持高位。

中国坚持国内补贴和供给侧政策,而对消费者需求的政策支持则被谴责为福利主义,这种不对称导致产能过剩,加剧了贸易失衡。中国政府并没有承认这对其他国家的生产者造成了不公平的影响,也没有提出某种自愿性的出口限制,而是强调了去碳化的潜力,并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变暖问题。

在出口的同时,中国还对电动汽车电池、半导体、风力涡轮机和其他技术的关键中间投入品,实施了出口管制。对石墨、锗、镓和用于制造永久稀土磁铁的技术的限制(中国是所有这些产品的全球最大生产国),将使其他国家的供应链多样化更具挑战性。

商务部(MOFCOM)和科技部联合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无人机、激光雷达和用于制造光学传感器的技术等物品实施出口管制。这些措施表面上,是为了应对美国对与中国高端半导体行业相关的设备出口和芯片的管制。2023 年底,中国大陆宣布结束对从台湾进口的 12 种化学品的关税削减,并指责台北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同时又取消了对台湾石斑鱼和澳大利亚肉类及大麦的关税。

对台湾化学品的关税于 2024 年初恢复,当时正值中华民国大选前夕。中国在贸易政策上使用经济国术和政治影响力的做法不会很快改变。

中国政府有足够的空间,通过加强向世界贸易组织报告补贴或取消现有的贸易胁迫措施来改变这一印象。能表明贸易更加开放的具体措施包括:摒弃提高或降低增值税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扭曲了全球农作物市场;修订中国关于食品进口的法令,这些法令于 2022 年实施,要求所有外国食品制造商进行注册;公布关于知识产权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的数据。

这将表明,在中国采取的增加自由贸易区等更常见的贸易开放措施之外,中国还在努力实现公平透明的贸易实践。

直接投资

截至 2023 年 9 月,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下降高达 34%,这是商务部记录的最大降幅。中国外汇管理局也报告称,2023 年第三季度直接投资负债减少 118 亿美元,自 1998 年开始收集数据以来首次转为负值。

商务部报告称,2023 年 1 月至 10 月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 9.4%。然而,商务部对数据进行了积极的解读,强调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并重点关注了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行业。

持续淡化不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息,无助于建立信心。

在限制对 2023 年下半年外国直接投资趋势的负面报道的同时,官员们努力恢复外国投资流动,尤其是在服务业。11 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北京服务业发展的 23 项任务,随后,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承诺在 2024 年促进电信和医疗服务等行业的外商投资。其中包括取消特定行业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计划。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表示,中国将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中删除一些行业。为进一步改善海外企业的环境,国务院发布意见,要求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这是外资企业的长期目标。

这些措施中有几项对直接投资很有意义,尽管似乎更多是对糟糕数据和经济逆风的反应,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向市场驱动型体制的转变。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消除去年针对外国尽职调查专业人士的威胁和恐吓,进一步表明吸引外资的决心。

将中国自由贸易区和港口提供的更多市场导向条款,从目前的六项扩展到更广泛的经济领域,将是令人信服的。同样,扩大允许 “一般数据 “跨境流动的城市数量(目前只有北京、天津和上海在考虑之列),将解决许多外国直接投资的担忧。

证券投资

去年下半年,中国政府以三种形式支持资本市场:扩大需求、减少供应和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与美国和其他市场经济体的利率差距过大,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压力沉重,因此有必要采取广泛的应对措施。

在需求方面,10 月,中国中央汇金国有投资基金购买了 ETF,试图稳定股市;12 月,中国改革控股公司(另一家国有战略投资者)购买了以科技为重点的指数基金。中国政府还允许微信等社交平台引导散户投资者进入股市。

在供给方面,中国证监会放缓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步伐,并对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活动施加了更严格的限制。为了保护小投资者,中国证监会收紧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出售股份的规定,并加强了对程序交易的审查,以解决市场波动问题。

