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硅谷应当奖励“斑马”,而非“独角兽”

TechCrunch的作者Rebecca Honeyman 近日写道,“独角兽”对于硅谷而言已经成了一个问题所在。

没有人希望高估值的创业公司绝迹,但“独角兽”确实应该少一点。至少,在看到一些十亿估值以上的创业公司所遭受的审判和艰辛后,一些年轻的创业者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

独角兽是一种神兽,所以投资者们也期待神奇的事情发生:光速般增长、近乎垄断市场、上市即收割百倍甚至千倍的回报。“斑马”公司则不同,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能适应环境,在特定市场中生长壮大,精益、高效、可预测。

Photo by Jeff Griffith on Unsplash

对于不少“独角兽”企业来说,与其说它们卖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或者是真实存在的业务前景,倒不如说卖的是它们的名头和声望。最近一个例子,或许也是最糟糕的例子,就是WeWork。

这家公司去年上市折戟或许是十几年来最大的一次溃败,即使安然也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倒下。当市场终于有机会来审视一下这家独角兽的时候,人们发现这真的只是一只长着纸做的角的马而已。创始人Adam Neumann打造这家公司并不是为了创造真实的价值,而是为了净资产,而他的支持者和员工们则要为此买单。想象一下,如果这家公司上市成功了,在今年疫情的情况下,公司的市值得蒸发掉多少?

尽管当下的大多数科技创业公司的确需要风投,但有时候,独角兽公司已经变成了教科书案例,吸引了太多的资源。就像WeWork一样,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只是遮盖了地基不牢、商业模式不健全的现实。

这个月早些时候,移动视频领域的独角兽Quibi在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倒闭了,电影和电视行业的专家们并不感到意外,少数听闻过这家公司的消费者们也不意外。就在今年四月上线前,大部分观察者们就知道这不是个好主意。但究竟为什么这家公司还能吸引到那么融资?和它背后的几个名字有关:梦工厂的联合创始人杰弗里·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曾任惠普首席执行官的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等,就是这些大人物吸引了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从这家公司的产品、名字、到定价,都是错的。

独角兽的对立面是斑马公司,这些公司可能显得有些孤僻,它们不会在头版头条上出现,也没有什么大新闻,但他们从建立之初就是为了活下去、做些什么。

只要在无尽风投的魔法森林中,独角兽就可以活得很滋润,而斑马却需要在自由市场的大草原上努力生存。斑马公司不会变成像脸书或者亚马逊一样的庞然大物,也不会变成下一个Quibi 或是 WeWork。

一些斑马公司,例如Handshake和Turo,甚或是Ben and Jerry’s 还有 Patagonia,已经显示出我们当下经济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即使在疫情迫使大部分运转关停之前,无穷无尽的增长也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与其从经济中榨取更多的价值,像Patreon一样的公司开始意识到,同样一分钱,只要在经济中流转,就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单向的、一次性的价值榨取正被价值的循环所替代。爆发式增长不是商业运行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方式。

2020年终于快要过去,大部分人可以喘口气了。但我们不应当放弃审视过往,为未来做打算。要想重复WeWork和Quibi所犯下的错误实在轻而易举,很可能就在当下,在硅谷的某些地方,风险投资家们正在给一个糟糕的生意投入巨资。我们把精力花了太多在独角兽上,现在该是时候给斑马们多点注意力了。