2023 年年末,中国证监会为稳定市场,禁止共同基金经理每日卖出的股票数量超过买入的数量。禁令在 2024 年初被取消,但在 1 月底之前似乎又重新实施,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通过政府干预来稳定资本市场。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中国将股票交易印花税减半,并降低了经纪人向交易所提交的交易手续费。中国证券交易所还降低了保证金要求,以促进投资者融资。此外,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中国的共同基金公司降低了股票基金的管理费。

与这些人为塑造证券投资流动中的供求和价格的努力相比,改善证券市场表现的结构性方法,将强调效率而非意识形态,强调市场纪律而非用行政手段解决证券交易所的问题,以及对政治干预的可靠制约。

2023 年,中国是全球表现最差的主要股票市场。如果要实现证券组合流动的市场化,并帮助支持中国的长期增长,中国政府就必须学会更少对私人资本控制,并淡化资本外逃前景所带来的政治压力。

中国经济的政策方向: 大图景

2023 年下半年,中国政府为维持经济增长达到官方目标的说法,以及安抚投资者而采取的措施,与金融体系、市场竞争、创新和贸易方面缺乏必要的结构性改革背道而驰。下面的热图系统地跟踪了向市场经济规范迈进或偏离市场经济规范的进程。

2024年应该关注什么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 “果断的市场改革 “,到 “COVID “后的 “复苏就会发生 “这一基于信仰的期望之间不断摇摆。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官方统计数据仍然否认这一失误,但从 2024 年 1 月 18 日的初步增长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决策者(包括习近平主席)可能正在接收这一信息。我们很可能会在 2024 年看到改变,驱动力是上述紧急支持努力和所有坏事都必须结束的现实,包括房地产行业的崩溃。

但重要的是,这只是周期性的缓和,而不是中国苦难的终结。

首先,在未来几个季度中,房地产将从拖累GDP增长的巨大因素,转变为对GDP增长的适度推动,尽管主要是因为基数低。我们预计这种稳定,是由于三年来的去库存化已使房地产业的活动接近长期均衡水平。

其次,政策制定者很有可能会尝试利用这一喘息的机会,让更多的改革走上正轨,而不是像近几年那样进一步推迟。在 2 月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 3 月份的两会上,我们将看到这方面的信号。三中全会是传统的十年两次的中央委员会会议,通常会在会上就中国经济和改革议程做出决定。

截至本文撰写之时,三中全会的计划尚未公布,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中全会也将在 2024 年上半年召开。

第三,虽然今年的周期性条件将趋于稳定,但中国政府必须很快承认,3% 或 4% 的放缓增长将持续下去。一方面,这可能会导致像 “一带一路 “倡议这样的地缘经济雄心更加温和,因为领导层将把重点放在国内从投资主导型增长向消费主导型增长的过渡上。另一方面,较低的增长将带来溢出效应。

例如,中国需求下降将影响那些依赖中国作为进口国的行业中的外资企业。随着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如锂离子电池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产品),一些外资企业将被中国的低价竞争所淘汰。

第四,中国将继续面临汇率疲软的状况,因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操作,仍将是央行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的主要机制。预计 2024 年资本外流将继续,国际旅行将进一步正常化,与美国的利率差距将继续缩小。这可能会导致人民币贬值。

最后,中国政府通过政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能力,仍将受到地方财政压力和已经不堪重负的货币政策的制约。传统的财政政策渠道,可能会因中央财政赤字的增加和房地产开发商卖地的适度回流而疏通,但积极的财政刺激愿景并不可靠。

如果央行降息,则有可能进一步削弱人民币。2024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不下调一年期政策性贷款利率,表明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这令期待经济得到支持的投资者感到失望。

为了改善近期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然而,截至本文撰写之时,对中国政府支持需求到底有多大力充的担忧,仍在上升。

作者:丹尼尔·H·罗森和雷切尔·利佐夫。

作者向中国开拓者顾问委员会成员致谢:史蒂文·丹宁、加里·里谢尔和杰克·沃兹沃思。尼尔斯·格雷厄姆和杰里米·马克是大西洋理事会地理经济中心的主要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